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芬《流氓王信福》:從隧道視野看見「一輩子戒嚴」的死刑犯
《流氓王信福》就是從一句句的證詞話語,一篇篇報導檔案,整理出一整本流暢易讀的書。生於解嚴後的我們,很像自由氛圍也是一個隧道,這些事件及作品,又把環繞在週遭的暗牆給照開了一點。
【閱讀筆記】「只要他身上還有死刑 台灣的戒嚴就沒有真正結束! 」—《流氓王信福》
從2011年開始,包含江國慶、蘇建和、徐自強與鄭性澤等,部分冤案獲得平反,也讓人開始對司法改革產生希望。然而,我們經常忽略這些案例只是少數,儘管轉變已經開始,仍舊有許多冤案的受難者仍在牢獄中,甚至已經死去,而屬於他們的正義卻依舊遙遙無期。其中,身為台灣現今最高齡死刑犯的王信福,正是其中之一。
流氓, 你懂的 😏
流氓, 你懂的 😏
惡霸流氓充斥的小社會,這就是我國中時期的日常
Photo by MChe Lee on Unsplash在我國中時期的班上,有幾個同學是小混混,我們稱「流氓」。這些流氓聽說真的有人參加過社會上黑道幫派。這幾個流氓,是學校一方的霸主,也有一批小弟跟著他們,形成了學校小型的幫派。其他班級也有各自的流氓霸主或小幫派的存在,他們之間會互通有無,也有交惡仇視的。
人物》理解、抵抗或追求真相,非虛構或冤案寫作的意義:訪張娟芬談《流氓王信福》
馬丁路德金曾說:「社會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如果悲劇根本就未被好人看見呢?戒嚴時期人權迫害的案例,人們往往只看見知識分子或具理想性的受害者。流氓就是壞人嗎?尤其當流氓的標籤,是被國家機器扣上的帽子?本文由阿潑專訪長年進行冤案寫作、《流氓王信福》作者張娟芬…
強迫他人示好付出,行動者的本身就是一種病態
強迫他人示好付出,行動者的本身就是一種病態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用這句話自我警愓,也建議職場人,地球是圓的,山水有相逢,能留情面就留些情面給別人,也許那一天,別人會投桃報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