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從女性主義電影評論分析比較《孤味》與《血觀音》
本文指出,男性角色的缺席並非「消失」,而是透過男性的失語、客體化,強調了他們的符號性意義,進一步輔助敘事深度。而女性角色的經驗或氣質被強調,不是為了鞏固刻板印象或者報復刻板印象,而是與傳統認識進行複雜的調情,。女性群像電影的崛起是一項挑戰,並非為了取代或報復男性凝視,而是提出一種…
《孤味》放手才是真正的擁有
缺乏寫部落格的動力,趁著洗衣服的時間寫完了這一篇,看完《孤味》也有一段時間,和朋友討論過劇情的脈絡,故事並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一個家庭間互相糾葛的問題,孤獨撫養孩子長大的母親,四處拈花惹草的父親,許多糾結的關係,只能去感慨避免有一天重蹈覆轍,詳細的心得就請各位點選進入觀看了。
【電影】情感細纖綿密 《孤味》道盡台灣女人心
看《孤味》,很難不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海街少女日記》,兩者都由一眾女演員掛帥,而且都由父親缺席(死亡)開展故事。而憑《孤味》贏得金馬影后的陳淑芳,又令人想到是枝裕和御用演員「國民奶奶」樹木希林。日本這種情感細纖、豐富、綿密的家庭倫理電影,還是台灣電影工作者拍得來,也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