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为何主动下乡?

食通社
·
·
IPFS
上周一,我们分享了十多位年轻人决定给自己的城市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原因。那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去乡村学种地,过一种更加劳力,更有挑战的生活呢?

食通社说

上周一,我们分享了十多位年轻人决定给自己的城市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原因。那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去乡村学种地,过一种更加劳力,更有挑战的生活呢?

以下是几组有代表性的回答。其中有几位已经启程,准备在实习农场开启接地气的新生活。

祝福食通社2023级“生态农业实习项目”的伙伴们,在土地和自然中,在劳动和学习中,找到答案。

食物引发的反思和行动

朝颜

女,34岁,本科自动化专业,已离职

2021年,因为情绪和身体的原因从北京离职后,我回到老家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县号称“北方蔬菜第一县”,还是“X瓜之乡”,有上百万亩蔬果种植面积。本来以为在我家镇上可以买到新鲜好吃的蔬菜,但是,竟然没有!镇上也只能买到和北京一样的批发来的蔬菜,不仅吃不到小时候的菜味,更不能奢望健康蔬菜了。

我去逛了农资店,被农药和化学剂品种之丰富、功能之全面给震惊了。蔬菜大棚和甜瓜大棚旁边公然有横幅广告,推销韭菜催肥剂,瓜果催红剂,催大剂,连茄子都有黑亮剂!

父母虽然也对现状不满意,但也无能为力。我想,如果我自己来做蔬菜的生态种植,往小了说,可以改善自己身边人的餐桌。往大了说,如果能改变周边蔬菜大棚农民的想法,不再依赖农药化肥,找回小时候蔬菜的味道,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去年的实习生张斌已经回到陇南家乡,接过爷爷的衣钵,守护高原羊。他也希望慢慢改变其他羊倌的生产和生计。图为他在致良田实习时,认真照顾农场的小羊。

登登

男,23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后,在国企工作,但志不在此。

久在樊笼中,欲得返自然。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门口就是一大片农田。我记得这样一个片段:早起站在门口,眼前一片绿意,深呼吸,微凉的风,在鼻腔,和我漏风的牙齿间滑过,感觉整个人飘了起来,快要融进那片绿。偶有鸟叫悠悠,农人走动,阳光慢慢扫进水田,荡漾,反射,绿色的水稻闪耀了起来。

后来很少到田地里去,到城里上班后才发现,自己最舒适的时候是与土地最亲近的时候。

上班后,独居做饭,我能感受到同一类但不同品种的蔬菜瓜果的区别。比如有的品种的番茄比较“沙”,我喜欢用来做番茄炒蛋,有的适合用来做番茄汤底。我是个喜欢追根究底的人,很想看看我可爱的蔬菜瓜果们是怎么长成的,到底是什么塑造了它们的风味。

在昆山悦丰岛的实习生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收集、种植、记录、管理上百种老品种水稻、杂粮和蔬菜。

唯文

女,31岁,本科园林专业毕业后,曾在美国一个共识社区工作过一年,回国后成为兼具翻译/摄影师/英语老师等不同身份的斜杠青年。

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也在践行有机生活,我不点外卖,自己买菜做饭,选购食物我会查看包装配料,超市里买菜或餐厅打包遇到的塑料盒包装我会洗干净收集起来交给信任的回收中心进行循环处理。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也是基于价值观的生活理念。在这样的生活中,自己的身体也在参与循环系统,让再循环运作起来,让身体回归本源,自己不再被消费,便能更多地专注于自己和自己身边构建的社会。

而与这样的生活产生的链接之一便是土地。太多土地被征用来开发建设,也有太多土地因施肥或农药而导致土壤贫瘠。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水果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些外表丑陋但健康美味有机栽培的果子因品相不好卖不出去,农民只能使用合成肥,喷洒农药来保证它们既好看又好吃,造成土壤破坏,消费者又来花高价钱为它们买单。最终人们花了高价钱吃到不健康的水果并且造成土壤破坏,不断恶性循环,其实最终受害者还是人类。

