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理解”
早上醒来掏出手机原是要去哔哩哔哩找一个曾经看过的视频,可是在首页看到一个费曼的视频,好奇使我点开看了看。短短两分多钟的视频里,他以儿时和父亲交流的例子解释了“知道”和“理解”的区别。
这个时长两分半的英文视频带给我两个启发
01
首先是它使我坚定了从前在孩子教育上的某种直觉——在基础教育阶段流行的“超前学习”中,家长和孩子们把力气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他们似乎认为一个孩子在某个年龄段知道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知识,会写更多的汉字,掌握更多的单词和语法,写出更标准的语文阅读题答案,解出更复杂的数学难题,掌握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甚至会一点儿编程思想,有更多的艺体特长……随之在各科考试成绩上全方位超越同龄人,在所有的评价体系里脱颖而出,成为“牛娃”,就是一种成功。在那个圈子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时领先一时爽,一直领先一直爽。”
我曾短暂地和孩子一道被动加入某种内卷,持续一年半。我发现,以自己孩子的智力和其它各项天赋(记忆的、理解的、表达的、思考的),他要在同龄人中保持前百分之五是非常容易的事。只是我又不禁产生一些怀疑——他真的理解了他所知道的吗?学习的过程使他感到快乐吗?这种快节奏掌握知识的代价是什么?提前掌握这一切的知识对他当前的生命有真实的益处吗?
我更担心一个问题——过早地透支孩子的智力,会从根本上损伤他的身心健康。对于一个聪明的小孩,学习原本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但家长和老师在看到某种天赋的存在以后,不断鼓励他挑战更高更难的知识,安排更密集的学习和训练任务,而罔顾他即使有极高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但他的脑子是长在一个八岁的身体之上的,他的心智、阅历、耐力以及相关的几乎所有能力都是完完全全属于一个八岁孩子的。能做出十二岁孩子的奥数竞赛题,能用两天自学五年级和初一的数学知识点,能用二十分钟理解一个高中一年级的数学公式……这些配合老师的要求玩的一种思维的游戏,根本上来说什么也证明不了,只是对脑力的消耗。
因为孩子能渐渐感到聪明是一种负担,一个被成年人揪住不放的把柄。就像那些发现自己写作业一旦很快就要面临更多的作业而选择了故意磨洋工的聪明孩子们,在这种消极抵抗中,在故意降低效率的策略中,他同时丢掉了信任、快乐和宝贵的青春。我有好些学生如愿进入了所谓的Top2,但我认为这个“好结果”和他们十八岁以前付出的代价相比,是不匹配的。以他们的智力,学习本不必如此惨烈。
更重要的一点是,掌握那么多符合考试要求的知识,真的有大用处吗?在这个所谓的AI时代,没有人知道得比AI多,在生成正确标准答案这件事上,人类的脑子运转速度注定比不过AI工具。在这样的情景中,人类还要互相去攀比“知识量”是很无聊的一件事。
在费曼父亲带来的教导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过程比轻易知道一个答案更重要。我们的教育常常缺失了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不止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本身的理解是欠缺的,在这种理应为了掌握知识而牺牲一切的学习氛围里,他们还丢失了感知自己的内心,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能力。对于绝大部分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快节奏的,一日三餐尚且没空慢慢吃,大脑也缺少充足的休息,那种思考的余裕,那种允许反复试错的空间,又要从何谈起?
从上一所学校休学以后,自己孩子的知识输入速度直线下降,但我欣喜地看到他获得了更多的常识,开启了更多自主的思考和表达,收获了在自己的兴趣海洋里自在徜徉的那一份悠游的愉快。看他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先打五个小时游戏,且真正从游戏中获得纯粹的快乐,我也为他感到开心。
不必着急知道什么,可以多多看、慢慢想、试一试、聊一聊……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完全由自己主宰的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
02
它使我打算放下过去那种自嘲“自己没有知识,什么也不知道”的下意识的习惯。
自己肯定算不上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甚至要说,由于过去的某些学习上的任性,导致了自己其实不知道的非常多,哪怕是在自己学习过的专业领域,基础也非常的不牢靠,我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的人。
过去,我遇到一些急于向自己表现“什么知识都知道”的男人,他们不太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偏要选择在我熟悉的专业范畴里显摆。不管自己提及什么作者或者理论,对方都要报出几个大名鼎鼎的理论家及其代表作来表达“看吧,我看过的书还真不少”的某种自信。
他们当然吸引不到自己,而我只感觉迷惑。这种宣称自己掌握了相当多知识的人为何是个生活上的低能儿,他们经济不能独立,缺少常识,自卑敏感懦弱偏狭。但他们自己完全看不见,沉浸在一种文艺青年占据人类精神文明制高点的自恋之中不能自拔。
还好,自己没什么知识也还不算太坏,至少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至少自己拥有常识。
每当我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呈现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时,家属表达不理解,觉得我是不负责任,不为孩子的所面临的高竞争处境考虑。我只是觉得,自己曾在乡村小学里接受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教育,又在城郊一所“很差”的公立初中里待了三年。在进入高中以前,优秀师资、良好教育环境、正确的教育理念、父母助力……跟我完全扯不上关系。但我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而完蛋,我通过自己仅有的一点点智力和一丝丝倔强的韧劲,获得了比上一代人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思考能力。
那种理解某个知识,理解自我其周边的能力,真的只能通过课堂得到吗?那种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只能由某个老师教会吗?大自然是我的老师,爷爷奶奶是我的老师,我遇到的人和事,我所生活的世界……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它们给我看世界的眼睛,它们使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思考不同世界的运转逻辑……这些,都是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我曾经以为所谓“知识友谊”,要以知识面相当为前提,由此感到压力重重。在交友实践当中我意识到,纯粹的友谊不一定建立在能轻松读懂对方的博士论文或者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某个研究之上,或许它可以仅仅是——你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角度,感知生命和爱的能力……可以构成某种对话。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