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然別居
朝鮮間諜兵工廠竊密案
1970年,三十二歲的斯坦尼斯拉夫·普什卡爾繼續在基輔“第2兵工廠”擔任無線電設備調校員。下班回到第聶伯河左岸別列茲尼亞基區的家裡陪伴父母和年幼兒子(離婚無妻),閒暇喜歡攝影、釣魚,曾不止一次因非法垂釣遭罰款。當時廠裡安排他跟三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派來的見習人員金澤漢、崔德利…
僑居四方的烏克蘭人
很難在地圖上尋找一個完全沒有烏克蘭裔居民的國家。換句話說,烏克蘭是全世界人口流散最多的國家之一。據最保守估計,生活在前蘇聯疆域內(烏克蘭除外)的部分或完全屬於烏克蘭族的人口約600萬-1000萬,500多萬人生活在澳洲、南北美洲、非洲、西歐和東歐。
三個人一桿槍
描述偉大衛國戰爭1941-1942年前線情況時,“三個人一桿槍”是很常見的說法。這段時期的НКВД報告顯示情況確實如此,三個師一個團的例子表明他們幾乎什麼都缺:槍枝、大炮、彈藥、汽車、服裝、通訊設備。而他們擁有的武器多屬“戰利品”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舊貨。
紅軍戰士口中的冬季戰爭
關於1939-1940年冬季戰爭人們已討論許多,但某些細節很少被提及,比如蘇聯公文所謂的“人員政治道德情況”。這個詞語是部隊各種報告、匯報之必備項目,通常寫做:“部隊政治道德情況優秀”。如果寫“健康”,意思是有所動搖,“基本令人滿意”暗示更糟了,萬一寫“政治道德情況受挫”,那就代表出了大麻煩。
蘇聯時代的基輔人怎樣換房
▢ 斯坦尼斯拉夫·查利克 蘇聯時代城市平民改善自家居住條件只有一種辦法:跟別人交換寓所。其間黑箱作業、非法經紀人和私下付款屢見不鮮。1972年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訪問基輔,市執委會主席弗拉基米爾·古謝夫奉命做介紹,時間兩分半 (!),包括翻譯。
戰前蘇聯上等人的生活
▢ 謝爾蓋·別利亞科夫 普遍平等恐怕是人類最難實現的夢想。我們早已飛上太空,很快將重返月球甚至踏足火星。鼠疫和霍亂已不成問題,完全有理由相信冠狀病毒和愛滋病毒未來將被控制。穩坐家中和遠在美國、澳洲的朋友對話何其輕鬆愜意,環球旅行也不再是偉大冒險,成了度假休閒。
彼得·布萊科致史達林的兩封告狀信
1945年7月,參加過基輔保衛戰的原內務人民委員部第4摩托車化步兵團通信連長、敵後游擊隊隊長、蘇聯英雄(1944)彼得·布萊科給史達林寫了兩封信,反映烏克蘭農村現狀和烏克蘭游擊運動司令部的某些情況。之後布萊科被捕,出庭受審,剝奪稱號和軍功章。
1935年西伯利亞檢察長關於勞改營狀況的報告
西伯利亞臨時代理邊區檢察長莫基耶夫斯基致聯共(布)西西伯利亞州委書記Р.И.埃赫的函: № 51/с 1935年1月21日 新西伯利亞市 秘密 1935年1月14日,我要求НКВД駐西伯利亞勞改營檢察員雅科夫采夫同志檢查西伯利亞勞改營和阿爾柳克獨立營囚犯的關押和生活情況。
安德烈·維辛斯基的另一面
1937年2月23日-3月5日聯共(布)中央在莫斯科召開全會,開啟又一輪規模空前的大鎮壓。雖然蘇聯檢察院成功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政治審判秀”,但國家領導人始終讓檢察機關在揭露“人民公敵”方面屈居第二,內務人民委員部才是主力。1935-1939年擔任蘇聯總檢察長的安德烈·維辛斯基積極...
索洛烏欣筆下的蘇聯七十年代社會
蘇聯詩人、作家弗拉基米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索洛烏欣活躍在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他1924年生於弗拉基米爾省弗拉基米爾縣阿列皮諾村(今弗拉基米爾州索賓斯基地區)農民家庭,是第十個孩子(老么)。俄羅斯農村始終是索洛烏欣文學作品的主題。蘇共中央刊物《共產主義》雜誌1982年第二期登載了...