生态农场的发挥的作用也是地球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环。其实我有个想法就是以生态农场为辐射中心,形成社区支持农业,并联动附近和当地政府做一些环保公益事业,实现周边范围内的可持续生活,并鼓励更多当地人参与其中。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生命体而不是无所谓的消耗品来对待。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吃下什么而负责,并不是为了吃而吃,因为享有有机健康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基本尊严。

在农场实习,不仅能学会种地,还会增长厨艺。上一期实习生甜甜做的南瓜饼,征服了所有拜访致良田农场的伙伴。

掌握接地气的知识和技能

岩茶

26岁,在英国环境与可持续专业本科毕业后,回国先后在两家环境、农业相关的公益机构工作,即将离职。

大学起对种植这件事有蛮多的好奇和好感,后来一到乡下看望爷爷奶奶就爱去他们的田里走走。自去年进入可持续农业这个领域,这份好奇心,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好奇心愈加强烈。于我而言,在书本里获得的知识未免有些枯燥甚至失真。我想走到种植的一线,好好体验作为农民的乡村生活,亲自参与生态农业的全盘操作。

实习生除了学习种地,还会参与到发货、赶集、客服等销售环节。图为上一届实习生小芳和唐亮去成都赶集卖菜。

盒子

女,23岁,农学院本科毕业后,在某农业公司担任农务培训师。

我一直对生态农业抱有很大的兴趣,在第一份工作中,常常思考生态农业与作物产量、土壤、农村等元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平衡点在哪里?但很遗憾,目前的工作经历并没有让我找到答案。

未来,我大概率会从事和生态农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作为一个返乡创业青年,希望通过实习增加自己对于生态农业的了解。

Xinyi

31岁,本科德语专业,曾在北京和加拿大的高级餐厅担任厨师,离职后回到家乡休息。

选择离开上一份工作后,我回到家乡休息,现在想要给自己一个新的环境来尝试重新建立自己与生养我的土地、水源、食材的联系,拓展自己对家乡和国家在农业和自然方面极度匮乏的认知,也迫切需要激发新的思考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之前有在关注环保、动植物、水源等议题,这两年开始对气候、农业、种植、农场生活和运营产生了兴趣,同时也想通过实习来看看自己在新的领域和地域可以做到怎样、能力的界限在哪里。

秋天

男,22岁,中文系应届毕业生。

农场和农业也许生产着一套重要而特殊的知识体系。在本科的学习中,我也以许多方式间接地了解农业和农村。老师在一次课堂上提到“以粮为纲”的口号,作为学生的我们却有些陌生。我想,文明正以某些方式使我们距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越来越远,尤其是食物。我想通过这样的实践了解、参与有关它们的来龙去脉。

木白

女,26岁,英国本硕化学专业,已离职

通过一些纪录片,我开始思考农业作为解决气候变化的方式,而我一直也希望能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我希望了解食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以及探索农业如何能既满足人的需要同时生态友好。

我也想见识农业真实的面貌。虽然学过了朴门,深受《一根稻草的革命》和《齐民要术》的启发,也看过一些种植的书,有了一些理论,但我对于蔬菜、果树生长还有农业生产都没有全面的掌握,是需要更多实践的,最想要学习的就是种植,了解植物全周期地生长,了解种子, 另外也想了解产品加工和农场经营。希望能长时间地在农场做一做生产,在实践中寻找自己擅长的方面。

在田间劳动,是实习最重要的一课。

用实践去理解农业和农村

晓辉

男,23岁,社会工作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就在全国不同地方参与过农业实践,并在学校开展生态种植。

大学的四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专业教育对人和社会向好发展的限制,以及面对当前系统性结构性社会问题所展现的无力。

我小时候一直在农村生活,进了大学,突然发现学校的大片农地荒废着,不由为学校的教育和同学感到可惜,总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2020年找到机会跟随一个家庭农场学习生态种植,为后来的学校农场实践奠定了基础。但不幸当时所在农区遇到了洪水,农作物一夜之前化为乌有,更加体会到食不易,种不易。这也让我更加主动学习气候异常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不同环节所造成的覆盖性影响。

