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 | 别样的观察和体验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
IPFS
本文整合了论坛内两位姐妹关于在东京生活的体验帖子内容,她们分别在东京生活了两年和五年,提供了一些跳脱常规的有趣视角,一起来看看吧。

#她山之石精选:

分享你所在城市的生活体验

最新一期她山之石论坛活动, 我们邀请大家来分享在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经验。安利还是劝退?都想听到你的故事!

东京生活观察

by 石榴 & clymene

本文整合了论坛内两位姐妹关于在东京生活的体验帖子内容,她们分别在东京生活了两年和五年,提供了一些跳脱常规的有趣视角,一起来看看吧。


01. 语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经历都好像动漫故事

在日本逗留快两年了,最初是来念日语学校,大部分语言学校开学是在1/4/7/10月,我是19年10月来的。此前在国内工作,原本计划gap一年后,20年秋季去美国念硕士,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推迟到21年秋季入学。虽然上了语言学校,但对于日本仍然是游客视角,收获了一些不远不近的观察分享给大家。

先说一点干巴巴的信息吧。语言学校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申请的,每一间语言学校的风格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有的偏向升学,学习氛围强,对录取的学生要求也比较高,可能会看高考、本科成绩,年龄方面偏好30岁以下。另一些学校则比较宽松,年龄限制也不是特别严格。费用大概一年70-80万日元(4-5万RMB)。

大部分老师都能达到敬业的及格线,一些更加用心的老师甚至会让人看着心疼——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编小曲儿记语法规则,手舞足蹈和大家逗乐,对待学生的磕巴提问和垃圾作文有八百颗耐心。不过,有念修士的朋友说是因为语言学校老师偏向服务的角色,姿态才会比较低;大学里的老师可能就各有各的脾气了。

老师们的个人经历也很有意思,其中一个老师是电车迷,付诸行动的那种,在电车系统工作了若干年,后来(可能)为了结婚生子就来语言学校做兼职老师了。兼职老师在我这所学校有不少,有家庭主妇,有不想找正式工作的废柴公子哥,也有公司老板,来教书只是爱好。

同学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几位:A 本科法律专业,但对于艺术梦想念念不忘,毕业后在艺术圈边缘徘徊做一些打杂的实习,然后鼓起勇气来日本重新念美院本科;B 隐退的rapper,来日本学设计,和朋友一起做服装品牌;C 不愿意透露年龄的(我猜40+)大叔,在家乡就特别喜欢hiking所以来日本也带着大家hiking,用脚力把其他人都撂趴下。特别喜欢日本文化,作为欧洲人毛笔字写得比我好;D 痴迷于哆啦A梦,后来真的去了藤子不二雄的工作室就职。

02. 对边缘群体的关照

障碍人士友好,无障碍设施(斜坡、厕所)的设置非常普遍。有些惊讶的发现是,公交车在停靠的时候,靠近路边一侧的车身会下沉,方便上下。有轮椅的话公交和列车乘务员都会帮忙,也时常看到视障人士在拥挤的地铁里穿梭。

关于性少数群体,原本我是比较关注这一块的,包括硕士申请的PS也是关于transgender,但来了以后由于COVID不太敢在三次元聚集,彩虹游行也不知道是取消了还是小规模举办,所以没有特别多亲身的体会。从法律、政策来看,能感受到平权在逐渐推进,但阻力也不小(这个就不详细展开了)。目前东京都23区中有8个区认可同性婚姻,即civil union/ civil partnership,涉谷区是第一个实行的——不愧是洋气社区囊巴万。全国各个省市都有啦,不仅是东京。国会有若干跨性别议员,同/双性恋没有注意。企业方面,在网上可以查到LGBT友好公司的列表。

此外,校服的性别刻板印象严重,虽然有的学校开始改良了。此外日本还存在一些不可理喻的变态管教行为,例如在一些学校上体育课不可以穿内衣,并且男老师会撩开衣服检查……对这个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瞅瞅Queer Eye 的日本系列。


03. 女性和打工人生存环境

我觉得总体来讲外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都是对的。日本默认女人干事务性工作的想法令人难以接受。

一般很受不了日本走了的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单身),觉得这里还是太暮气了一些。还有就是对刻板印象的那些部分特别讨厌的人会很想走,尤其在遇到几次之后就想一走了之。

对我而言,我一旦遇到性别歧视绝对不会含糊,肯定怼回去。而且我来东京之前的目标就很明确,想找一个安全方便,有全民医保的地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加上便于养娃就可以了。我和日本就是这么个互相利用的关系而已。

在日本上班是个大问题,工资低各种刻板印象和天花板,如果不用上班或者工作单位是外企,那么很大程度上能改善心情。


03. 对于物品回收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网络上(小春论坛和jimoty)收获了免费的洗衣机和冰箱,以及低价的居家道具。当然也流动出去了很多物品,包括在街边放置大纸箱,供路人随意取走。

