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24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書籍銷售持續衰退,電子書戰局升溫,閱讀器市場欣欣向榮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文|沈如瑩(書店工作者)

(圖片來源:Unsplash/Asal Lotfi、Chris Briggs)

本文架構【一、財政部統計數據整體分析|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觀察|三、市場

動態與產業政策】

一、財政部統計數據整體分析

➤整體書市:1至10月圖書雜誌零售衰退15%,為近年最嚴重跌幅

自2018年撰寫年度書市觀察以來,財政部數據的紙電出版(5813-11, 12)及圖書雜誌零售(4761-12)儘管互有起落,但總額落差大都在5%以內,今年卻與以往相當不同。

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基期(雙月)/製圖:沈如瑩

由圖表可看出,出版(綠色折線)和零售(藍色折線)每一年的營收高峰都落在當年度的11至12月,隔年1至2月探底,3至4月有一波小的成長,「5窮6絕」又往下,下半年則逐期攀高,週而復始。

不過2024年一開始,出版的營收(31.5億)雖然仍比前一年11至12月低,卻比2023年1至10月這5期都還要多。過去幾年,每期營收都在30億上下震盪,但今年每個基期都超過30億。

我本以為這是文化幣帶來的效應,但看到圖書雜誌零售的曲線,顯然並非如此。原本單一基期通常都能超過30億的營收,到了今年直接摜破至25.6億,在這張圖裡僅次於疫情影響最大的2021年5至6月。3、4月雖有回升,但不僅5、6月往下,理應是旺季的7、8月暑假也未見起色,較去年跌幅近兩成。9、10月落差縮小至-12%,11至12月是各通路年度回顧的大型行銷檔期,並受惠於諸多話題書籍雜誌,有望止跌,但推估2024與去年相較,應該還是至少有10%的衰退。


近年書價持續攀升、2024年的出版量也未明顯減少(以國圖ISBN統計,1至11月新書較去年同期略降4%),這一年的衰退幅度顯得有些異常。是前兩年的折扣戰養壞了部分消費者的胃口?或者真的就是有10%的閱讀消費在這一年轉向其他興趣或娛樂?

圖2:零售銷售額(書籍、雜誌)2018-2024.10/製圖:沈如瑩
圖3:出版產值(實體)2018-2024.10/製圖:沈如瑩
圖4:出版產值(電子)2018-2024.10/製圖:沈如瑩

在比較出版與零售銷售的近年整體差異之後,再以年度拆分,可看到書籍雜誌的銷售曲線位於近年走勢底端(圖2)。實體出版則相反,躍於歷年曲線之上(圖3)。電子書出版相較於往年,不僅直接越過單一基期1.5億的門檻,最近的9至10月首次衝上2億大關,今年1至10月累計占比為5.4%(圖4)。臺灣電子書近年歷經疫情居家閱讀的波段成長,以及2022下半年看似回落的趨勢,終於在2024年達到閱讀市場5%的占有率。

如果解讀的方向沒錯,出版業在今年的營收除了透過一般通路之外,也在自營模式中找到更多元的發展,例如直接對顧客銷售,或是數位內容如有聲書、課程等(但也可能是我尚無從得知的某種關鍵變因)。

通路則早就已經將圖書雜誌視為諸多商品的一環,採複合式經營的書店,圖書銷售如果達到營收占比的五成,就算是「以書籍為銷售主力」的店面了。電商的書籍營收比例則更低,比如momo不再積極經營圖書後,書籍銷售業績大幅縮減,但對這間千億企業而言可能只是零頭。由此角度觀之,在今年最明顯感受到落差的,大概會是以書籍雜誌、基礎文具為主的傳統書店,以及專注於圖書出版、未開發多元產品及銷售管道的出版社。

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觀察

➤年度暢銷排行:《原子習慣》終結連霸;下半年話題書紛至沓來

從博客來的總榜前十名觀察,今年入榜與去年重疊的只有4本。其中《原子習慣》於2019年中上市至今,終於從博客來的榜首退位,但也只略降至第三名,相信未來數年仍是榜上常客。取而代之的《我可能錯了》出版於2023年2月,曾是該年度博客來新書榜第一名(總榜第4)。

2024新書有4本入榜,席捲全臺的《排球少年》周邊就占據其中兩名,接棒《鬼滅之刃》、《SPY×FAMILY》成為動漫領域的年度超級巨星。今年股市相對震盪、交易量縮,《持續買進》成為在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時,大多數人首要參考的投資指南。《抄寫英語的奇蹟》融合學英文和心靈勵志兩大重點,在眾多語言學習實用書中殺出重圍。這幾本書在其他通路雖不見得擠進總榜前10,但也在分類榜中名列前茅。

