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口述史
14 篇文章
iamrubbish

現在的妹兒 01

2022.4 至 2022.7 的妹兒,很忙。

标签活跃作者
東拼西湊

口述史(三)|“女人不要服從於男人”

我給我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做了一次口述史採訪。這一期的人物故事最打動我的,她堅強、善良、充滿智慧,在吃人的社會裡存活了下來。

東拼西湊

口述史(二)|王月華:“可能是你誤解了”

我給我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做了一次口述史採訪。

東拼西湊

口述史(一)|“知識方面是非常不夠的”

我給我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做了一次口述史採訪。

MonicaLee

《無盡的旅程》,一本即將絕版的小書前言

四個在地人,四則好故事,展於池上穀倉藝術館側邊《無盡的旅程》這篇短文刊載於《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是一本小書的前言,為四位在地人,四則好故事開場。這個書寫計畫是與池上穀倉藝術館合作,由台灣好基金會出版。如今即將絕版,於是放在此,作為一個過往的紀念、一個未來還會繼續存在的證明。

MonicaLee

倪伯伯的大江大海 (3)——軍中記憶

關於故事背景與前言請見這篇我們的船五月份在基隆碼頭登陸。到臺灣了,我們當然高興,大聲歡呼。下船時,基隆的老百姓,一直看著我們。我們有銀元,拿一塊去買香蕉,他給我們一大堆香蕉,才一塊錢就能買那麼多。那時他們不會講北京話,我們也不會講當地話。船五月份在基隆碼頭登陸,後來又轉到臺中梧棲...

MonicaLee

倪伯伯的大江大海 (2)——撤退到臺灣

關於倪伯伯的故事背景請見這篇 倪伯伯在上海隨著部隊撤退的同時,法國攝影師卡提耶·布列松人也在上海。國共交戰期間,他被派往中國做新聞攝影。布列松在《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 》裡寫著:「農民兵口中唱著他們的三大紀律:一、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二、大家都是一家人;三、借東西要還。

大只刘

疫情排查一線的社區醫生:「我媽知道我防護很差后,頭髮一夜全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多地政府以社區醫院-居委會(社區)-轄區民警為網格化組織,對湖北返程人員(後又加入溫州等被各級政府認定為疫區的地區)逐戶訪視、排查疫情。X市近期的新增病例大多來自入戶排查所得。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處於疫情排查工作一線,風險大,卻不為輿論關注。

MonicaLee

倪伯伯的大江大海 (1)——故事之前與之後

倪宗榮伯伯民國二十年生,母親在他剛出生後就離開了,奶奶把他帶大。父親加入共軍,他從了國軍。民國三十七年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倪伯伯才十七歲。民國三十八年,隨國軍撤退來台,一生獨身,一生飄盪。當年跟著部隊撤退來台的基層士官兵是台灣史上的一頁悲傷,但社會大眾至今對這群貧病孤寡的基層榮民關注極少。

MonicaLee

山林憶往 ─ 南部橫貫公路的兩個世界

最近臉書不斷分享台東嘉明湖下雪的新聞,居住在平地的人們正被病毒新聞搞的紛紛擾擾,上山圖個寧靜是個方法。南部橫貫公路是通往嘉明湖的必經之路,沿途的雲、山、水與石構成不間斷又變化萬千的美景。但我還是想起了一個弔詭的問題:世代居住在此的布農族人坐擁美景,謀生卻很艱困。

MonicaLee

月台與池上便當──家鄉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風景

本文曾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如今文中的受訪者,池上車站老站長范懷增老先生於去年當了天使,而他生前所住的那棟日式老屋,原為日本時代的鐵路員工宿舍,雖然結構狀況都還完好,值得作為臺灣東部鐵道史、建築史的見證,但這個月突然被拆掉,夷為平地。這一切發生的無聲無息,沒什麼人知曉。

MonicaLee

石牆之內,歷史之外—農莊的最後一位老兵 (完/後記)

攝影:李香誼口述者:張華福。民國十四年生,家鄉是安徽蚌埠附近一個叫門臺子的小村莊,農民之子。對日抗戰結束後加入中華民國海軍,民國三十八年隨部隊來臺,再也沒過回家。到台灣 民國三十七年,進入海軍。三十八年二月一號,第一次到臺灣,就在高雄左營登陸。

MonicaLee

石牆之內,歷史之外—農莊的最後一位老兵 (3)

口述者:張華福。民國十四年生,家鄉是安徽蚌埠附近一個叫門臺子的小村莊,農民之子。對日抗戰結束後加入中華民國海軍,民國三十八年隨部隊來臺,再也沒過回家。上一篇,華福伯伯從基層士兵的視角,敘述當年國共在臺海對峙的經歷。而這一篇,伯伯敘述對日抗戰期間,不斷逃難的童年。

MonicaLee

石牆之內,歷史之外—農莊的最後一位老兵 (2)

口述者:張華福。民國十四年生,家鄉是安徽蚌埠附近一個叫門台子的小村莊,農民之子。對日抗戰結束後加入中華民國海軍,民國三十八年隨部隊來台,從此再也沒過回家。華福伯伯從一個基層士兵的視角,敘述當年國共在臺海對峙的經歷。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號,共產黨登陸金門古寧頭。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