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保全了儒家道统及士大夫阶层

江上小堂
·
·
IPFS

曾国藩,以平定太平天国而功高天下,青史留名。生前清廷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赐谥号“文正”。而后人则毁誉不定,与时俱变。按古人的评价标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俱备,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得到高度评价。蒋介石就极为崇拜他。现今,也得到越来越正面的评价。

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反对太平天国呢?他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他反对太平天国就是要维护儒家的道统,维护士大夫阶层在皇权统治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相应的,他的历史作用就是保全了儒家道统,保全了士大夫阶层,也就是读书人阶层的存续。

从他的《讨粤匪檄》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一点。他要捍卫名教。他说,太平天国致使

“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荆。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洪天王既是最高权力者,还是教主。太平天国的思想都出自洪秀全,也由他最终解释。这就与以往的皇权统治有所区别。在皇权统治中,皇帝仅是最高权力者,而不是教主,教主是孔子。对社会价值的解释权掌握在曾国藩这样的读书人手中,是非曲直由他们来解释判断。所谓政统与道统之分。虽然儒家的道统对政统的约束甚微,不如西方教会对王权的强力制衡,更不如西方现代制度,但毕竟聊胜于无。而太平天国,道统和政统合二为一,等于说就没有道统了。

显然,在“太平天国”的政治框架内,没给读书人阶层留位置。既然太平天国搞“政教合一”,集政治权力和思想权威于一体,那当然就用不着读书人了。读书人的作用就转换为宣传贯彻洪天王的思想了。清朝虽然是异族统治,但却认可了“名教”。清王朝和以往的王朝,都需要读书人来贯彻,传播、诠释和维系儒家思想。因而这些政权都必须倚重读书人,给予了读书人很重要的地位,需要他们来掌控整个社会的价值解释权。

而现在,“太平天国”要毁“名教”,这个政权要自己掌握话语权,所以就根本没有必要倚重读书人了。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直接管理所有的土地和货物,那也不需要宗法家族和读书人来管束和教化民众了。

在《讨粤匪檄》中,他还说,“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言下之意是说,如果太平天国像李自成和张献忠那样尊重名教,他就不一定要去征讨它。甚至看到清王朝走下坡路了反过来支持太平天国,也说不定。但太平天国要改变已往的社会结构,要改变游戏规则。而在这个社会结构和游戏规则中,太平天国没将读书人阶层当回事,要毁“名教”。名教”既毁,读书人就没有依托之处。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所以,曾国藩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会本能地坚定反对“太平天国”,捍卫道统,捍卫士大夫阶层的寄托之所及他们的既得地位和利益,以使道统和士大夫阶层能够存续下去。

他做到了这一点。但历史还是不如他所愿。

2017年2月1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二千年皇权专制,不折不扣尊奉儒家思想

长吟野望
32 篇作品

儒家为何主导了法家打造的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