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Shao-Huan
IPFS What is this

《讀書心得》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Shao-Huan
·
·
「不讀書,就去做烏手。」大概是我跟作者一樣對於小時候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吧。儘管父親跟拖車師傅的工作內容相差許多,但作為製造產業,身上共同的印記大概就是那一片片的油漬、破破洞洞的襯衫及總是充滿傷口的一雙手吧。大大小小的傷口遍佈著手掌,儘管不甚美觀,但卻是把這個家完美也溫柔拉拔自己長大不可或缺的一雙手。

在過去一陣子的工作中,頻繁的在港都的幾個港口中移動,在小港高雄一塊的工廠都不算陌生,因而也在此書第一時間出來的時候就趕緊買入。

現今的小港區還是遍佈著大量的工廠,偶爾因為跟外籍朋友相約而會到附近的場地相會,沿途經過的那些拖板車成了這個加工出口區的日常,往返的車輛與這個地方交織與交會。作者的父親是一個厲害的師傅,也透過作者的角度帶領著我們進到這個產業的互動之中。

早期的台灣大多是農業起家,跟著政府當時的政策,政府抑制農業來扶植工業,許多年輕人為了扶持家用進入了工廠,可能因著日本的學徒制度,很多人們也因而跟著師徒制來習得一技之長。而作者的父親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從台東來到高雄進到了拖車師傅這行。

作者父親放棄了本來台東的務農的家庭,來到了高雄當學徒。一切看似時代背景中很理所當然的作法,但細細爬梳他們的想法,每個動作其實都是盤算過的,就算當時的背景下也未必的那麼理所當然,每個決定都還是跟著某些部分的個人能動性。整部作品對於師傅的每個選擇其實都十分的描寫深刻,往往每個決定看似平常人眼中並不那麼理解,也在作者的詳述中用師傅的觀點再次的寫出來。

更有趣的是,文中談到並不是所有的師傅那願意成為頭家,跟「黑手變頭家」的那個年代所理解的並不完全相同,很多師傅都覺得扛起責任養師傅開工廠是一個需要扛龐大責任的行為,很多人創立工廠都是需要後面的人推一把,那些人脈跟口碑都是需要累積才能養活一個公司的,而師傅卻相對自由,有些師傅可以選擇自由上工安排自己工作進度,不願意為了養活工廠員工而失去太多自由。

產業中的互動及友誼也很生動,作者父親是接案維生的拖車師傅,有時候會沒有工作,但他仍舊選擇了出門帶著飲料去跟不同的工廠及其他工廠的師傅去噓寒問暖、找尋工作機會,更像是我們現在自由工作者的個人品牌的方式,長期的出現讓人印象深刻,需要派工的時候自然第一個會想到你。

在現行的國家制度下,許許多多的法令都十分僵化,所有工程都需要填寫大量的紙本資料,也導致很多板車生產公司也進駐了那些專做紙本作業的工程師,對於這些離地而鮮少動手的工程師,大部分的師傅們都是既好氣又好笑,那些僵化的紙本描述,又怎麼跟得上工程現場面對機械的靈活應變。

最後,有關作者跟其胞弟從未在生長過程中去理解父親的工作內容,而長大作者因為社會系的洗禮,因為論文而重新回顧父親的工作環境,而其胞弟也因為在從事相關金屬研究而需要堆高機訓練而跟父親的工作生命有了交集,故事回到本人,也是這部作品中最可貴也最美好的部分。

「不讀書,就去做烏手。」大概是我跟作者一樣對於小時候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吧。儘管父親跟拖車師傅的工作內容相差許多,但作為製造產業,身上共同的印記大概就是那一片片的油漬、破破洞洞的襯衫及總是充滿傷口的一雙手吧。大大小小的傷口遍佈著手掌,儘管不甚美觀,但卻是把這個家完美也溫柔拉拔自己長大不可或缺的一雙手。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