製圖:沈如瑩
博客來成人實體書總榜

唯一一本同時進入「三大通路」前十名的,是蔡康永睽違5年推出「情商課」系列新作《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年度銷售統計通常累計至10月底,等於此書只賣了3個月就超過大多數出版品一整年的銷售)。

蔡康永出書後積極接受自媒體採訪,在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更帶動年輕世代成為他的新讀者。姑且不論這幾年的書市變化,2019年《情商課2》出版至今,整個世界已然天翻地覆(那可是還沒有武漢肺炎的年代),並非所有創作者都能抵擋這股巨變,無怪乎金石堂將「年度風雲作家」頒給他了。

除了蔡康永,今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出現不少話題書,讓略顯低迷的書市添了幾分熱鬧。首先是標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的《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出版後第一時間還沒有太大反應,但讀者紛紛在網路上發表「不爆雷」的推薦後通路一度斷貨,詢問度暴增、銷售亦直線上升。這種從重度讀者外溢的熱烈討論已許久未見,儘管銷量已遠不及翻譯小說的全盛時期,但看到讀者的熱情仍讓人欣喜。

製圖:沈如瑩

隨著獎季到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韓國作家韓江,帶動其作品在韓國熱賣超過百萬本,甚至讓網路書店股票漲停板(這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事)。歷年得獎者雖然不乏在臺灣出版譯作,但像韓江這樣仍在創作旺盛期且作品容易親近的作家並不多,尤其他關注的議題對臺灣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實體書和電子書都因此有不錯的表現。

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則讓臺灣寫下大大的驚奇,將年度翻譯大獎頒給了由楊双子創作、金翎翻譯的《臺灣漫遊錄》。還記得此書在2020年出版時,曾因為宣傳方式一度隱去了此為虛構作品的事實(當成一部出土的紀實舊作),在讀者間引發正反看法,是個很有趣的行銷案例。本書在得獎後不僅帶動銷售,也吸引更多國家簽下翻譯版權,可說是近年推廣臺書外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除了創作者之外,背後還有很多人持續的努力。

11月底還有村上春樹睽違7年的長篇小說《城與不確定的牆》終於在臺灣問世,以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也在上冊出版26年後付梓。受限於出版時間,11月以後的出版品並非各通路皆納入統計,不過已經在讀冊的新書榜分據一、二名。

近年盜版電子書問題日益嚴重,《張忠謀自傳》亦不能倖免,上市不到一週,就看到遠見天下發布官方聲明,要對侵權者追究到底[1],是否能藉此遏止猖狂盜版頗令人好奇。12月還有因為臺灣棒球首次奪下世界冠軍而瘋狂熱銷的雜誌《職業棒球》,據說平常一期銷量約3,000冊,本期一舉突破20萬冊,大量的讀者詢問更讓通路忙得團團轉。

由於雜誌並不在我的守備範圍內,很少在年度觀察文中提到,但一期雜誌銷售20萬冊,可能是我入行以來從未看過的數字。雜誌由於時效性強,和報紙一樣早就面臨數位轉型需求,相較於電子書發展多年的市占率有限(臺灣5%自不用提,美國電子書市占率至多3成),電子雜誌更為普及。

為臺灣通路供應歐美雜誌35年的「瑪蒂雅」日前宣布於年底停止營運,[2]可能也是受到紙媒衰退的影響。這則消息儘管沒有任何媒體報導,但對書店而言可說是歷史又翻過一頁的大事,在此略記一筆。

綜觀各家實體書暢銷榜,雖然前十名重疊性不高,但百大清單仍是大同小異。進一步觀察各類別,博客來百大在「商業職場」與「投資理財」類別的入榜品項合計達31種,「心靈勵志」22種,皆為統計以來最多,合計已過半數。其次為「漫畫」與「圖文書」12種,《吉伊卡哇》系列可說是「隱形冠軍」,雖然沒拿下榜首,但各集銷量加起來不容小覷。其餘主要類別包含:童書10種、文學、語言學習皆個位數。人文靠《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系列新作獨撐大局,生活實用書就更不用說了。