KGB怎樣糾纏沙卡洛夫院士
安德烈·沙卡洛夫院士生前是蘇聯持不同政見群體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雖然居住莫斯科(1980年被驅逐到高爾基市),卻是全國異議人士的榜樣(亦是KGB的眼中釘)。許多人從各地給院士寄信、打電話、呈送手稿、諮詢意見,所以沙卡洛夫的名字經常出現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中。
1980年代初的“古姆”總經理腐敗案
“特維列季諾夫案/古姆案”在蘇聯時代報導宣傳不多,解體後又被其他更惡劣、更惡名昭彰的刑事案件所“遮掩”。然而正是八十年代初期對該案及類似案件的偵查,揭穿了蘇聯社會從上到下糟朽透頂的現實。人們發現原來大受吹捧的蘇聯貿易行業早已千瘡百孔,自從1970年代就成了腐敗的“領頭羊”。
莫斯科映像管廠務工趣事
中學畢業,媽媽非常希望我考大學,但這很難,因為我九年級、十年級幾乎沒怎麼念書。我本來拿不到畢業證的,考了三個2分,可當年的人不會把2分寫在畢業證上,要“維護學校聲譽”,所以給我改成3分。媽媽堅持讓我到外語學院上預備班,我確實去了一次,倍感無聊,遂在一家工廠找個鉗工學徒的事。
我印象中的蘇聯食堂
▢ 阿納托利·哈馬耶夫 我是一個曾在蘇聯食堂吃了多年飯的人。起初作為大學生吃學校食堂,上班做了普通工程師吃單位食堂,最後到各地出差考察蘇聯經濟——吃全國的食堂。今天打算寫寫我印象中蘇聯的食堂什麼樣子。本人第一次親身體驗“非家庭餐廚”是在部隊食堂,簡直太可怕。
談談蘇聯的“票證供應制度”
布爾什維克奪取俄羅斯政權後,為了向人民提供食品和工業消費品,迅速推行“票證供應制度”。這套制度事實上斷斷續續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消亡。早在1918年春季的彼得堡,每證發放的每日定量麵包甚至低於後來著名的“大封鎖”125克。蘇聯政府戰後大力宣揚125克,藉此控訴戰爭之殘酷,卻“忘...
衛國戰爭初期紅軍無線電通信狀況
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Реввоенсовет)制定的1933-1938年工農紅軍發展計劃要求國內無線電工業“進一步發展通信設備,為包括步兵連、騎兵連、炮兵、飛機、戰車在內的各軍兵種提供無線電台”。但遺憾的是,該計劃並未如期實現。蘇聯無線電工業的發展速度遠遠低於飛機、戰車的製造速度。
克格勃在軍內反間諜的一個案例
□尼古拉·伊甫柳什金《克格勃:昨天、今天、明天》國際會議上的發言,莫斯科,1994年 克格勃從1978年開始採取協調一致行動,大規模指控義務兵從事“間諜活動”。我本人的案件是這長串案件的第一個…… 正因如此,我將試著以親身經歷來說明他們炮製此類案件的套路和手段。
昔日俄羅斯的出租馬車
“出租馬車”一直是古代俄羅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聖彼得堡建城之初,馬車夫們聚居在今天利戈夫斯基大街、大斯摩棱斯基大街等位置的貧民窟,鄰近主幹道。從事出租馬車這一行必須遵守嚴格規定,違者將受鞭打或流放服苦役。18世紀上半葉行業規章修訂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705年。
貝加爾湖“銀色水怪”的傳說
幽深的貝加爾湖充滿神秘感,布里亞特人對其敬拜如神祗,各種上古傳說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另一方面,危險的暗流、夜間的火光、頻繁的地震無不令人心生恐懼。來到旅遊勝地奧利洪島(Ольхон),白天聽導遊講故事不覺得可怕,夏夜如湖面般靜謐清澈,令人不由懷疑難道種種傳說都是虛構?
1961年比斯克警民衝突騷亂
1961年6月25日,阿爾泰邊疆區比斯克地區“五一”村38歲木匠尼古拉·特魯布尼科夫偕妻子瑪麗亞、妹夫阿納托利·普利列普斯基去比斯克市集市(今名“中央集市”)選購二手汽車,隨身攜帶2580盧布(1961年貨幣改革後的“新幣”)。當天他們沒能買到車,特魯布尼科夫和普利列普斯基決定喝酒,瑪麗亞·特魯布尼科娃在附近排隊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