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我的海浪公園

公園,是城市叢林裡,石灰磚牆鑿建井欄之外,自成一格的天地。這幾年的漫步在雲端,總是游牧式的移居住家附近的幾座綠地,交替著不同的天空…

再見,艸祭

陽光、微風、空氣瀰漫著聞得到的甘甜,這是我揹上背包獨自旅行的第一個城市:台南。沒有高級的自駕車,也沒有機車駕照,唯有手機裡的GoogleMap和獨有的雙11號交通工具。「路,是人走出來的!」——我想,我就是這句話最死心塌地的信徒漫步穿梭於巷衖小道,累了或想在B…

爐下的火候,那傳家的香

Photoby@freestockcenteronFreepik灶腳下的爐火,是慢慢養出來的。大鍋爐上,阿公曾守著大火熬鞣鹿皮;阿嬤則挨著爐邊,文火細烙著潤餅。爐下滋滋跳動的火花,煮熟了一家子的滋味,爐上的裊裊炊煙,化為浮光輕景,映在香爐上的點點火光,燃著那傳家的香

我讀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給我的哲學課

創作的本質是破壞——「唯有被粉碎時,才能釋放出我們的精華。」 這是廢紙打包工漢嘉的日常:三十五年來,他在壓力機前將成堆的書頁壓縮成紙磚,看著文字被碾碎、揉皺、重組。他不只是機械地執行這道工序,而是在廢棄書間撿拾語句,將它們含在口中細細咀嚼,像含一顆糖果般任其慢慢化開,又像啜飲烈酒…

Retro Lifestyle——從書信、服裝到閱讀習慣,重溫《查令十字路84號》的老派美學

Retro 懷舊情誼——復古是一種懷念不再浮躁的時代 「你去過查令十字路 84 號了嗎?」 這句話成為愛書人之間的暗號——這是美國作家海蓮.漢芙 ( Helene Hanff ) 1970 年撰寫的書信集《查令十字路 84 號》,紀載著一段橫跨大西洋,關於友誼與愛書的故事。

2025 必訪台北當代館首展《No Language》開啟當代美學新對話

台北當代館 2025 年首展《No Language》,由策展人黃彥穎帶領 14 位藝術家,以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連結,探索超越語言的美學對話。

歸家

我的家,圍以方寸之間,還有兩隻腳。記憶中,家是行走中的恆常。

裏頭有書

分享一個非常平凡、但帶給你龐大幸福感的時刻—阿爾欽博托隱藏的臉孔《圖書館管理員》

缺憾的圓滿

一如光灑微風下的陰影,風中有光也有影,一種最自然的流動—圓滿,即是最舒服的狀態。真實的缺憾是一種圓滿。對我來說,圓滿不是做到了什麼而是一種心理豐盈飽滿的狀態。

願你的璀璨星光只為你閃亮

那是一種有不可言說的默契,從未想過那包裹好的秘密,竟是完全被懂得的理解與祝福。

拾光的探尋者—20、30、40印記的光影

我原本以為那一個巨大窟窿的黑是世界給我的。直到,發現那是我映射出來的宇宙—有好久我都無法自己。

我的媽媽和別人不一樣

你知道那一天你必須死亡 沒有太多掙扎 一襲平靜籠罩著 四堵白牆 那片白光沒有盡頭 全身酥麻地 而我很快地被劇痛喚回……

泳渡日月潭

一場意外的行旅,沒有在計畫內的人生清單,為了湊和最低三人的報名人數,我就這樣湊成了三數。

我的《七日自由書寫》之旅

表達真實的自己是最偉大的藝術形式—讓你的生活成為一件藝術品。

終究,我們還是輸給了「非要不可」?

人生不是每一道習題都有解答。 那些沒有說出口的道別—再見面是為了道別。

詩意的可能

試著在記憶的碎片中拼湊一些句子,尋找詩意的可能。

從雙瞳洞裡一個面背行走的人看見自己—親密關係中的「看見」與「被看見」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有些太習以為常的事,越親近的人就越不會去發現彼此的需要與珍惜;反而,在不經意的時刻、陌生的人群中、甚至是一首歌、一本書裡的一句話,讓你感到被看見了、被激勵了、被撫慰了?

牽起阿嬤的手

囡仔囡囡睏,一暝大一寸, 大手將阮牽,阮的手後妳來牽; 囡仔囡囡惜,一暝減一日, 細手把妳牽,阮的手牽妳的手。

私密喃喃

第三天(7月3日) 記一件在關係中,帶給你深深自覺或自省的經歷。透過這個經歷,你終於明白一件在你成長路上很重要的事情。

失語的時刻

第二天(7月2日) 在一段關係裡,是否曾有一個時刻讓你感到自己非常陌生,完全認不出這時的自己?寫一個這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