身处各大城市各大高校的年轻人,作为未来的一代需要慢慢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认识到未来的教育和职业都将逐渐转向与所处世界达成和解这一主题。我想这一切都需要教育,如果我要走这条路那就必须走出校园,有所取舍,亲自尝试探索。

广州的银林农场去年经历了“包月”的旱情和涝情。气候变化也将是实习生们在农场学习、关注的议题。

玲花

女,24岁,人类学研究生在读。

不论是读《杂食者的两难》还是《餐桌上的危机》,我都有一种感觉,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对地球的环境、周边的环境、对其他的动物生命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都不友好。尤其《餐桌上的危机》所说的抗生素滥用问题,简直触目惊心。

生态农业让我想到我自己的专业——民族学和人类学甚至社会学所研究的内容,对这个世界到底能有什么变化?生态农业在当前这个追求快、大、美占主流的社会,能带来什么变化?哪些人在坚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到底是什么,它跟中国的传统农业有什么不同?如果一样,我们是在走“倒退”道路吗?

最关键的,选择生态农业的那批人,是在走苦行僧的自我感动道路,亦或是快大美之下另辟蹊径的网红道路,还是他们的行为真的对局部生态、局部社区产生了影响?如果有,什么样的影响叫做“影响”,又叫做有意义呢?

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起因源于我爸爸总是认为他那个年代的猪肉比我们今天的猪肉更好吃,吃起来有猪肉的味道。他认为今天的猪肉都是饲料猪,而且根本不是以前的品种了。我对此毫无感觉,我已经习惯当前猪肉的口味了。所以我很好奇,满足我爸对“以前”猪肉的想象,到底在满足什么呢?

践行自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阿跃

男,25岁,市场营销专科毕业后,卖过保险,做过医药代表,不喜欢职场里的一些习气,希望返乡生活创业。

我成长在安徽的一个小村子,家里种大豆和小麦,从小也下田干活:犁地、撒化肥、播种、刚出苗是用锄头除草、中期用手拔草、背着药箱打农药,拿镰刀割小麦、大豆,用脱粒机脱粒(脱粒后还要大概筛一遍,还要四处捡飞溅的豆粒),晾晒装仓。

小时候常到田里摸鱼掏虾抓螃蟹,追野兔打野鸡逮刺猬。现在根本回家看不到这些。也明显看到田里土质下降板结严重,用化肥一年比一年多。想钓鱼也很难挖到蚯蚓。

还记得打农药时,即使全服武装回来也是浑身发红、又痒又痛好几天。听妈妈讲过一个叔叔打农药的事:打农药时脚上又痒又疼,实在受不了就把农药往上面打,想着死就死吧,太痒太疼了。结果反而好了。

去市里上专科的头一年也在假期回家帮忙。工作后也在租的房子种葱蒜和辣椒,番茄、菜瓜、丝瓜和南瓜。我喜欢干农活,也能吃这份苦,更想学习生态农业技术。

自上个工作结束后,就没有再找工作,靠自己攒的钱自己在外租房生活。自己买菜做饭,靠出去散步书影音乐游戏和种花种菜养房东的几十盆多肉打发时间,不用干以前哪些狗屁工作真的太快乐了,也很少想自己以后做什么工作。

互联网或农业是我现在找到的方向,但想想去互联网避免不了 996 加班,我宁愿去田里抢收更痛快。

拔草,是生态农场最辛苦的工作之一。

Xiuxiu

女,30岁,临床医学硕士。曾在寺庙做义工一年。

老家有几亩地,上大学之前每年都会参与田间劳动,对农活并不陌生。种地是我近几年内心深处的愿望,一方面出于对田园生活、自然耕作的向往,另一方面有宗教信仰的因素——总希望往生命深处探究,愈探究愈觉得土地、自然是与生命的本质密切联系的,人在劳作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快乐,在自然中才能理解“天人合一”的真实内涵。