誠品年度十大仍反映讀者從書中尋求「療癒」的偏愛,除了黃山料之外,兩本以Snoopy為主題的《今天不會都是壞事》和《好事即將發生》紛紛入榜。新書分類榜則可一窺當年度閱讀微趨勢,人文社科中,宗教心靈、地緣政治仍是多數讀者關注的領域。華文創作有張西、不朽、Middle,也有馬世芳、連俞涵、彭菊仙等不同領域、年齡的散文書寫。翻譯文學幾乎是日、韓作家天下,以東野圭吾和迎來完結篇的《全知讀者視角》系列占據最多名次。

製圖:沈如瑩
誠品新書總榜

相對去年而言,今年的電子書榜單與實體書榜單比較貼近,不過讀墨的榜單中,2023年空前低迷的人文社科,今年品項回升不少,且以本土作品為主。讀冊今年不再列出電子書和二手書的年度榜單,倒是點選二手書時,會連結到歷年暢銷榜和百大清單等主題,反映出暢銷書在二手市場的高流通率。

至截稿為止,今年尚未看到有獨立書店發布年度排行,不過郭怡美書店在11月滿兩週年時,大方公布了年度銷售的本數為19,274本[3] 。印象中郭怡美的藏書在2至2.5萬冊左右,約略相當於一年賣掉一輪藏書。這樣的週轉速度儘管不能說快,但在少量多品項的經營模式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反倒顯得相當驚人。

三、市場動態與產業政策

➤誠品、金石堂各自重返商圈,何嘉仁變身「REEDS Bookstore」再出發

今年連鎖通路展店頻頻。誠品前幾年嘗試的「社區創新店」從6家剩下淡水、內湖兩家,並從誠品生活轉回誠品營運。不過誠品開設中大型店的腳步未歇,上半年為八層樓面的「台中480」、下半年則「重返」台北車站,在諾貝爾廣場地下一樓營運。

無獨有偶,金石堂「重返」天母大葉高島屋,更在下半年一連於台中、台南、高雄開了6間門市,落實去年「預計展店5至10間」的目標。這些新店面多半位於商場內,以中小型規模營運。

誠品生活站前店(沈如瑩提供)

統一在台北時代百貨隔壁的「Dream Plaza」預計2025年開幕,但旁邊的時代百貨已有蔦屋,面對媒體詢問,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表示:「蔦屋不是書店,它只是裡面剛好有一些書而已」[4],讓人格外期待其中備受矚目的「博客來實體書店」的營運規模。

蔦屋持續以「全台50家」的目標拓點,進駐台中和南投,目前有13家分店。目前僅兩間實體分店的何嘉仁書店,在下半年以新品牌REEDS Bookstore整裝再出發。何嘉仁全盛時期分店超過20家,後續以美語教學為主,店面陸續結束營業。

連鎖書店於80、90年代的展店模式,以獨立店型(或稱社區店、街邊店)和商場店型為兩大分支,前者自行承租、營運,後者則屬於專櫃性質。獨立店型受限於毛利結構,即使納入文具禮品、餐飲等銷售,也很難自給自足。商場店型則與業者談營運條件(包底/抽成),生意不夠好還是不划算。這兩者的限制,也是誠品走向大型百貨商場的原因。

書店一度是商場的必備專櫃,通常設在頂樓或角落,有帶客效應。但當百貨生意暢旺時,書店的獲利比不過其他業種,自然不容易繼續合作,到2010年代左右,書店已不再是商場的「標配」。看到金石堂這兩年重新進入商場設櫃,以及相關報導中,百貨業紛紛表示書店「即使非主要獲利組成」,仍是商場形象、業種組成、顧客服務等面向的重要指標。[5] 疫情改變了人的消費習慣,四通八達的網購對實體零售市場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物換星移,書店在不斷開幕的新商場中,似乎又被賦予了新的任務。

➤異業合作回歸常態,海外展店不再是大型通路專利

公部門這兩年不再高調宣傳與品牌書店的合作,不過圖書館、藝文中心等公共設施,仍一直都有「期間限定」的書店進駐。誠品在嘉義美術館、新港培桂堂、高雄衛武營、屏東圖書館的店面其實都已經營相當一段時間(嘉美店快滿4年了)。

這種「限定」的概念,可能對業主雙方來說都保留了多一點彈性,本月27日誠品又在屏東東港開設新的限定店。青鳥則在桃園兒童圖書館策劃了親子書店「青親書屋」,太平青鳥的3樓空間也於10月正式啟用(酒吧、展覽等多用途空間)。

全台最南端誠品書店屏東「東港王船限定店」(誠品提供)

