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09):志于道,据于德 — 是对谁而言?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

这句话言简意广。但孔子是对谁而言?没有记明。简单一想,就会明白这是孔子对士的要求。前面出现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条目很多,而提到士的条目比较少。这两个类别都是孔子及儒家推崇和频繁提到的。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互代。但还是有所差别。君子强调的是道德和学问,道德和学问到达了基本要求,就可算为君子,偏向于自守;而士的要求更高一些,除了具备道德和学问,还必须要有“以天下为己任”抱负与作为。更强调外用。而仅有抱负,是未完成的“士”;有了功名和地位,得到了官方任用,有了作为,才是完成的“士”。

孔子这里对士作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概括。不像其它场合,具体问题具体解释。

首先,士要有抱负,要立志治国平天下。“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这是对士的首要要求。这个志向艰巨而远大,曾子对此很有体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因为任务难巨而路途漫长,士必须要有弘大的胸怀与视野,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纠结小的得失;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会遇到困难就放弃。以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为此奋斗,难道不长远吗?

这个志向也不可为外力所动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三军之众的元帅,犹可擒夺;但士即便只身一人,任凭有多大的压力和艰难险阻,也不可打消他施行仁道于天下的志向。匹,单独。匹夫,孤身男子。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相通。

其次,士的言行须以德为据,依仁为本,不能违背德和仁。这里,德强调外在的品质,而仁强调内在的本性。对“依于仁”,孔子更具体和更极端地表述。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十五)。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违背仁义,只会为了遵循成全仁义而牺牲生命。

最后,士要有所作为,则需要掌握过硬的本领。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儒家的看家本领。游字用得好,就是对六艺皆有涉猎,在各门之间游弋。但又不是均等用力。礼乐是最重要的内容;书,会识字和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射和御侧重于勇武,数则可有可无。各人还可根据自己的天赋与兴趣而有所取舍。

但这里没有提到学于文,学习孔子编撰的儒学典籍,《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其它地方提到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只能理解为志于道,就包含学于文。志于道,就必须学于文。

早先的士,是文武双修。但儒家重文轻武。随着儒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就演变为读书人了,或称儒生、书生,完全不修武了。原因在于天下一统后,皇帝非常忌惮文武双全的人才。这与春秋战国时代不同,诸侯相互争战必须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才能独挡一面。皇帝则只求统治稳固,于是在选拔人才上就鼓励天资聪颖者专门习文,天资平平或愚钝者专门习武。分而用之。后世儒生不修武,在勇气和气节上就差得多了,杀身成仁者就是凤毛麟角,很难称得上是士了。相比于日本的武士,其中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2021年3月7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二千年皇权专制,不折不扣尊奉儒家思想

长吟野望
32 篇作品

儒家为何主导了法家打造的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