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台湾大选,总统候选人勉力争夺年轻选民,“网红”柯文哲会一直赢下去吗?

歪脑
·
·
IPFS
·
长期以来,柯文哲都被认为是最有力的挑战者,他带领第三势力民众党,标榜打破蓝绿两党垄断,争取中间选民和年轻选民,也确实拥有最多年轻支持者。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上官乱
原文发布时间|09/14/2023

今年的台湾总统大选被各界视为最关键的一年,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和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或许还有郭台铭)谁当总统,似乎决定了台湾未来不同的走向。虽然赖清德的民调一直高居第一,但长期以来,柯文哲都被认为是最有力的挑战者,他带领第三势力民众党,标榜打破蓝绿两党垄断,争取中间选民和年轻选民,也确实拥有最多年轻支持者。不少台湾人担心,柯文哲会复制2020年蔡英文的待遇——无数年轻人为了他而返乡投票。但也有很多人说,一场716大游行,捅破了“柯粉”独占年轻群体的“假象”,似乎柯文哲的年轻支持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多元,而且游行之后女性支持者变得更少。真相到底如何呢?

正好,最近镜周刊做了一个专题策划,邀请赖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位总统候选人,分别写一封信给台湾年轻人。这对三个人来说无疑是一场难得的跟年轻人对话的机会,更是向大众展示自己政见的时机,也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三位候选人面对新世代的态度。那么,柯文哲的表现是否名副其实,赖清德和侯友宜又有没有机会在年轻群体上破局呢?

柯文哲的“年轻代言人”形象是偶然形成的,后期经过不断塑造加强,成了今天的样子。他的政治生涯主要发迹于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当年还是政治素人的他,就运用了网路选战打法,成功当选台北市长,那时他就开始掌握和年轻人互动的规则。他或许并不懂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但是他没有包袱和顾虑,所以愿意放手让年轻人做。我记得2015年来台湾的时候,在台中的文创市集上,曾看到一个发明政治讽刺桌游的小团队,柯文哲也是其中重要的被讽刺角色之一,但是柯文哲的市长办公室却主动跟他们联系,诚恳邀请进行合作。

他跟年轻人的广泛互动,通常被认为始于社交媒体。在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的表现,也能看出柯文哲和其他两位候选人最大的区别。

柯文哲的帐号创立于2017年——大概是为了2018年的连任做准备,侯友宜创立于2017年,赖清德创立于2019年,但柯文哲的Instagram粉丝109万,12万的赖清德和9万出头的侯友宜几乎只是他的零头,有90多万粉丝的蔡英文勉强可与其匹敌。柯文哲的脸书粉丝212万,侯友宜63万,赖清德82万,同样只有317万的蔡英文能打败柯文哲。

三人的社交媒体运营情况差距到底在哪里?

首先,柯文哲的内容更符合段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习惯短视频的受众大都会在3秒之内决定要不要划过一个视频,但是“短”,绝不意味着时间短,而是在短时间内隐藏最多的有效信息量,能在开头3秒就吸引人。柯文哲团队深知这个道理,以IG为例,比起其他两个候选人的内容,柯文哲的内容可看性更高,有效信息更多。

他的内容主要分为几大类。第一,回应争议性话题,比如他对郭台铭“并购民众党”的回应,自民党干事“拒台参加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编者注)的回应,“白饭理论”,前瞻预算的评论,这些都有强烈的政治表达和针对性的评论⋯⋯这些内容能塑造他坦承的个性,同时达到回应热议的效果。第二,紧跟短视频流行趋势的跟风影片,比如跟反骨男孩一起跳《求佛》,在自己的演唱会上跳《Queen card》,连演唱会都要卖线上观看票⋯⋯虽然大多毁誉参半,但能吸引到很高的流量。第三,凸显他个性的日常行程文宣影片,比如品尝美食,拜会族群,体验不同职业。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不刻意亲民,而是展现出自己虽然不习惯、不了解,但是仍然努力融入和尝试的风格,年轻人会觉得很真实。

