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沒有人能逃離的責任

沒有名字的桃子
·
·
IPFS
·
圖片取自網上

不知道大家的童年有沒有遇到過欺凌事件呢?有的話,大家又是怎樣處理的呢?這次筆者為大家帶來一部有關校園欺凌的電影──《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中國電影。作品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作品《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電影在不同地區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例如在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取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8個獎項,另外,《少年的你》亦代表香港角逐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的獎項。雖然這部電影在網路上有著不少的爭議,但是作品在剪接、鏡頭運用,以至於演員的演技都是相當出色。

《少年的你》故事講述一名受到校園欺凌的資優學生─陳念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認識了街頭小混混小北。她在學校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在飽受折磨的情況下,她鼓起勇氣,決定報警。可是,報警後,她被欺凌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惡劣了。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陳念去找小北,希望得到他的保護。在小北的保護下,陳念得到片刻的和平,然而,隨著小北被懷疑是某案的嫌犯,並被送入警局後,陳念便失去了她的保護傘。失去小北的她面臨學校欺凌者可怕的報復,而她亦因此意外地犯下錯事。面對即將高考的重要時刻,到底她會怎麼辦呢?

  • 欺凌的起因 
老楊:「我之前碰過一個案子,一幫高中生,把他們同班男孩給活活打死了,後來錄口供,原來沒有一個人知道人是可以被這樣打死的。」

說起欺凌的原因,人們會給予許多答案,可能是家庭、學校、個人原因等等,不少人會認為他們身邊發生過不幸的事情,或是有過陰影,所以他們才會對其他人施以惡行。不過,眾多不幸的家庭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把他們的不幸轉移到他人身上。有些人會同情有相同遭遇的人,亦有人會把他們昔日的痛苦轉移到他人身上。由此看來,欺凌的起因還是歸於個人因素。那到底是甚麼個人因素呢?在《少年的你》中,老楊說過:「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同情或是同理心,這個因素深深地影響欺凌者。因為他們缺乏同理心,所以人們會參與欺凌,以及旁觀。欺凌者既不能與受害者身同感受,亦不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會為人們帶來怎樣的傷害。而旁觀者未必不同情受欺凌的人,但他們沒有勇氣去為受害者發聲,因為他們不想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所以,在電影中,徐渺會說:「為甚麼會輪到我?我明明甚麼都聽她們的。」服從並不會讓自己脫離苦海,因為欺凌者並不是想要人們服從自己而欺負人們。那要怎樣才可以從這個情況獲救呢?我們向來都會聽到人們說,受到別人欺負可以跟社工、老師、警察及父母說,但是先不說受害者願不願意向他人求助,即使人們鼓起勇氣說了,情況會有所改善嗎?很有可能不會,因為欺凌十分難以界定及取證,而校方往往都想要息事寧人,加上許多地區並沒有法律條文規定相關的法例,這導致學生即使求助,但最後還是會小事化無。

那面對欺凌的問題,到底我們可以怎樣處理呢?筆者認為,教育再加以及時的糾正,才是持久的方法。在電影中,陳念說過:「高考完,我們就變成大人了。我媽說,當大人就一點好,記性會變差,所以甚麼事都不用往心裡去,反正都會忘了的,但是,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會我們如何變成大人。」學校不但沒有教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亦沒有教授我們如何做人。在學校,我們更多的是獲得學術上的知識,但我們作為人,最根本的待人接物的知識主要是由家庭中習得。當今的教育與古時完全不一樣,我們不再讀聖賢書,也不再從書中學習如何為「人」,而是主要依靠父母的言傳身教,然而,有多少父母真的能在孩子面前做到學習的榜樣呢?又有多少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呢?欺凌,不單是因歧視而起,亦是人們不懂得包容與接納。假若我們從「何謂人」開始教育,教導學生甚麼是作為人的底線,在學生出現狀況時及時制止,這個社會會不會少些悲劇發生呢?

在欺凌這個議題上,人人有責。這並不是我們不是當事人就與我們無關,即使我們不是在同一個班別、同一個年級、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年齡,欺凌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因為即使我們不是受害者的同學,我們也會與欺凌產生連繫。我們可以是受害者的同校同學、同一公司的同事、受害者家屬、受害者親友。即使上述的關係都不成立,那還有一個關係是我們如何都無法否認的,那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存在著欺凌的社會中。若我們不為此做點甚麼,我們與旁觀者有沒有分別呢?可能有人會說,我並沒有看到欺凌的發生,所以不算是旁觀者。但是,筆者在這裡說的欺凌並不是個別案件,而是「欺凌」本身的存在。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可能有著數千宗的欺凌案件正在發生。而我們作為成年人,作為這社會的一員,是不是應該負上一丁點的責任呢?這世上有不少人開始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公眾,要重視欺凌問題,有些人會用電影、電視劇、不同類型的節目、社區活動、書籍等等的形式教育公眾,而作為社會大眾,我們又可以如何幫助消滅欺凌呢?在電影中,陳念與女警曾有段對話。

女警察:「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如果你能多相信大人一點,來報案我們肯定會幫你的。」
陳念:「誰能幫我?錄我視頻的人嗎?站著看熱鬧的人嗎?還是那些問為甚麼只有你被挑上,別人就沒事的人啊?一般人眼裡,報復是正常的,像我們這樣,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只想熬過高考的人,我們這樣是錯的嗎?那麼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這樣的話,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出來嗎?」

除了從教育、及時援助兩方面入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建構一個讓受害人能產生安全感的存在。只有這樣,受害人才會相信他們求救後能解決問題。而這個存在不一定是警察,可能是老師、父母、同學、社會機構等等。欺凌議題,自出現後便沒再消失過,我們沒有很好的措施去應對欺凌,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法用法律去規管人們的社交圈子,這就如社會上不同的歧視一樣,如種族歧視、社會階級的歧視、同性戀歧視等等,我們只能用道德去否定這些歧視的存在,但於法律層面上卻很難辦到。亦因如此,在道德上出現的問題,只能循循善誘,教人向善。若社會大眾都參與在這教化的過程中時,便能團結大家的力量,加速教育公眾的進度,從而建立一個讓人放心傳宗接代的社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沒有名字的桃子在這裡,你會看到... │影評分享│閱讀心得│遊戲介紹│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定期的不定期更新│ 我是一個普通的在台研究所的畢業生。2020年,我開始為自己努力,亦希望在世上留下些甚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的週年報告暨年度總結】── 在Matters的第四年與2024年年度最愛影視作品

桃子的文字牧語
13 篇作品
桃子的週年報告暨年度總結
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