关于古着:一开始不仅对款式和风格提不起兴趣,价格也令人望而却步,例如想要拥有一条从欧洲远渡重洋而来的上世纪白色布裙子,可能需要支付1000RMB;后来逛到了适合自己的店铺,其中一家叫 under 700——感受一下店名——遭受到“50RMB可以买到YSL小裙子”这件事情的冲击,进而产生了“再也不去outlet了”的想法。

自己淘汰掉的衣服也卖给二手店铺,由于只是一群无名氏,20件卖得20RMB,刚好付掉交通费。

04. 生活小惊喜、气候和时尚观

新宿车站像神秘的兔子洞,就算去一百次,每次的出口也都不带重样儿的。

出门散步总能遇见同样在散步的鸽子和乌鸦,偶尔能看见晒太阳的猫。也见过遛貂、猪这类不常见的宠物,而且猪猪很壮,婴儿车快要载不下了。

对于喜欢四季分明的朋友东京是个极好的地方。一年四季都可以赏各种花还有红叶,城市绿化也做得很好,公园很多。在一个夏日,看到路边的绿叶上蝉脱掉的壳,让我感到心头一震,回想起小时候在泥里挖蚯蚓、树上抓天牛、河里捉青蛙,和小生物们阔别二十年的重逢。

东京时常晴好,除了春末夏初的梅雨季,经常可以看到太阳,也就可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也就可以接触自然、亲近植被,也就有利于身心健康。时常风大,膝盖以上的裙子都变得难以驾驭,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人的裙子都很长(可能人家根本没有考虑风大这个因素),并且近几年有越来越接近地面的趋势。

说到衣服,一个节目采访高中女生,说最不可能穿的单品是:牛仔裤,因为它的形象很“大叔”。经由她这么一说,我的眼前确实浮现出了木村拓哉上个世纪海报上的模样,以及路上遇见的不正经大叔的穿着——正经大叔都社畜装傍身。说起来,女性整体都比较少见穿蓝色的紧身牛仔裤,深蓝/黑色的直筒/阔腿牛仔裤还是蛮常见的。

05. 日本餐饮人和餐饮业

日本饮食店除了直接打出“自慢”的字样,还会对自己的菜名进行差异化营业。有一家咖喱店,为了体现出自己是正宗的,当所有咖喱都叫カレー(音:卡勒)的时候,他家菜单上的咖喱叫做カリ(音:卡里)。另一个例子是,通常披萨被称为ピザ(音:披砸),有的餐厅则会叫做ピサ(音:披萨),大概是想体现地道吧。

应该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有很多外国人来到日本,也带来了异域的菜式,日本人也会去到国外进修厨艺。造成的结果是,不仅大城市可以吃到各国菜肴,很多偏远的乡村,也会有正宗的意大利菜、泰国菜,不管是还是外国移民经营的,还是老板学习过手艺。这对于来自祖国西南地区的我来说是很难想象的。这大概是很多因素结合的成果,不仅是接纳外国移民和本国人的学习,还有城乡收入差距不显著,因而进修后的人愿意回到家乡。

但为什么没有人钻研中国菜!?作为四川胃,还是会产生乡愁,对于“回锅肉里出现的胡萝卜”决不妥协!啊,倒是有听说一家正宗川菜,结果起步价人均2000RMB,我还是默默退下吧。常常在中国物产店买螺蛳粉解馋。


06. 育儿体验
我经常和托儿所的其她妈妈们在公园里唠嗑,感觉大家都挺能聊的,对方经常说些不知道该不该听的事儿,比如说老公真是大型垃圾,不想让他呆在家里就把他打包送回老家了之类的。(……?)

社会环境对育儿非常友好。我能在孩子刚出生到去托儿所期间全都一个人带下来多亏了这里的各种福利机构。0-3岁有免费的娱乐场所,公园到处都是,图书馆也有很多免费活动。4岁之后也有相应的免费儿童馆。生孩子不论是不是日本籍都有42000刀的补助,育儿0-3岁每月150刀的牛奶钱,3-16岁100刀。

小孩竞争激烈程度无法和国内1线/湾区/新加坡相提并论。一般学校其实并不重视学习…备受诟病的同调压力其实也可以通过选择学校来规避,我仔去的学校俺就很满意。


07. 生活成本和DS行业

一家三口租房三室一厅1000刀(23区比较偏一点的地方),家里自己做饭吃得比较好一点还是要花差不多1000刀。幼儿园费用一个月500刀。

全民医保,完全可以不买商业保险也完全够用(虽然我也买了)。看病不贵可以报销70%。

整体治安很好。

我是做DS的,比较好找工作,但偏开发的岗位比较少(venture相对多一些但各种意义上中年人需要大公司的避风港)。


08. 移民难易程度?
算分制。本质上就是看你是不是个好劳力以及能否多交税,能交多久。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海外华人女性成长互助社区。探索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文科生在Tech | 转行中的挑战和经验分享

蒙特利尔生活体验 | 让我又爱又恨的“北美小巴黎”

她说健身 | 爱上举铁格斗带来的生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