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死亡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
旅遊模式跟死亡模式有所不同。旅遊的 deadline 只是你該次旅遊的 deadline,你可能會認為,「我下次還會再來的!」死亡的 deadline 卻是「真.究極.EX.終極 Deadline」:它是你生命 deadline,對你來說它是所有東西所有事情的 deadline,過了這條 line 你便會是 dead。所以我相信,死亡模式為我們帶來的外掛能力,遠遠大過旅遊模式。

圖片來源: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文|L

難度:★☆☆☆☆

   放心,本文章不是談旅遊時死亡,或遇上空難海難之後,吃不吃了旁邊那個叫家明的人來生存之類的事 ── 我只是想談談自己對旅遊的一些經驗反省。

旅遊 mode?

  不知道大家會否跟我一樣,去旅遊時會進入了另一種狀態?

  平時在香港的我,十萬億個頹廢,每天睡至日上三竿,就算不逃課也是遲很多才回到學校,每天只想在家裡睡多一點、看多點電視、玩多些電玩,工作則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身在外地則來個 360 度…… 不,180 度轉變,積極得不得了,八時起床也覺得自己遲了,每天都把可以做的事、可以去的地方都盡量做盡量去,由朝早到夜晚十多個小時一直在不同的地方遊轉,好像開了外掛有無限體力似的。

  我十分喜歡出遊。多得近年廉航的興起,這一兩年次數比較多,就慢慢發現每次自己出遊時就會進入以上的狀態。就算不是平常的旅行,身在外地都會自動開動了這個模式。想當年(即是上年),我到北海道大學作交流生,每天九時半的課竟然沒有遲到!(幾分鐘不算啦~)作為「遲到大王」的我連我自己也驚訝……

  然後我就在想,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時間有限?

  我相信很多人也會這樣回答:「達哥都說,去旅行當然去到盡啦!這幾天不去就要回家去不到了!」

  應該是吧?因為時間有限,我變得十分珍惜在外地的每一分每一刻,花盡心機安排行程,把每一天的行程排滿,甚至沒有行程也會在街上亂逛。可能你外遊時不會好像我一樣日行千里,而是在酒店或渡假村休閒地渡過,但這不過是大家的興趣或目標不同,都在珍惜時間:我在爭取時間遊玩,你在爭取時間渡假。

  或因為這樣,有些人說旅行可以「尋找自我」。我覺得這個十分文青的說法有點誇張,但出遊時的確可以發掘或展現自己的興趣。近十多年,「自遊」的旅行方式盛行,我們可以不參加旅行團,而自己一手一腳決定行程。我們不用跟着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的安排,而是自己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你就會慢慢發現自己是喜歡什麼的人:有人會去瘋狂購物、有人會去探索自然景觀、有人會去參觀歷史古跡、有人會到不同類型的咖啡店、有人會去尋找當地美食、有人會享受高級酒店設備,各適其適。當然,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也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過或許我們在所居住的地方,學業、工作等等已經令你覺得沒有太多時間和心力去做這些事情。

  但是如果你知道時間有限,或許你會有多一點心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在北海道大學的時候,就算每天由上午上課至黃昏十分疲倦,我也一堂沒有缺席,因為我珍惜在這裡學習的機會。在我就讀的哲學系,以我的觀察,從大陸來港讀書的研究生準時畢業的比率也比本地研究生高很多(笑),或許他們本身就是很勤力很聰明的人,或許因為人在外地,對「時間有限」意識高很多。

  相對而言,我們在本地很少會覺得「時間有限」的,除非是什麼有特定的 deadline 的事情。我們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當然會待上很久,但卻因此不會太珍惜在這裡生活的時間。早陣子在街上遇到兩位分別來自哥倫比亞和自墨西哥的旅客,她們問我到天壇大佛時間要多久,我也只能支吾以對……因為天壇大佛落成了二十多年我也從來沒有去過。除了因為沒有朋友和女朋友之外,還因為覺得,「我遲些去也可以啦」。

旅遊 mode vs 死亡 mode

  有留意荼毒室的室友,應該有些人有聽過李四的講座《恐懼悖論》吧?李四在這場講座中提過一套黒澤明 1952 年的電影《生之欲》(生きる),當中主角渡邊勘治(志村喬演)因為患癌而陷入憂慮,開始「尋找自我」,問自己應該做什麼,從而發現自己可以做什麼,並定立人生目標,為生命建立價值。渡邊未發現自己有絕症之前,過着沒有目標的日子,沒有什麼目標希望達成,每天只是準時上班下班,重複相同的工作。有人會說,渡邊的人生大部分時間只是過着沒有靈魂的生活,死到臨頭他才懂得怎麼去活。

  為何渡邊會有這樣大的改變?因為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知道大限將至時,我們的思考模式會由「今年/下個月/這星期/明天要做什麼」變為「我這一生要做什麼」,整全地思考我們的人生。然後我們就會去思考,有什麼是對一生人而言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有什麼是這一生中非做到不可,有什麼是現在還可以達成的。然後,或許我們像渡邊一樣,開動「死前價值建立模式」,好像變了另一個人般努力地生存至最後一刻。

  或許你會說,我應該還沒有那麼快死,難道要等到醫生對我說對不起,我才會明白「死前價值建立模式」是什麼一回事嗎?其實不用!在旅遊時我們也會開動這個模式,原因也是一樣: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我們知道我們出遊有幾多天的時間,所以我們會整全地思考這個時間我們要做什麼。只不過,當我們回到家之後又回復之前的狀態罷了。

  當然,旅遊模式跟死亡模式有所不同。旅遊的 deadline 只是你該次旅遊的 deadline,你可能會認為,「我下次還會再來的!」(個人經驗:除非是台北東京大阪首爾等鄰近的大城市,否則不要假設自己會再去。)死亡的 deadline 卻是「真.究極.EX.終極 Deadline」:它是你生命 deadline,對你來說它是所有東西所有事情的 deadline,過了這條 line 你便會是 dead。所以我相信,死亡模式為我們帶來的外掛能力,遠遠大過旅遊模式。

  相信各位室友和我也一樣,知道自己終有死亡的一天,但不知道是哪天。不過我們不用好像渡邊到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才開動價值建立模式。各位室友,當你在閱讀這篇廢文的時候,你的(自然)生命或許已經過了 1/4 甚至 1/3、1/2 了。生命是有限的,請珍惜時間。我去搶平價機票了。

moralL
L,喜愛探討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問題,即道德L. 在道德低谷思考還有什麼不道德的事情可以做.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然科學的偶然性?——「社會建構論」雜說(四)

驀然回首,在幻想中相見

六合彩金多寶襲來,你知道自己不會中頭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