近两年自己做饭,常去买菜,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受深刻,觉得与其做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去赚取报酬,然后把自己的食品安全、生命安全,交到别人手中,不如自己去动手创造。

近期面临择业问题,做农业的心愿愈来愈坚定,为了去真实的体会和学习,而非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故计划参与生态农场实习生计划。

溜达卓

女,27岁,西餐工艺大专学历,曾在五星级酒店和国际邮轮的饼房工作,19年创业,致力于家乡本土的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

  • 多多尝试与体验,探索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与更多可能性;

  • 增长生命的土气,磨练自己的耐心和韧性;

  • 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重新学习探索团队合作;

  • 希望能从自然教育、环境教育、零垃圾的视角重新看待生态农场,有更深度的体验;

  • 想借由生态农场更好地去认识自然、农作物、其他生物与人的关系;

  • 吃好的食物,体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 探索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对生态农业又有哪些影响?

在菜田边,用瑜伽体式做拉伸和恢复,算不算一种工作生活平衡?

国境

女,26岁,欧洲本科社会学毕业后,申请到美国名校的硕士社会学/人类学项目,正在gap year中。

我想要触摸大地,虽然我一直在逃避。

我想使用我的身体。锻造它,使他疲劳,与自然泥土风融为一体。我想试试这样以后,我是否能给活着的必要到底是什么,一个新的真诚的踏实的答案。

从最基本的土地、食物出发,成为一个坚实的人,打下心灵和身体的基础。培养对基本需求和价值的判断力。

我想学习种植和相关技术,用身体得到让我能生存的食物。这是对吃和捕食的尊重。我想知道:种养、体力、恐惧、收获、吃、分享、卖、存等结合起来到底是什么滋味。

童年,暑假会被准许回老家,起炉灶、骑野马、抓跳跳鸡,在草原上,还有脚边零散的塑料瓶,报纸上写的老家草场退化放牧有问题,统统杂糅在一起。教育医疗的落后、气候的恶劣,母亲对家乡的抵触还有她的野心,拉着我慢慢远离了。我知道我被树叶和自然爱着,我有很多热情,可我总是觉得无能为力。

我只有想法,少有实践,缺乏志同道合社群。我是一个在实践中才能有活力和保持更新的人,我应该面对我这种性格。农场的日夜劳作,对植物动物的观察,是一个解答上述所有很合适的机会。

我看了上一期实习生和农场导师的分享,认为能在几位农场主身上“学”到东西,我认同他们的价值,艳羡他们的能力和朴素。简单说来,想成为这样的人,多过成为教授。

不知道为什么,实习生项目格外受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生的关注。去年的静雯在农场实习后,改变了自己申请人类学博士的计划,决定继续在乡村工作和生活。

下一站:田野

以上这些对农业充满期待的年轻人,也许是被我们今年实习生计划的招募标题——“新的一年,你愿意去乡村换一种活法吗?”——吸引而来。但毫无疑问,他们并没有把乡村浪漫化,也没有把“下乡”作为对城市生活的逃避,而是出于深思熟虑,希望探索更加自洽、接地气的劳动和生活方式,用实践为自己好奇已久的问题寻求答案。

抵达田野后,他们会遭遇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收获,形成什么新的想法?敬请关注食通社的后续报道。

生态农场实习计划系列▼

18岁,我想和爷爷一起守护高原羊

离田野越近,离焦虑越远:闯入农村的那些年轻人

感到孤独又疲惫时就想:我的背后是有土地的

在乡村,不说梦想,不聊情怀,好好做一个“生活者”

在抢菜潮中的农场,我感受到了“农业支持社区”

更多“生态农场实习生计划”主题文章,可点关注食通社微信公众号了解,本主题也持续开放更新。

项目统筹:马小超

编辑:天乐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拒绝草甘膦,我把大草坪改造成朴门菜地

孟山都事故频出,美国政府监管为何一再失灵?

AI时代,权力在向谁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