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感”

一个读者
·
·
IPFS
·

在这几年的生命历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有一种神奇的“比例感”存在着。

比例存在的前提是承认所有事情的“相对性”,于是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我们对事物的“大小”感知都会有变化。

以徒步为例,相同距离的路,走第一遍时,由于不清楚下一段路况如何,前面还有什么……因此总是步履艰难,一路摸索,甚至想要中途放弃……这种困难感有一半以上是由经验缺乏所引发的内心恐惧所致。生活中做一件新的事情,进入新的领域莫不是如此。相同的路走第二次,就感觉好很多,体能的上升是一方面,对全程的熟悉也带来了更轻松的掌控感。

曾经觉得很漫长的路,好像变短了。

当我正在走一段新的、很长也很难的路时,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现在的hard模式,以后回看时都会成为easy模式。在爬大五台时,带着这一份坚信,我丢掉了自我怀疑和打退堂鼓的心,顾不上别的什么,状态好就快点走,状态不好就慢点走,最后总归都走过去了。信心总是自己给的,最好也是给自己的。

曾经觉得很漫长的时间,也会变短。

开车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刚刚拿到车的时候,去300公里外的隔壁城市,都觉得很漫长,恨不能每个服务区下来休息一会。我曾经是个很害怕坐车的人,晕车极其严重。可是去年我和家人去西北自驾时,在那种荒无人烟的沙漠边缘只顾赶路,觉得1000公里也只是漫长旅程中的一小段。从南疆到青海再到四川的那一周多时间里,每天行驶1200公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坐车两小时变得很短,以每跑300公里计算休息时间时,开12小时也变得能够接受并且完全适应。

这种对事物大小、难易感知上的变化,既有空间上的对比,也有时间推移所带来的感知的淡化,更有自己经验累积、心态成长的原因。

它带来的启发是,我们可以用“比较”的视野去生活。

一种“比较”的视野,不仅需要一个合理的参照系,有时还需要主动去建立新的参照系。那就是,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到更大、更遥远的地方,再看现在这一切,注意它的周边,观察潜在的相关性,小心推倒因果性,横纵展开思考……才能获得更公允的判断和理解。

可是,我们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地,此刻所感知到的痛苦和迷茫也都是真实的,不必否定,也否定不了。就好像,当我们爱着一个人时几乎无法想象这份爱消失后的生活。此刻的怀疑、痛苦、甚或做愚蠢的事……在很多年以后也会变得不可思议。

所有的个人经验都具有滞后性。

不要严厉地责备过去那个可怜的自己,感谢过去的所有选择,使自己走到今天,获得此刻的理解。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