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极简 | 定义你的极简主义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
IPFS
极简主义在近几年成为一个流行词,被频繁使用于建筑、家居、时尚等领域。有一些人也将其视作为一种广泛的生活理念,践行着极简或零垃圾生活。你是否对这个热门词语的含义感到模糊与困惑?如果你想听听几位践行极简生活数年的嘉宾分享她们对极简/零垃圾理念的看法,请继续读下去吧。

她说极简:Reduce, Reuse, Recycle, and Rethink

精选内容

极简主义在近几年成为一个流行词,被频繁使用于建筑、家居、时尚等领域。有一些人也将其视作为一种广泛的生活理念,践行着极简或零垃圾生活。你是否对这个热门词语的含义感到模糊与困惑?如果你想听听几位践行极简生活数年的嘉宾分享她们对极简/零垃圾理念的看法,请继续读下去吧。

以下的精选文字稿来自不久前的她说极简:Reduce, Reuse, Recycle and Rethink分享会。分享会的精选内容会分两次发送,第一篇关于嘉宾们对极简和零垃圾生活的理解;第二篇将分享嘉宾们的极简和零垃圾生活的具体经验。

若想收听历次分享会音频,欢迎在Youtube和B站搜索WomenOverseas,也可以在所有泛用型播客平台搜索WomenOverseas她乡电台


嘉宾自我介绍

小捌:生活在美国加州,姑且混迹在豆瓣。曾输出过关于极简和零垃圾生活方式的内容,每每被叫「博主」都想找个缝钻进去。2015 年在某女性社区安利月经杯被大V怼,耿耿于怀至今。(octo8.blog/

Melody:大家好,我是疫情下给爸妈屯了500粒止疼药但依旧觉得自己是一个极简主义者的Melody。早期在豆瓣上(Jacinle)分享过极简生活、胶囊衣柜的内容。目前和一只小雪貂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因为2015年大学后搬家的经历开始实践极简生活。(www.after27.me/

树树:我是树树。本科毕业出国十几年了,一直在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地区。家有一个六岁小男孩和一个奔四的大男孩。曾经带着刚会走路的娃,体验过一辆房车走天下的感觉。喜欢整理,对打扫不是很热衷。拥有易上瘾体质,不论是打游戏、追剧还是别的什么,很容易上瘾,最近开始刚刚开始研究园艺。


01. 认识极简




我们不需要几个人完美地做到零浪费,我们需要数以百万的人一起不完美地减废。

——Anne Marie Bonneau



Q: 你是如何接触并开始践行极简/零垃圾生活的?你理解的极简/零垃圾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为何开始在网络上进行相关分享?

小捌:我是2015年通过几位白人女性博主了解到的。零垃圾方面的博主有 Lauen Singer,她的博客名叫 “Trash is for Tossers“ (垃圾是给无用之人),Bea Johnson(出过书,生活在加州的一个零垃圾家庭)。另外还有零垃圾博客 “Paris to go”,是一个当时生活在巴黎的美籍亚裔博主创建的,算是对我的启蒙。极简方面的博主有 Light by Coco。有些讽刺的是,像 “Light by Coco” 和 “Paris to go” 生产的内容已经在网上找不到了,可能极简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生产的内容也极简 (笑)。

极简和零垃圾对我来说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和它们存在于同一个舆论空间里的观点还有如胶囊衣橱,抵制快消时尚,批判地看待消费主义、品牌营销,正视一件商品完整的生命周期,尽量购买本地小型企业等等。回头看,从 2015 年起,我开始想要逐渐减少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参与,同时对应的是那几年在性别平权方面的自我觉醒。对我而言这两种并行的成长可以通过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联系起来。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近年来的一个分支,与其相关的运动和讨论似乎主要集中在北美。它认为女性和自然环境(地球“母亲”)的独立解放是彼此息息相关的,因为两者都是被资本父权主义压迫、占领、剥削的资源。我一直不好意思自称“极简”或者“零垃圾”,因为即便是在我最投入的时期也没有达到过符合 Pinterest 上那种美学标准的极简或者零垃圾。我持有物品数量的起点很高:假设我以前有五十瓶指甲油,极简以后有十瓶,但是十瓶对其他人来说可能还是很多。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不一样,我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称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

2015年在豆瓣看到要么是 Melody 要么是树树生产的内容,让我发现中文网络里原来也有一群人关注这个议题。同时那会开始不甘心做一个单纯的内容消费者,想要尝试生产内容,正好工作不太忙,摸鱼之际就开始分享了。