他的文宣团队通过这些内容塑造了一个这样的“柯P”:真实敢言不做作、有料有趣且有种。当然,关注柯文哲的人并不一定是“柯粉”,我有不少好友就关注了他,但他们并非柯文哲和民众党支持者。这说明,柯文哲的社交媒体内容是有吸引力的,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可以从他的内容中找到素材和话题。

而赖清德的Instagram内容文宣化比较重,主要还是日常行程和政见宣导,很少有直接的政治表达,也很少有新闻采访片段,基本没有争议性的话题和回应。虽然他的团队在努力尝试活泼的风格,但囿于内容本身的单一化,和赖清德内敛的性格,整个内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据了解赖清德的人说,他可以让文宣团队的年轻人拍网红影片,但很难自己上阵拍摄,扮丑或者跳网红舞蹈的形式对他来说比较困难,他甚至连改变发型都很难。也可能因为,他觉得做事情比做人设更重要。但是,赖清德是否有机会重演蔡英文当年的社交媒体营销路线呢?

据了解蔡英文文宣团队的人向我透露,蔡英文党政之初,也是不重视社交媒体包装。但是随着2018年九合一大败,以及2019年民进党选举的颓势,蔡英文开始重视社交媒体。尤其是随后赖清德突然竞争党内初选,她开始迅速放下包袱,加快和网红合作,利用社交媒体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这种做法也使她的确迅速提升人气。但现在的赖清德是否还有时间和资源,复制蔡英文拥抱年轻人的路线,尚未可知。

侯友宜的内容也有文宣化过重的问题,而且可能因为他现在还是新北市长,内容中更多的还是市长的政策展示和日常行程,没有太多作为总统候选人的政治表达。另外,他可能也会担心,如果在市长职务期间过度宣扬总统候选人的身分,会加强“落跑市长”的印象,步韩国瑜的后尘。可以说,在内容方面,他面临的束缚比赖清德更多。

据BBC报导,“现阶段,柯文哲除了竞选办公室有一组自媒体小组,民众党另外也设立文宣部,几乎所有资源都配置在其中。”“ 除了经营网路,柯文哲也常常亲自走到前线与学生对谈,许甫透露,从柯文哲卸任到现在,他每周几乎安排五场左右校园演说,而且内容生动。”

但是,柯文哲过于依赖年轻团队为主的文宣和空战,也会带来反噬。比如跟风抖音,和网红一起跳《求佛》,就让大家颇有微词,支持者认为该网红形象有争议,反对者则质疑柯文哲跟风抖音神曲凸显“亲中”立场,是在助力对岸的流行文化渗透。而近期最大的公关危机,莫过于民众党网站上“Vote White ,Vote Right”的口号争议(白色是民众党的代表色——编者注),该口号有辨识度,有煽动性,适合病毒式传播,但是在欧美的语境里,却有“投给白人、投给右翼”的歧义,容易留下负面观感,最后民众党不得不撤销这条口号。柯文哲的媒体团队也因此被认为过于年轻化,思虑不足。

柯文哲对网路空战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在毁誉参半的“KP Show”演唱会结束后,他在脸书上坦诚地说:“ 创新是弱势者的义务 ,在资源如此不对等的状态下,我们必须用创意突围。”同时他认为“选举可以很欢乐,很温馨、更要给人民希望。”换句话说,走年轻化的网红路线,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民众党的资源少,只有依靠网路声量,打空战,才能获得支持。当然,这也跟民众党没有基层组织有关,蓝绿都有自己的地方桩脚和组织机构基本盘,短时间内,民众党很难打破局面。

但是,柯文哲真的像IG上呈现的那样,会坦诚面对所有质疑吗?其实很多敏感问题他并没有正式回应,即使回应了也没有放上社交媒体,比如重启服贸的传闻,仇女印象,他都没有正面回应。

那么,在现实中,“柯粉”真如网上呈现的一样,都是年轻、高学历的支持者吗?他多年的网络空战,换来的支持度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这些大众和对手困惑已久的问题,在7月16日凯达格兰大道上的“居住正义”大游行得到了部分的解答。

