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農業
7 篇文章
呂嘉俊

蔬菜不足的美麗新世界

我總想起當日守護菜園村的畫面。有些人堅信泥土和農地的價值,有些人迷信高速運輸系統創造出來的繁榮。到底哪些是假象,哪些價值能堅守到最後,我們先好好活下來,看故事的結局。

标签活跃作者
  • EchoAfterEcho
    EchoAfterEcho

    用力寫字

    張子房
    張子房

    Sad but True

    呂嘉俊
    呂嘉俊

    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呂嘉俊

如果通菜街還可以種通菜

通菜街不是甕菜街,也絕不是女人街,這關乎香港的歷史和地理。一條街一片土地背後藏有很多事情,植根了一套文化意義。要消滅一個地方,抹走歷史,在泥土面鋪上石屎,改一個新名字,那都是表面工夫;最重要是,令他們再吃不到自家土地種出來的蔬菜,人沒有根,到哪裡都像流浪。

香港紀事

梅窩復耕|黃皮樹下 從收割到覓傳承 記一場三年的「社區營造」

社區組織「好老土」,在梅窩從事「社區營造」約三年,推動復耕、為當地農夫制訂產銷計劃、透過出版介紹農場歷史和栽種過程。在香港推動復耕,有何困難?過程中,他們如何取得村民信任、「擺平」區內衝突?本地農夫,又可否找到「傳承」?

呂嘉俊

從一棵香港菜,檢討過去吃的粗疏

要說最難忘的飲食體驗,不是甚麼山珍海錯,反而是幾個月前在北區農田內吃過的一頓飯。這餐飯由幾位農夫製作,9 成是素菜,食材都是來自香港農田,按時節氣候做成創意十足的菜式。

呂嘉俊

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EchoAfterEcho

蕉徑手記:消失的田野

「失去的怎麼能用金錢估算呢?失去的甚至不是那些作物本身,而是機會——在這片土地上好好利用陽光雨露的機會。」

張子房

連結土地.翻轉生活:農村復興的實境與幻夢

啲後生仔出嚟之後,都要食㗎!若然找不到工作,有塊田,最低限度能夠有得食。社會運動最激烈的夏天,一位外國回流的退休大叔,說得輕描淡寫。大叔是北面邊境的客家原居民,幼時隨家人移民英國,退休後選擇回流故土,過著一個人、一輛單車,一塊田的農家生活。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