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mattershklit

《驀然回首》小輯

即使我們觸目皆已破碎,自身的能力範圍一再削減幾至於無,但萬物的過去未來,都可以在我們珍愛的目光中,呢喃的敍述中,重生。非常非常愛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有這樣的能力。

徘徊來生的往生:《破地獄》的生死探究

正因死亡存在,才彰顯生命的完整。而電影朝觀眾訴說的是:在生一隅的我們,面對進行著的世界,誓可渡化自身,破自生的地獄。

話題》如果拌飯不能拌:從《黑白大廚》愛德華.李人生料理「鮪魚拌飯」,咀嚼美食與文化的認同

拌飯是傳統韓式料理,雖然烹飪競賽的本質在追求美味,然而一道料理背後,含帶著無限多種思考的層次。愛德華一直嘗試在不同文化中,尋找認同與定位。

2024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順利舉行 香港電影獲最佳動畫短片獎、最佳紀錄短片 鍾雪瑩奪金馬影后

2024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23日晚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石家俊憑《房間裡的你》獲第61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鄭佩佩獲第61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香港記者陳卓斯及王紀堯執導《顏色擷取樣本.mov》獲第61屆最佳紀錄短片;鍾雪瑩憑《看我今天怎麼說》素恩一角擊敗張艾嘉、吳君如、區嘉雯等資深前輩,拿下影后。

地獄還需「行街」破--從精神分析談《破·地獄》中郭家角色的束縛與釋懷

地獄由文哥而起,地獄卻需「行街」破。電影最後的破地獄儀式由文玥讀出文哥的書信開始,因此明白文哥對她有不宣之於口的愛,亦沒有覺得文玥令他丟架,這令文玥心中的疑問終得到答案。

不丹,並不簡單

分別相,我是我,我以外是他者,我與他者是分別開的……好像在說廢話,這不是常識嗎?分別了,我和他者就產生了關係,例如你欠我、我對他好、朋友、敵人……,愛由此生,恨亦由此生。

話題》看完黑白大廚,來一盤黑白切:從台灣飲食書看美食與文化

在眾多與飲食相關的著作中,我們可以讀到日常生活、家族記憶、在地認同乃至鄉土人情。料理不僅是食材與烹飪的結合,還代表著一個時代或家庭的歷史與記憶。

為潮水所困的一代人。一隻腳在過去,一隻腳在未來。 「我覺得它跟過去我所有電影都不一樣的是,它在講一個文明轉化的歷史時期。」 ——專訪賈樟柯《風流一代》

「我覺得電影是革新能力很強的一個技術,它在歷史上經歷過非常多的技術時刻,或者是人產生劇變的時刻,但在經歷了一些困難以後,它很快就融合了這些新的技術、新的可能性。我覺得電影一定會找到,不同的適應新的人類感受的方向,《風流一代》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女性角色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若死亡必然到來,我們該如何好好道別? ——專訪《破 · 地獄》演員衛詩雅、梁雍婷、周家怡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人間之苦在電影的女性角色所需面對的處境中羅織出生命之網。要為生人超渡的,是彼此在現代社會的複雜面貌如父權、傳統、新的情感型態下,難以宣之出口的創傷。

從星盤讀聶華苓.水瓶座》廣袤而繽紛的木星之舞 ft.《桑青與桃紅》

帶著不同價值觀的作家們群聚於聶華苓家的客廳,「通過文學的國際語言,世界縮小了,視域變大了」,不論交流或爭論都是自由的。即使寫作計畫讓聶華苓忙於大大小小的執行細項,她總流露著和善爽朗的笑容穿梭其間,是這個微型聯合國無法忽視的存在。

【文藝Follow Me】感受人最深處的黑暗狀態——楊秀卓睽違22年最新個展《病有我》

「不過我的火爆收斂了,我以前的作品很暴力,現在算是輕輕的⋯⋯也不是輕,但收斂了,但作品裡面其實依然隱藏了很大的能量。我內心的憤怒從沒熄滅過。」

人物》有榮必有枯,但求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專訪第48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李賢文

一杯茶被他喝得像瓊漿玉液,做什麼都不疾不徐,說什麼都先把功勞歸給別人。抱持浪漫前行,用理性堅持,然後瀟灑放下。這就是李賢文——50年來,仰望著許多的典範;50年後,自己也成為了典範。

《莎莉》 :從台中到巴黎,演繹亞洲女性的出走日記 ——訪導演練建宏、演員劉品言

「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愛你自己喜歡的人,那是最幸福的,所以我希望它不是個結局,而是一種期待,可以更深刻地影響每一個人。」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今天網絡文字越來越「抖音化」,一句起、兩句止的名人語錄大行其道,張愛玲也逐漸由小說家變成金句王,想起來也令人感慨。早在七十年前,張愛玲已預言了:「我們下一代,同我們比較起來,損失的比獲得的多。例如:他們不能欣賞《紅樓夢》。」

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顧玉玲《一切都在此時此刻》新書分享會側記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李小孟 從描寫移工的非虛構作品,到長篇小說,作家顧玉玲近日甫出版的新書《一切都在此時此刻》,記述多年前在工傷協會任職時,經歷勞安議題、工傷事件、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顧玉玲以近年寫下的三十餘萬字,與編輯一同揀選、增刪、打散、調動,完成這本散文集。

問題不在後現代,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悼詹明信,兼悼那些年我讀過的文化研究

詹明信是一名批評家多於一名理論家,他示範了如何徵引理論去討論文化議題,路數卻是最典型的文化研究方法:左翼、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由此,也令詹明信在我早年的學習歷程裡變得「有用」,我是從他身上學習怎樣寫文化研究論文,而不是任何理論。

【新書】Pazu薯伯伯《逍遙行稿:逆風翱翔》陳冠中推薦序

他出過車禍雙腿折斷,他康復、繼續行走、騎車。重要的是態度。他安於任何異地,也樂住此刻此間,不是生活在遠方,而是何處不生活。這是一種經得起審視的人生選擇。

遊記的鋒利與零碎 欲辯已忘言——淮遠 × 廖偉棠《懶鬼出門》復刻版分享會紀錄

「回看九七前夕的香港文學,老實說是有點遺憾的,很少人承擔得到那衝擊,或者沒有意識到那件事會巨大地改變未來。所以如果我要找九七前一個散文家的感觸,這篇會是代表性文章。」

【悼念聶華苓、瘂弦】記得,我記得,當然記得

人的記憶,始終還是會流失的。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跟時間對抗。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開始,聶華苓讓房子凝固起來。門外堆積的柴枝、疊在樓梯口的報紙、掛在窗前的水晶球,家裡的所有家具和陳設,全都定格在一個時刻,二十多年來不遷不移。不過,物有盡時,人無不朽。

尼采冥誕:「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

「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