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歷史、初戀、英雄,及追尋的主體——評《尚未完場》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只是要說,因為要追尋的其實並不是自身本來經歷與沉醉過的歷史,所以《尚未完場》的這種追尋,並沒有懷緬過去常陶醉的戀舊味道,而是充滿一種學習、面對新的未知事物的動力,與一般沉醉於昔日文化符號的懷舊情懷迥然不同。這種經歷辯證、舊中有新的歷史追尋,就是香港保育運動的精神,換了載歌載舞的樣子,都可以一眼認出來。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鄧小樺

民間好評連連的紀錄片《尚未完場》我看了兩次,一次在香港看未公映版,一次在台灣看公映版。兩次都有些微落淚,畢竟是一種共同體的感覺,雖然我本身對皇都戲院及片中聚焦的五十年代香港猶太籍娛樂大亨歐德禮(Harry Odell)本身並不認識,但一種由「保育一代」引發的對香港歷史的共同情感,卻讓我彷彿徹底懂得這部電影和兩位導演的思維。

我的手不太好,這篇文章不能太長,這裡就不覆述太多電影的資料。在電影的敘述下,五十年代座落北角的皇都戲院(當時稱為璇宮戲院),以及猶太裔英國人歐德禮,都十分殊異,而又體現出一種我們所認同的香港精神——那些史實既遙遠陌生不為我們所知,卻又讓我們由血液裡生出認同,只能歸諸價值和精神。

初戀的眼光,跨越一切邊界

因為戰後蕭條,社會等級劃分並不鮮明,璇宮一日會同時上演國語片、粵語片、粵語艷情片,以及晚上由歐德禮邀來的國際級音樂家演奏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的音樂會。一種混雜而具有無限可能的生命力,鮮明地存在於香港的歷史上。

在冷戰時期,璇宮曾「踩界」地引入中國國家級文工團的演出,是當時國內藝術家罕有的出國演出經驗,還受到港英政府密切「注視」。璇宮就是曾經這樣不論身份與政治,純粹地為高級表演藝術提供一個空間——因為在歐德禮看來,最重要的是「優秀」,有人要看,其它所有的界限都不重要。完場後燈亮起我馬上去查了歐德禮的星座,果然是雙魚座!跨越一切邊界、充滿夢幻,想來他的海王星一定給了他強大的力量。

學者吳俊雄將皇都與歐德禮與五十年代香港掛鉤,稱之為一個「大初戀時代」:一種初始的眼光,看甚麼都有戀人濾鏡興緻勃然,覺得甚麼都有可能,甚麼都可以去試。這個提法如此動人,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狀態,更覺那種初戀之心十分寶貴——像在每個人心裡都知道,都有試過,卻偏偏是在講一個我們本來所知不多的、自己地方的歷史。自己勁過,自己都唔知;只在歷史轉折回頭一望,才知道自己原來曾經是那樣——這種嶄新的認識,又彷彿初戀的感覺重生,是一種複合的自我認知。

我們對英雄一無所知

我們自己的歷史,自己都不知道。電影中段,在叙述過皇都的威水史後,話鋒一轉,講到歐德禮曾經在兩次大戰期間都有參軍,二次大戰香港淪陷後還曾被關進過深水埗的戰俘營,腳傷而差點要截肢。這裡便引入了歐德禮妻子蘇菲(Sophie Odell)的女英雄故事:她變賣珠寶,與醫生司徒永覺及日籍翻譯官渡邊潔合謀,為深水埗戰俘營偷運醫藥。歐家在薄扶林的大宅,開過許多秘密會議,收容過許多失去家人的女性。

我是恰好在之前看過莫昭如的社區文化關注在台灣重演他們2018年的創作小劇場《明日陽光依舊燦爛》,李俊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渡邊潔。渡邊本是天主教神父,出於良心而救助深水埗軍營的戰俘們,那些是他的國家的敵人,但他無法對於他們的困境視而不見,所以冒險暗中進行。他的背叛,是因為出於良知,這裡面的重量,只有他和他的神知道。這個複雜性也是讓我瞬間落淚的,黑暗的時代裡,有太多為良知而冒險旳人,始終想著其他人的人,我們必須有這樣複雜的勇氣。而《尚未完場》為這個拼圖補上了歐德禮和蘇菲。這麼閃耀人性光芒的歷史,是我們香港的歷史,為什麼我們不知道?

《尚未完場》中我第一個落淚,是戰後歐德禮說,大難不死,他要做些不一樣的事,結果成為了娛樂大亨。因為經歷戰爭而險些死去,然後就要做娛樂大亨?這其中的邏輯其實實在遙遠,難以明白。但正因難以一言道盡,這個巨大的夢想就非常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

追尋的主體

歐德禮的內心我們已幾乎無法驗證,因為歷史過去太久,史料太少,人也找不到。如此讓電影有了香港歷史經歷文化研究思維洗禮的一個特色:追尋的主體之登場。

片中的主角其實是作為導演之一的歷史研究者祈凱達,他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歷程成為了紀錄片中輕鬆而戲劇化的元素。尤其中段千方百計遍尋歐德禮後人不獲的過程,令人發噱。祈凱達循各種正式途徑、各大相關團體去尋找歐德禮後人都無功而還,竟然是在Amazon的拍賣網站上找到一個姓Odell的人,那人真是歐德禮的後人!而他一早回了祈的訊息,只是祈忙著找其它 source 沒留意⋯⋯這個研究的蝦碌,如果是嚴謹的歷史紀錄大概早已刪除,但作為電影卻頗有劇力,讓人很能體會到研究香港歷史的困難,及其所需的傻勁,學者都有了人味。

片中還有許多以WhatsApp、FaceTime等通訊工具來呈現的歷史發掘過程,這些手法新穎、貼近當下生活,也帶著一種自嘲與詼諧,在歷史研究紀錄片中不常見。我彷彿見到另一導演Dora那暴走、氣急敗壞地說「點解唔得啫」的樣子。甚至Dora也在電影中出場,擔任一mean精 ancor,都給電影帶來了動感。究其實,以文化研究的角度,發掘歷史同時要觀照與檢視我們自身的立足點;在執行的角度來看,就是把你自己投入進去(包括把自己拍進去),創造歷史,成為主體——而這創造歷史與成為主體又與對過去的熱烈追尋發掘同時發生、交織、共融,一點不能自戀自閉。

有了追尋的主體,保育就是一種歷史與美學的公眾教育之過程。從天星皇后那時,我們就是這樣相信的。只是要說,因為要追尋的其實並不是自身本來經歷與沉醉過的歷史,所以《尚未完場》的這種追尋,並沒有懷緬過去常陶醉的戀舊味道,而是充滿一種學習、面對新的未知事物的動力,與一般沉醉於昔日文化符號的懷舊情懷迥然不同。這種經歷辯證、舊中有新的歷史追尋,就是香港保育運動的精神,換了載歌載舞的樣子,都可以一眼認出來。片末「自己歷史自己寫」出現在熒幕,我為「說到做到」而流淚了。我時常覺得,只有做到了之後,才有流淚的資格。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幣圈富豪以逾四千萬港元拍下藝術品「喜劇演員」引發熱議 牆上的香蕉三度被吃掉 藝術的價值如何界定?

從改編到概論: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