当天的参与者在媒体报导中有这样的印象:男女比例极其悬殊,普遍“厌女”,大多是坚定的“柯粉”、“黄国昌粉”、“馆长粉”,普遍盲从、情绪化。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有几个媒体在现场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很耐人寻味。

根据《信传媒》的调查,现场参与者男女比例为82:18,主力是25-35岁的男性。其中有26.8%是租屋族群,还有更多住家里,买房的不多,大家都对高房价很有感。在政党倾向部分,现场有47.1%受访者表示自己支持民众党,有77.6%受访者表示总统票将投给柯文哲。看起来,现场的确是“柯粉”居多,但是,“馆粉”极少。而且,“柯粉”远多于民众党支持者,说明民众党全党依赖柯文哲一人的局面比较严峻。

而在两岸问题上,现场参与者的回答也比较令人意外。由于柯文哲在两岸敏感议题上的含糊其词,以及重启服贸的传闻,“柯粉”都被贴上了疑似“亲中”的标签。但是在信传媒的调查中并非这样,当问及对兵役延长一年的看法是什么时,竟有多半的人非常支持,其次是不反对,但是认为训练内容比延长时间更重要,明确表示不赞成延长的人只有11%。被问到若中国犯台是否愿意一战时,现场也有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此一战,其中还包括女性。

可能也正是因为白色支持者的主流还是本土化认同,所以柯文哲也发现碰触“服贸议题”给选情带来了挑战,于是很少再公开回应。

在716游行以后,柯文哲在年轻女性中的支持度有些微下跌。甚至自此之后,网路开始出现一路明显的“反柯”风潮,比如,一些服饰团队推出了印有“我不是柯粉”的T恤,希望防止大众把所有年轻人与柯粉画等号。

但是,根据7月份的网络民调,20到29岁选民中,柯文哲拿下49.73%支持度,领先赖清德的30.68%;在这个年龄层中,挺柯的男性逹53.19%,女性虽然有下降,但是仍然有45.94%支持度。在30到39岁选民中,柯文哲的男性支持度为51.24%,女性则只有39.28%支持度,小轮赖清德的41.48%。这说明,柯文哲的年轻人基本盘,仍然没有动摇。

据BBC报道,有批评者认为,台湾30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威权时代和民主转型时期,把民主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日常。所以不知道民主的脆弱性,也不知道成熟的政治本来就来自妥协和制衡,又遇到经济停滞,薪资不高,于是年轻人展示出的普遍共性:热衷反抗现行体制,希望打破现有政治格局。

因此,柯文哲行事风格中的突破性甚至某种破坏性,都被他们认为是改变体制的必然代价,大家对他各种“失言”抱有极大的宽容。包括那些“狗”和“太监”的封建帝王话术,“重男轻女是生物的本能”的厌女言论,就算被反对者针对性地狂打无数次,也无法让柯文哲支持者有感,反而进一步塑造了柯的“受害者”形象,让支持者更愿意保护他。

大概柯文哲也深谙此道,所以有时候为了迎合年轻人,不惜牺牲老年人选票。柯文哲担任台北市长任内,疫情期间,曾花费上千万元新台币引进新型的测温仪,却砍掉了仅1500元的重阳“敬老金”,以凸显自己“不惜得罪老人,以维护公平”的印象。

那么,面对年轻的选民,柯文哲对台湾的将来到底能给出什么解方呢?在最近《镜周刊》刊登的三位总统候选人给年轻人的信里,大概能得到一些答案。

柯文哲的开篇颇具个人风格,以苹果手机的故事切入,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迅速把当时市场上最当红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两款传统手机,更从此改变了世界。暗示了自己的突破性和革新性,好像自己就是那个用更“先进”的手段和思维,改变蓝绿格局的人。当然这也隐含了某种血液里的精英意识。