Melody:2015年大学毕业搬家意识到很多衣服都利用率很低,很多护肤品也没有用过,于是在网上搜“清理杂物”(declutter)相关的信息找到了The Minimalists和树树的文章。我是从衣服鞋子开始,慢慢精简自己的所有物,在这个过程中也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非常少。后来又因为胶囊衣柜找到了Paris To Go的博客,她的专业是环境相关的。可能因为她也是当时比较少见的亚裔零垃圾博客作者,很多文章读起来更有共鸣,同时让我意识到零垃圾生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使衣食住行变得很低效的生活方式。它其实就是祖辈那种意识到资源的局限性,不浪费的生活理念。跟大家一样,我现在也并没有做到完美的零垃圾。但是我一直相信很多人做一点点要比少数人做到100%要重要。

对我来说,极简生活和零垃圾生活的共通点就是有意识地生活,明白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不会那么容易坠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我也是2015年的时候在豆瓣上发现极简生活的社区,当时中文的内容还是相对较少,那时候对这种生活方式很有热情,就开始忍不住写一些文章,想要分享给更多人,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邻。


树树:13年我和老公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第一套房。当时抱着想要打造一个完美新家的心态,看了许多关于整理收纳的内容,包括近藤麻理惠,顺藤摸瓜地找到了The Minimalists和 Joshua becker,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刚开始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我自己可能做不到,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极简相关的内容来看。

到了2014年年初,我才开始第一轮的断舍离。好在我和先生之前一直在租房,一直以来都是有意识地不积累太多大件物品,所以相对来说清理的难度不是很大。当时我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极简是什么,所以抱着一种旁观与怀疑的态度,开始在网上记录当时一些清理杂物和整理的心得。

极简生活这个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分支”。有的极简是为了环保;有的极简是为了远离消费主义;而有的极简就是为了独辟蹊径地搞消费主义。虽然都挂着个极简的标签,但实际意义已经是完全不同了。

对我来说,极简是一个工具。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把握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不被物品牵绊住。刚开始的时候我特把极简当回事,想把极简做好做彻底,最好笔就一支,手机充电线就一根,多简单啊。那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计划自己的衣橱,买东西前做很多功课,很怕买错东西。因为极简经常和环保联系起来,我还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零垃圾。后来发现,我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物品上了,完全没有做到不役于物,为了追求极简,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有点得不偿失。后来,我就转换了方向,努力切断自己对物品的依赖。

因为我发现,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只有两样东西是无论如何都逃脱不掉的,一个是我的身体,另一个就是我的内心世界。为了让我的身体舒适,我需要消耗,需要物品,这个很好理解。但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意识和潜意识交织在一起,没有那么容易看清楚。而我们的外部环境,往往是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买东西,大部分的时候不是为了身体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洞,让我们不舒服,所以很多人就用物品,很徒劳地去填。

极简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从外部物品入手,去梳理自己的内心,慢慢地把心里的坑抹平。只有当内心发生改变,我们的生活体验才会开始改变。不然的话,不管我们是与一百件物品生活,还是一千件、一万件,对自己的幸福程度而言可能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02. 极简主义 vs. 消费主义

Q: 环保及其相关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企业炒作成时髦标签,借此推广商品,反而加剧了消费主义和资源浪费。要如何区分炒作噱头和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

小捌:我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环保在 2022 年的当下已经不是我们刚接触到时的那个相对小众的民间活动了,反而被万恶的资本主义收编成为了主流的话题。我个人很厌恶资本主义的一点就是它很狡猾,擅长把任何当下热门议题吞并到自己的版图里并从中赢利——不管是性别平权、LGBTQ+权益还是种族议题,最终都变成了在Target(一家百货公司)卖的T恤上印的标语。

所以我个人本能地警惕任何被资本支撑、受利益驱动的“环保”,比如 Everlane,Rothy和Allbirds 这些从硅谷孵化出来的、打着环保旗子,但在不断推出新品的品牌。再有就是快消时尚品牌下面的环保子品牌,比如 H&M 旗下的 COS。

消费时如何区分炒作和真正的环保:

我现在有购物需求时,不管是家里还是自己的衣物,第一反应是去搜各种二手平台。而且我会倾向于从个人卖家手里一对一买闲置,而不是专门在二手平台上做生意的卖家。我觉得基本上所有购物需求都能在二手平台上实现,所以很少买零售了。一定要买零售的话会优先考虑本地的小型企业,我对大型企业、资本集团都很排斥,会觉得它们没有一个是无辜的,因为它们明明可以做那么多,实际做得却那么少。

关于塑料回收的补充:

