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結到心解: 重啟自我豐盛之路
曾經課堂上陪伴的故事:Audrey 的自我療癒之旅
Audrey 是位穿著時尚的年輕女性,一頭長髮高高紮起馬尾,雙眼明亮銳利,勇敢地直視著我。她的語速快、聲音爽朗,第一印象像是一位自信又開朗又帶著些許傻大姐個性。
然而,隨著交談深入,我隱隱察覺,她那堅定直視的眼神和急促的表達背後,藏著一股無力的糾結。
她談起母親對她嚴格的管教與頻繁的否定,讓她總是感到自己無法達到母親的期待。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早已習慣凡事自己承擔,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社交圈,她都選擇獨自面對。家人因此對她的生活知之甚少,自然也無從給予支持。她甚至低聲說出了關於感情的秘密──她的伴侶,是一位已婚人士。
說到這裡,她原本爽朗的語調突然變得低沉,目光移向地面。當她吐露這段秘密後,沉默片刻,彷彿連空氣也凝結了。感受到似乎無批判的接納,她終於卸下心防,眼淚悄然滑落,打破了時間的靜止。她輕聲啜泣著說:「我們交往好多年了,但家人全都不知道……這段感情真的讓我走得好苦。」這正是她來找我的原因──第三者的角色,讓她原有的自信與開朗籠罩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
生命中的「事件」或「撞擊」,從來都不是無端發生的。
我記得 Audrey 一開始就提到與母親的衝突,這讓我推測她目前的情感困境,極有可能與原生家庭中的互動、記憶與情緒有著深層連結。於是,我沒有急著回應她與伴侶的問題,而是先引導她回到原生家庭的脈絡,去看見形成這些困境的內在心智迴路。唯有先覺察自身模式,她才能以更開闊的視角來面對眼前迫切的情感課題。
我們從課程中的幾個簡單練習開始,透過肢體動作刺激感官,逐步引導她進入潛意識,探索深藏的記憶資料庫。這個過程允許內在情感自然流動,不再壓抑。
她慢慢浮現出心智迴路裡反覆上演的劇本:「渴望被允許做自己,卻又害怕沒有支持而獨自面對。」練習結束後,她的身體明顯變得輕鬆安定。這樣有意識的釋放,讓她與日常表意識的距離拉開了些,開始觸碰到更深層的自己。
進一步,引導她回溯到童年更早的時光。
那時的 Audrey 渴望父母的愛,卻總覺得是母親的掌控趕走了父親。於是,她內心立下決定:絕不成為像母親一樣掌控一切、辛苦撐起家的女人。但同時,她又渴望著父愛。然而,父親工作繁忙、常年不在家,甚至後來被發現有外遇,這對 Audrey 造成巨大衝擊。她年幼的心靈無法理解父親的愛為何被「外面的女人」奪走。於是,在潛意識的驅動下,她的人生逐漸走向一條她原本不願踏上的路。
隨著探索深入,她對自己的心智模式愈加清晰。
接著,我們回到當下的情境。
她的伴侶是一位已婚男子,這段無法公開的愛情讓她愛得好辛苦。長期活在隱藏與切割的狀態裡,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她渴望擁有更多,但當無法得到時,就會陷入失控的焦慮,行為上更想緊抓不放。
這時,我引導她去看見,這種感覺是否似曾相識?正如她母親當年緊緊抓住孩子一樣。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母親的無助──母親因為得不到丈夫的愛,只能用盡全力抓緊孩子,守住生命「剩餘的全部」。她驚覺,自己一直努力不要變成母親,卻不知不覺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這份覺察,讓她對母親不再充滿怒氣。
彷彿洩了氣的皮球,她先前滿溢的怒火與戰鬥心瞬間消散。
錯誤的心智迴路,常常讓人從一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端。
不想成為辛苦掌控家庭的「大老婆」,卻又在潛意識驅使下,走向成為第三者的角色,試圖在關係中尋找愛的存在感。當她意識到這一切時,終於鬆開了與母親的心結。以更高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關係課題,她明白:「圓滿的關係,來自圓滿的自己。」
於是,我引導她注入豐盛與愛的能量,讓她回到愛的懷抱,遇見那個未知、但更完整的自己。
課程結束時,她帶著燦爛滿足的笑容睜開眼睛,動作也比剛來時更自在、更有力量。她驚訝地說:「坐在這裡什麼都沒做,卻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這份飽滿的愛,連在伴侶身上,我都未曾體驗過!」
以及課程後,Audrey 傳來回饋:
「一回到家,還沒開口,媽媽竟然破天荒‘和顏悅色’地問我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東西?那天晚餐,是我有記憶以來,和媽媽吃得最祥和、最開心的一次!還能和媽媽聊天,真的太特別了!太奇蹟了!」
P.S. 如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的一句話: 「人們苦惱的來源,不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而是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說話方式、行為舉止、感受模式與思維結構。許多人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呈現方式,總是努力想要改變外在表現。但當努力無效,反而愈加固化舊有的模式,陷入更深的泥沼。
事實上,潛意識掌控了我們 95% 的行為!那些深藏的「記憶種子」牽動著我們的思維、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的外在行為。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潛藏在事件背後的心智迴路。
Audrey 經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從事件與衝突中,重新解開過去記憶的糾纏。當她的視野被拉高,便能看見過去從未察覺的高度。關係中的糾結自然得以鬆動,當內在擁有豐盛的能量時,也能更從容地面對生命裡的挑戰與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