曾一度掀起不小討論的「建商書店」其實並未消失,無論是開工之前當成行銷話題的短期書店,或是以社區或飯店圖書館為標榜的長期標案,都是品牌通路和出版社行之有年的常態業務,只是不一定會做行銷聯名。這兩年不停伸展觸角的「紅氣球」,目前在臺灣已有5、6個據點,除了長期營運的恆春、雙溪、華山之外,臺北信義區的「吉祥道」(心之橋)、老爺行旅的主題房型,都是類似的異業合作。

「到海外開店」以往認為是只有大型通路才做得到的事,但紅氣球近日在講座上卻提到即將在巴黎開設店中店[6] 。從開幕以來就不斷帶給讀者驚喜的飛地書店,則早在去年底就在泰國清邁開店,店內銷售臺、港書籍和中國獨立刊物,上個月甚至在荷蘭也有了新據點。這些嘗試或許最直接能觸及到的,是在海外閱讀華文書的讀者,但文化的傳遞總能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好奇書店會與當地居民碰撞出什麼火花。

紅氣球書屋華山店(沈如瑩提供)

➤從常規補助到創新書市,獨立書店不只需要「被看見」

另一方面,書籍銷售持續衰退,對小型書店的影響格外嚴峻,獨立書店、地區書店有不少老字號在今年吹熄燈號。儘管媒體對產業缺乏基礎認知,仍常以「網路衝擊」甚至「電子書競爭」為類似新聞下標,但書店營運艱難確是事實。筆者長期追蹤的書店之一,就曾於年中時在社群上發出書款即將週轉不靈的警訊,好在因為規模不大,在常客的支持下暫時度過難關。但如果這不是一時的危機,而是長期問題,是否能找到更完善的解方?

2024年度文化部的實體書店補助(「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總款項為2,305萬元,受補助單位83間,絕大多數書店獲得的款項都在10萬至50萬之間。儘管有些申請只是舉辦一段時間的系列講座或專題企劃,但也有些案子是針對整間書店全年度的營運申請補助。

一項以書店為主要對象的補助案,是文化部去年推出、今年續辦的「創新書市」。相較於2023年的5,000萬預算、39件企劃(補助額30至260萬/件)[7],今年預算增加至6,220萬,獲補助企劃31件(補助額100至350萬/件)[8] ,可見舉行的活動規模普遍較去年提升。這裡並非想單純用金額去比較兩者,畢竟辦活動的開銷本來就與日常營運的需求不同,且補助也不是越多越好,畢竟經營書店本屬商業行為,自給自足還是最理想的目標。

其實早在創新書市之前,全臺各地的獨立書店就算沒辦過市集,也常常出去擺攤。店主運用長期在地經營的經驗,結合不同類型的店家(例如餐飲、文創)和音樂、講座等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閱讀文化,整體而言是件好事。

不過籌辦市集非常耗費精神與人力,最新一期獨立書店刊物《閱讀的島》主題「造市大會——燦爛與孤獨的書市集」,就邀請幾位店主分享舉辦市集的甘苦談。而當書店藉由市集「走出去」,用一、兩個週末的時間與讀者見面、大家開開心心玩耍之後,這些讀者是否真的認識了書店?除了在市集相遇,是否會主動走訪這些書店?這些短期活動,只是政策放煙火,還是能為書店帶來更多長久的讀者?這些問題或許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面對產業的永續發展,仍值得我們思考。

➤文化禮金常態化,近半數用於「書店及出版業」

「文化禮金」(文化幣)推出後,約有近半數金額使用在「書店及出版業類」[9] [10],已經是所有類別占比最高的。2023年首次發放文化幣的使用期限至6月30日,6月底時不少書店湧入趕著消耗文化幣的讀者。但從財政部的數據看來,今年5至6月的零售銷售並沒有因此特別突出(去年「5至6月」較「3至4月」-5%,今年同期-5.2%),如果沒有文化幣的挹注,可能會更嚴峻。明年起13至15歲青少年也將能領到600元的文化幣,可再持續觀察。

誠品、金石堂也在年度報告中分析了文化幣的使用樣貌。誠品針對性別與年齡分析,發現年齡與消費成正比(22歲買最多,16歲最少),女性與男性比例則為6:4。這與文化部的統計「年齡越小,領用及使用率越高」,以及在書店類別的消費中,男性53%、女性43%的占比不太相同,可看出誠品的通路特性(根據以往資料,誠品會員也是女性多於男性,且比起青少年,成年人的比例更高)。

