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寫作|天光,與香港《時代革命》
島嶼上的人們,睜開雙眼,迎接淚水。你是其中的一雙眼,流下其中的一滴淚。當我們將撤退化為進擊,當我們一一回復生活的常軌,你依舊時時想起,那些激昂的日夜。你願意相信,一切還來得及。
【觀影隨手記】《街頭》(2018)@GILOO
《街頭》海報,來源:電影粉專 看過傅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後,一直很想看江偉華導演的《街頭》。幸運地在今年年初時,於 GILOO 平台上架,立刻看。隨性地記下幾個點,未來也許可以喚醒一點記憶: 一、比《青春》冷靜、客觀,而且殘酷許多。《街頭》比較符合自己心目中,對紀錄片的印象。
未聞花名的遺憾:評《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在《太陽,不遠》那樣有點樂觀的合輯紀錄片之後,我對這個主題的影片便始終保持著距離。但因著同溫層臉友的推薦,也想知道在別人手裡的攝影機怎麼討論2008–2014之間的社會運動,還是去電影院看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說起來奇妙,一開始會知道這部片並不是因為主題涵括哪些社會運動,而是...
青春,青春之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觀後雜記
陳為廷,1990年出生,來自台灣苗栗。蔡博藝,1992年出生,來自中國浙江。這兩個人不到二十歲時,都分別投入了台灣的社會運動。《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花了六年拍攝的紀錄片,捕捉了他們過去幾年參與社會運動的經歷。將這兩個人串在一起的,則是導演傅榆對於華語圈的民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