他随之提到自己对年轻人的共情:常听到年轻朋友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出现了“躺平族”,亦有“岁月静好族”。借此表达自己对执政党的不满:明明年轻人的获得感这么低,执政党的数据却总是看起来很亮眼。于是他用很长篇幅来论证执政党有美化数字,忽视年轻人现状之嫌。“主计总处公布2023第一季全体受雇员工经常性薪资,帐面“平均”有新台币45,286元,年增2.41%,但如果计入通膨,台湾劳工第一季实质经常性薪资却是下降。⋯⋯2021年台湾薪资更往“M型化”发展,台湾的贫富悬殊更严重了。”

随后短暂梳理了台湾的历史脉络,族群发展史,以表达自己对台湾本土的认同感,最后以自己一天骑行百里的例子来证明,自己会和年轻人站在一起,“一个64岁的阿北还坚持着他的理念,在创新与开拓的道路上认真并努力着,最后我想再问:“你有勇气和我一起前进吗?”“

不得不说,柯文哲的文章,既有论述力,也有煽动性,而且掌握了迅速抓人眼球的短视频传播规律,他已经适应了年轻人喜欢的节奏。在最近的采访中,柯文哲强调,选战到现在,蓝绿都回归到保守,固守基本盘,不敢去突破。他的文章虽没有面面具到,甚至没有严谨地论述一个问题,但是他展示了自己的“突破性”。但缺点也很明显,他没有深入谈自己的政见和未来的政策,到底要突破什么?怎样突破?能否突破成功?而突破性也意味着风险性,如果突破失败,谁来承担代价?他在信中都没回答这些问题。

侯友宜则充分结合自己的平凡家庭出身,和从基层警员做起的职业生涯,表示自己理解年轻人的辛苦,以及自己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和理解。然后开始政见宣导,呼吁两岸和平,认为这样才可以确保大家安居乐业,经济发展没有隐忧与威胁。然后提出自己对产业转型、环境永续、教改政策的意见。综观下来,他出身平民,具有同理心,言语朴实生活化,这是跟柯文哲精英化路线的明显区别。他提出了很多问题,具有肉眼可见的努力和认真,但是和柯文哲一样,都没有针对问题给出有说服力的解方。而且,他的意见主要是个人经验和泛泛而谈,而不是用数字和逻辑来论述,对于年轻人来讲,比较缺少说服力。

赖清德的开篇也是先谈自己的成长经验,出生平民家庭,半工半读成为医师,以此表示他理解年轻人的困境。接下来,他通篇都展示了自己作为执政党的反思能力。他分析了大环境的原因,但也不逃避责任,诚信检讨了执政党与年轻人沟通的不足,诚恳认错,决心改革。他也有很大篇幅在进行政见宣导,但是其中见缝插针地回应了很多人的疑惑以及反对党的指责。最后,他说的“我不认为年轻人喜欢被框架和定义”,其实更像一种呼吁:不要把年轻人定义成什么粉,什么色,不要分化年轻人;同时年轻人要独立思考,选择正确的人。他把这次写信变成了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他的机会。

三个人中,柯文哲和赖清德显然传达了有效的信息。可以看出,论新鲜度和煽动力柯文哲最强,论述完整度则是赖清德最强。当然,赖清德的完整,跟民进党这几年的执政经验很有关,可以在很多问题的论述上抢得先机。但是柯文哲很明显懂得扬长避短,而选择凌厉的攻势和煽动性地喊话,或许更贴合年轻人的喜好,但是,他缺乏全面而扎实的政策论述,在未来是否经得起检验,是个很大问题。毕竟,年轻人都会长大。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歪脑歪脑是为讲中文的年轻一代度身定制的新闻杂志。歪脑以鼓励独立思考为本,力图为观众读者提供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歪脑欢迎坦诚的对话,希望建立起一个多元、真诚、安全的线上社区,碰撞出无边界的知识江湖。 www.wainao.m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百年一胜”的台湾棒球:前殖民地的逆袭,世界冠军与一座“主体性”的里程碑

加拿大移民政策大转弯 :“工作、留下”的宣传语 与“留子”们刚毕业就遭遇的坚硬现实

“自愿”996加班还是“被迫”5天8小时 ?中国新能源车企工人的无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