不過無論是誠品或金石堂,都發現這些年輕讀者的喜好貼合暢銷排行,並以文學小說、心靈勵志類為主。

➤電子書:誠品加入電子書戰局;借閱政策成為產業雙面刃;閱讀器市場欣欣向榮

誠品甫於12月20日宣布推出電子書應用程式,標榜結合AI機器人ChatGPT的查詢翻譯服務,正式加入電子書戰局。作為實體書店的最大通路,誠品近年已在部分店面銷售其他平台的電子書閱讀器,就筆者觀察,詢問度並不低。至於讀者、會員對電子書的接受度如何,以及對電子書市場的影響又有多大,值得持續觀察。

已推出電子書7年的博客來,於9月初發布的相關資訊[11]中提到,電子書持續以雙位數成長,其中漫畫受到影視化熱潮成長4成最多。讀墨提供的統計數據中,亦顯示漫畫銷售金額成長46%、數量成長32%,銷售冊數最多的前三大出版社,更由東立、尖端、角川包辦。至於吃到飽的「暢讀」服務,博客來相關業績較前一年增加7成。KOBO樂天也在今年2月推出訂閱制,令人好奇這類服務的營收占整體市場比例,以及會否影響讀者購買單本書籍的意願。

製圖:沈如瑩

在本土市場經營最久的品牌Readmoo,近期宣布推出「mooBiz」企業服務。[12]看起來有點像實體通路為企業建構圖書館的電子版,但更進一步提供建立帳號、館藏管理、數據統計等項目,看起來應該會是相當受歡迎的服務。

去年推行的「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服務」已滿一年,原意是讓想看電子書的讀者可以不必受到借閱次數限制,並讓作者、出版社和平台得到分潤。不過這也讓圖書館買斷電子書的意願大幅降低,甚至在讀者可以無限制借閱書籍後,「買書」變成沒有必要的花費,可能間接影響書籍銷售(但出版端亦缺乏具體的影響評估數據),這些缺口並不能從分潤充分彌補。

加上前述提到的盜版問題,讓立委在10月會期對文化部提出質詢,希望能建立檢討機制。更諷刺的是,可能有不肖人士以出版社為名利用機器人程式大量增加借閱數,獲得上百萬回饋金。[13]若此事為真,不免讓人感嘆,出版業努力尋求生存解方之際,竟還有邪門歪道來賺快錢。

或許因為越來越多人看到電子書市場的潛力,以及政府政策帶來的需求,電子書閱讀器似乎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專門銷售電子書閱讀器的網站「閱悅」成立於2022年,今年6月在大稻埕開設實體門市。這間門市與群眾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合作,根據相關媒體《群眾觀點》報導,2023年各品牌閱讀器的群募金額達到6,300萬。[14]推陳出新的機種功能讓人眼花撩亂,單就閱讀器本身已是龐大商機,元太(8069)、振曜(6143)等「電子紙概念股」,近年股價亦不斷攀升。

閱悅於大稻埕開設實體門市

➤結語:無論最壞或者最好,這就是我們的時代

各通路的年度暢銷排行榜,最主要的用意是趁年底衝刺一波業績,但隨著生意難做,書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從最早由次年1月開始,提前至當年12月底、月中、月初;展期從1個月、2個月,到現在長達3個月。[15]折扣數就更別提了,現在都是「雙書75折」起跳。(附帶一提:根據文策院的季報,2024年Q2的書籍平均定價是559元;暢銷榜品項定價中位數是400元。)

不過在銷售之外,我之所以每年能夠寫下這篇觀察,很大的原因是看到通路在面對業績時,還是願意留下一點點空間,讓從業人員以「書店人」的角度回顧這一年的閱讀現象。

金石堂的「影響力好書」、「年度風雲人物」邁入40年,以自己的方式為書業留下一頁歷史。博客來在行之有年的閱讀報告以外,嘗試更多讀者互動:例如開始納入讀者書評統計,今年以有聲書形式推出「書店員來聊書」,分享年度選書等。誠品在「誠品線上」改版後,這幾年的年度觀察也從實體記者會,轉化為帶有趣味性的專題網頁,同時今年第二度推出「用閱讀跨年」實體活動,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同台交鋒,還會在公視播出。讀墨的「年度華文大獎」已邁入第3年,互動人次超過5000名讀者。

由誠品主辦出版界實境秀「用閱讀跨年」,邀請10位名人交鋒對決,節目將在12/31晚間8點於公視播出

在這個產業越久,越會看到難以改變的沉痾。不過或許正因為是這樣充滿挑戰的時代,才特別覺得還留下來繼續奮鬥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同伴。書業的大家這一年也很努力了,明年請一起繼續前行吧!●(原文於2024-12-30在Openbook官網)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