我想补充的是,我们这期活动题目是 Reduce, Reuse, Recycle, and Rethink,前三个词的排列顺序是有原因的:Recycle 在这三点里应该是最后,最不得以的一步,重点放在首先减少摄入(Reduce),其次是对持有的东西物尽其用(Reuse),最后才是 Recycle。而对 Recycle 的理解也不用局限于狭义的垃圾处理厂回收,把东西给朋友或是社区里其他人也是 recycle 的一方面。

另外可以试着了解一下自己所在地垃圾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比如我所在地的垃圾处理厂有开放参观的活动,在网上也有很详细的回收规则。我了解到他们无法回收黑色的塑料,因为垃圾分拣是一个光学过程,机器无法识别黑色塑料的材质。现在很多外卖的盒子是黑色的,这会让我更注意一些。

买饮料的时候我会首先考虑铝制易拉罐包装,其次是玻璃,最后是塑料。因为据我了解(不知道我的调研是否完善),铝的回收率是最高的,并且因为质量轻,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低。玻璃虽然回收率也较高,但因为沉且易碎,需要更多包装保护,运输排放更高,最差的选择是塑料。


Melody:首先,绿色的(Green), 可持续的(Sustainable), 环保的(eco-friendly)这些词基本上有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使用指南,但是并不受其监管。加州去年才有一个法案真正限制商家使用这一类的标识用语。

把漂绿(Greenwashing)做得最深入人心的例子,就是塑料制品底下的回收标志,它其实并不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发明的,而是石油和塑料行业最初为了减少民众对大量一次性塑料垃圾产生的抵触而被印上的。回收塑料其实经济收益非常低,而这些公司起初就知道回收并不能大规模地再利用塑料制品,他们的利益驱动肯定也是为了卖出更多原生塑料(virgin plastics)。

但即便没有成规模的基础设施,每一个塑料制品依然有三角形闭环的回收标志,很多人也会把所有的塑料制品放进回收垃圾箱。像我所在的城市能回收的塑料制品只有1号PET塑料瓶和5号PP聚丙烯塑料,其余的塑料垃圾类别方圆50英里都没有几个可以回收的地方。考虑到这些现实,这个循环利用的标志其实是非常有欺骗性的。(护肤、洗护产品的塑料容器大多是2号塑料,可以找有terracycle箱子的地方,我最近发现Nordstrom店里有箱子,算是大部分人比较容易找到的地方)。

图源:https://greensutra.in/news/plastic-recycling-codes/

我认为真正有持续性观念的公司通常不会只关注产品某一个方面的环保,比如那些Downcycle(指把原本昂贵的东西造成便宜的物品)的衣服鞋子品牌,他们只会提及把塑料瓶变成衣服延续了塑料的生命,但是当这些衣服的寿命到了尾声,这些塑料制成的布料的回收、填埋、降解问题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里。

区分一个品牌到底是真心在乎产品从生产到填埋的环境影响,是看他们有没有用实际行动打造一个产品的闭环。我近几年其实也没有精力去做这些研究,我也不认同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每一个公司的可持续性是我们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政策和监管。但是当下没有一个好的评分机制的情况下,如果大家想了解一个公司的环保实践,网站Good On You是一个很好的初步参考。


03. 极简主义信息来源

Q: 最后来推荐一些极简相关的信息来源吧。博客、YouTube channel、书籍、播客、小组等等。

小捌:

Go Zerowaste 公众号 :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本地社团,会有农夫集市、换物、分享的活动。在国内的话,可能可以从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觉得主流意义上的极简主义在北美最早的兴起是集中在比较白,中产高产阶级,大城市的这样一类人群,带有很大的特权——物质都是身外之物,不需要时处理掉,等需要时再去买就好了,这种心态需要生活和资产都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可预测的状态,是有阶级因素的。


Melody:

小唯的公寓:很多极简博主的内容最终都会有点趋同,小唯除了极简主义以外还有很多关于生活观察和女性主义的探讨。

Reddit R/nobuy:如果想找一个不买(no buy)的社区互相鼓励,Reddit上这个子板块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Instagram用户ariana__lorelei:虽然她之前的博客Paris To Go已经关了,但是她的Instagram story时常会分享一些关于精简衣橱和环保相关的书籍。


树树:YouTube频道我推荐Future Proof ,The minimal mom,和Shelbizleee。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不完全对,但这些信息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有帮助了。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海外华人女性成长互助社区。探索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文科生在Tech | 转行中的挑战和经验分享

蒙特利尔生活体验 | 让我又爱又恨的“北美小巴黎”

日本东京 | 别样的观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