小雪随记
01
当现状使我迷惑不解或者无力甚至愤怒的时候,我要想办法自己寻找答案。
如果在以前,在抑郁状态中的我会在原地挣扎很久,除了心里在意的人的话,什么也听不进,有时候这话呢,也不尽然全懂。待时过境迁,获得新的视角和不一样的理解。事后的理解虽然迟到了,于人生终究有益。
现在我不抑郁,甚至可以说,在三十岁以后恢复了大部分敏锐感知和顽强的生命力(行动力),难得的眼明心静。
如果以现有的认知和经验解不开眼前的困惑,就要打开视野。
一定要尽快打开视野。这是我今天第三次说这句话。
风和日丽的“小确幸”可能是因为身处局部最优,眼下的“狂风暴雨”也许只是大海的一个角落。
来不及等到以后,原地搏斗也没法子,不如先停一下,从眼前的坑里爬起来,去登山,或者借助前人的经验,借助趁手的工具和文字,集中学习,打开视野,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看见另一种可能性,调整认知,再做判断。
这还不够,更新认知和判断还不够,要调整行动,在领悟到的下一刻开始改变。
我正这样行动着,践行一种“now or never”的生活。
02
时间在哪里,重心就在哪里。
我们的注意力常常是由外部事件决定的,哪怕是些不得不应付的日常事务。
我的生活重心在教育,关注的事情也是教育,存在的困惑还是在教育。
思考教育问题,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新教育认知,总结他人的教训,收集好的经验,观察和思考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与同行交流,关注教育政策、文化、理念,思考改革或者改进的方向。
不知不觉间离文学远了,离教育更近。甚至觉得以后去研究教育学也很不错。几年前一门心思要去学中国现代文学的自己肯定想不到有今天。把现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排个序,文学甚至排不进前三。
时过境迁也,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03
持续与互联网信息大潮搏斗,结果是我恢复了很多年以前的杂志阅读习惯。
原因也挺无奈的,与生活搏斗的间隙里几乎很难实现完整的学术阅读,大部头常常半个月都看不完,问题层出不穷,困惑一个接一个,依靠学术阅读思考找答案效率不够。
只好借助传统纸媒的电子端,财新和三联中读……拿它们当检索工具使用,比百度谷歌好使。
如果读一篇万字文章就能获得小小启发,那暂时还不必硬啃几十万字的论著。
文字对我而言,依然是最佳信息传载媒介。
04
极简的要义是“不役于物”,我把“物”的概念扩大到“信息”。
不役于社交app推送过来的杂乱信息流,不役于眼花缭乱的网上商品。
以自己的需求为核心。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选择物品,根据此刻的需求筛选准确的信息。
也不知道是线上线下信息太杂乱,还是日常生活真的太混乱,重重极简以后,还是会感到累。
思虑过重,信息过多,感官过载……
无法想象短视频用户的大脑是什么构造,如何能够处理那么多感官刺激。
我……跟人多说话就会累到只想睡觉。
05
关于“附近”。
这个概念还是项飙提的,虽然我不很喜欢他。
说说我的“附近”吧,我理解为它是我们与生活环境里具体的人事物产生关联。这种联系需要一些规律的行为变成熟悉的连接。
我的买菜流程是买肉-买豆制品-买蔬菜,三家铺子都是固定的,一年半载下来,大家就熟悉起来。九月,我从医院办好住院手术,回家拿生活用品时路过蔬菜铺子,卖菜的年轻人见我手腕上戴了住院楼的病人腕带,立刻关切地询问起来,那就是“附近”带给我温暖的一个瞬间。
所谓“人间烟火气”,一种淡淡的暖意。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