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台北當代藝術館災難的靈視

PY
·
·
IPFS
·
展覽海報


展覽簡介

目前我們正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災難 ,COVID-19疫情的衝擊讓世界陷入絕望之中,我們如何面對絕望?怎麼處理我們與災難的關係?或許藝術可以給我們一點想法。這個去年的特展藉由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展示了各式各樣的災難類型,從「天災」發展到「人禍」,甚至時至今日災難混和成天災人禍無法區分的「共業」,也討論了各式各樣失序的狀況,以及人類企圖控制環境或失序的狀況。

藝術團體Chim↑Pom + Takashi Suo周防貴之作品「拆廢和起厝」計畫:《漢堡厝》正面工地鐵皮牆

展覽架構

本特展展品多由藝術家依台北當代藝術館空間現場設計,作品排列並非依照時間性或作品類型分類為主軸。台北當代藝術館動線單一,作品放置方式我認為主要依據藝術家需求空間的大小分配展示空間。例如藝術團體Chim↑Pom + Takashi Suo周防貴之作品「拆廢和起厝」計畫:《漢堡厝》,該作品位於進入該特展第一件看到的藝術作品,該作品一定需要和外面庭園互相搭配才能更加凸顯作者期望達到層層疊疊地演繹出發展主義作用在社會記憶上的暴力、失序,藉以對「發展」提出批判。

另一例子為北藝反送中關注組各類海報作品展廳,在觀看展廳展品的同時亦可以在建築窗外觀看在建築外的「自由號」連儂船,這樣的展示方式就是藉由建築空間上的特點發展出的展示方式,如果該展品不是在該展廳展出,則無法達成該效果。

藝術團體Chim↑Pom + Takashi Suo周防貴之作品「拆廢和起厝」計畫:《漢堡厝》作品一角
北藝反送中關注組展廳向外觀看可到「自由號」連儂船

參觀動線

觀眾沿著當代藝術館既定空間規劃動線而行,由入口處左側開始觀看,一路至二樓大展廳,部分較大的藝術作品多是在二樓展出,如峨冷‧魯魯安《消失前的最後嘆息》的作品就有相當大的場地需求,最後則由艾未未大型牆面作品《奧德賽》做收尾結束展覽,最後播映策展人訪談供觀眾深入了解策展緣由。

二樓展場一隅及峨冷‧魯魯安《消失前的最後嘆息》的作品(圖片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艾未未大型牆面作品《奧德賽》(圖片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特展教育活動

當代藝術館為該特展舉辦了多場教育活動,從兒童限定的【好玩藝教室2019冬季班】提姆老師的藝術漂流教室、「災難的靈視」開幕音樂會、藝術家面對面、【MOCA講吧】各類講座及專家講座等,甚至接近時事邀請網紅市議員呱吉專場導覽,吸引年輕觀眾。

當代藝術館多數教育推廣活動接續延續既有活動、講座及兒童美術教室,依學生往年參觀經驗,參加者多為經常性觀眾;因社交媒體臉書的觸擊,加上當代藝術館相當會做社群媒體行銷[1],近年吸引了較多不同的族群參與教育推廣活動,但還是有侷限在特定年齡層的問題。

因當代藝術館並未有常設展規劃,是故該教育推廣活動都是依附於一年四檔的特展中,專為該特展性質所設計,例如災難的靈視特展中的【MOCA講吧】就依照天災、人禍等等面向舉辦講座;從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分享相當具體科學的「科學家的天災預言生存法則」、媒體工作者觀點的「媒體工作者體香港的動與慟X自然觀察者走香港的靜與沉」至相對個人經驗分享與提供新觀點的「繪本詩人的災難─紀實繪本的可能性」等不同面向講座分享。


行銷手法

台北當代藝術館時常利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展覽訊息等資訊,為了增加群眾觸及率與網路使用者特性,當代藝術館在臉書的塗鴉牆上發文接緊扣時事事件,期望觸及淺在性觀眾,例如前幾日網路熱潮的粉紅色口罩,台北故宮、當代藝術館臉書粉絲專頁,都是以幾個小時的速度馬上跟上討論的焦點,迅速更換粉絲專頁大頭貼,吸引大眾關注。

在吸引經常性觀眾部分,當代藝術館推出了MOCArd會員卡制度,並分成不同等級,最便宜的單人方案可用300元購買單人卡,即可免費觀看一年四檔展覽,並享有MOCA相關商品與餐飲的優惠。就學生長年購買會員卡經驗,該會員卡就經常性觀眾的使用體驗上是可以留住觀眾的,因為只要花費300元(如續卡費用則更低),就可無限次參觀特展,對藝術系或熱愛當代議題的年輕人來說較有吸引力。

另外當代藝術館從開館第一檔展覽開始,在門票設計上就相當用心,並開發處各式各樣切合特展主題的有趣門票。部分門票甚至相當具有當代惡搞精神,吸引觀眾收集,博物館商店甚至販賣歷年絕版門票包,我就收集了相當多當代藝術館門票。

觀眾性質和觀眾反應

參觀災難的靈視特展中因為參觀時間緣故,觀眾較少,多以學生及年輕人為主,觀眾皆會按照參觀動線觀賞作品,部分觀光客會與可拍照展品拍照(尤其艾未未及門口漁船)。部分可互動展品在面對觀眾時會造成觀眾遲疑並觀察他人舉動修正與展品的互動。

當代藝術館門口的舢舨漁船


[1] 截至2020年4月18日,台北當代藝術館臉書粉絲專業追蹤人數為312713人,在博物館粉絲專頁中經營相當成功,追蹤人數超越台北故宮的18萬人相當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Y台灣/博物館工作者/關心台灣文化/喜愛金屬樂/喜歡嘗試新事物/喜歡討論爭議性話題 在這個分享各種一團亂的心得跟經驗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