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的聲音--傾聽自己與逃避自己

正宜
·
·
IPFS
·

直接用了書裡的章名作為標題,因為這一章裡的內容有太多我想寫的,關於[內在聲音]。

記得小時候聽一個輔導老師講過,如果你聽到裡面有一個聲音在跟自己講話沒關係,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跟那個聲音對話,就要小心了。

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記在心裡,我一直很[小心],不要跟自己心裡面的聲音對話,這好像變成一個我用來[保持自己神智正常]的安全界限。

只要我沒有跟那個聲音講話,就可以遠離某種精神上失控的危險。

我不知道那個老師為什麼會這麼說,長大以後才發現這個概念毫無醫學基礎,只是來自於某個粗淺的玩笑。

其實,我們每個人,即使在號稱最[正常]的心智裡,都存在著內在的聲音和自我對話。

如果不是透過自我對話,我們無法處理一些內在的衝突,也無法與自己有和諧的關係。

大多數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書籍,都在教導如何與他人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人際關係掌握影響我們生活的各種層面如何取得滿足的程度。

但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也同樣有著關鍵的影響力。

如果不是和自己有一個和諧、接納、了解的關係,我們即使如何著力於與他人的溝通、互動,結果可能只是在表面上不發生衝突而已,裡面有一個被壓抑的感受,等待著在什麼時刻爆發出來。

那是一個你不認識的自己。一個你拒絕與它對話,被忽視不管的自己。

電影[我啊、我走自己的路]裡面,獨居的桃子奶奶,在一個人的生活裡開始出現不認識的三個[自我],她問:你們到底是誰?那三個好像跟她很熟的陌生人回答:我們就是妳啊!

一開始她拒絕和他們說話,因為她不想被其他人認為她因為獨居而[變得奇怪]。這三個自我無論她到哪裡去都跟著她,但是她一直無視於他們的存在。一直到電影的最後,桃子奶奶回顧自己的一生,重新肯定了在這世上活過的自己,她終於開口和那三個[自我]對話,他們開心地跳舞、這是桃子奶奶決定完全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活下去的時刻。

在桃子奶奶年輕的時候,到丈夫過世以前,有許多負擔和目標佔據她的生命,在那些時候,內在聲音可以被輕易地忽略。

這本書[你都沒在聽]第11章裡說,有一個心理實驗,發現絕大多數人無法忍受一個人待在房間裡6-15分鐘,他們寧可忍受電擊也不願意和自己獨處。

但是很公平的,那個孤單的時刻必定會到來。

我們可以不斷的逃避自己,一直到無法再逃避的時刻。

又或者從現在就開始,認真地花時間聽自己說話,對自己說話。

和自己有更好的關係,或許能幫助自己更優雅而自在地活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正宜喜歡文字、思考、咖啡、旅行、電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鹿野忠雄之跟著高中生去爬山(上)

花磚的故事—1920年代的浪漫

遺忘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