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上海,一半城市,一半梦里田园

食通社
·
·
IPFS
上海奉贤的乐田海湾农场绝对是一家并不传统的生态农场。今年3月,我刚来实习的时候,就感觉这里和我设想中的农业不太一样:不光是种田,还要租地、办活动。让人感叹,真不愧是上海啊,一个农场也做这么“花”。

上海奉贤的乐田海湾农场绝对是一家并不传统的生态农场。

今年3月,我刚来实习的时候,就感觉这里和我设想中的农业不太一样:不光是种田,还要租地、办活动。让人感叹,真不愧是上海啊,一个农场也做这么“花”。

农场占地八十余亩,除了四十余亩林地、二十余亩公共用地,剩余二十余亩开垦出来,分成房车区或者一分半分的小块耕地,租给农场的会员。菜地平时由农场的师傅帮忙种植,会员可以自己开车来收菜或者出配送费送菜上门。

在这里的三个月,发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故事,也让我有机会观察城市与土地的互动,思考自己的选择。

一条条的是会员租下的小块份地。图片由农场提供。

一、从一颗番茄的种植说起

刚到农场,我的工作是跟着师傅们下地劳动。

不过新手上路,可能只是越帮越忙,即使是把育好的番茄苗放进土里这样简单的工作也可能出错。放苗需要一定的手法,不能碰到番茄的根茎,最好是拎着苗的叶子把它放进地里,否则绒毛被摸之后苗就容易死掉。我们这些刚来的实习生一度被建议不要做这项工作了,师傅们表示:谢谢你们的工作,如果没有你们,我们早就完工了。

左边是被实习生摸到根已经死掉的番茄苗,右边是生长正常的。

但放好苗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番茄苗种下去的当天和第二天都要浇水。浇水是不能直接用水管冲的,我需要不停地蹲下站起,用水壶接水,加上太阳大,干不到一会儿就会感觉累。种好的番茄苗也可能因为天气、土壤以及虫害等原因,长不起来,这时候就要重新补苗。累计下来总共要补三次左右,才能保证每个地块起码有足够的幼苗。

我曾经想过标记一颗番茄幼苗,看看它怎样能够活下来。结果番茄还没长成,我就被这一系列繁琐的流程震撼到了:育苗、把地里的菜清除、翻地、施肥、掏窝、浇水、放苗、当日和次日再浇水、三次补苗、浇水、绑绳、减侧枝、二次三次绑绳、二次三次减侧枝、盖网。

历尽千辛万苦,如果足够幸运没有被鸟雀吃掉,你就可以吃到一颗完整熟透的番茄了。但因为农场不用传统的化学农药,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好不容易发现一个红透的番茄,摘下来一看,反面已经被吃掉了。

大小不一的胡萝卜,让人感慨你们真的是同一批种下的吗?
收获时的开心时刻:草莓季丰收时,挑选出适合的出售的,剩下的就可以自己吃了。下图是农场的实习生们聚餐时一起喝鲜榨草莓汁。

二、一分地够一家三口吃吗

农场会员份地的面积大约一分或半分,满打满算,全年能种植约60-70种蔬菜,而且采用生态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我经常问会员:这里的菜能满足你们一家人的需求吗?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吃不完,根本吃不完,还要送给朋友甚至是邻居。

可是如果我问得更深入一些,会得到这样的食谱:早餐面包牛奶稀饭大饼,午餐在公司食堂吃,晚饭才能回家好好做饭,用上农场的蔬菜,再在外买一只鸭子。有一次,一位姐姐告诉我,她要把农场的豌豆带回家去做炒饭。然而一盘炒饭里除了农场的豌豆,鸡毛菜、鸡蛋、虾仁、胡萝卜丁、大米、蘑菇丁等都需要外购。

这是普通会员家庭一次收到的蔬菜。

所以这些家庭尽管在农场收菜,但仍然需要经常和农场外的食物供应系统联动。食物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孩子要上学,早上做饭来不及;上班比较忙,中午做饭来不及;晚饭虽然有时间做,但每天如果只吃农场产出的这几样菜,早都吃腻了。每周末一次的农场之行背后,生鲜电商和超市支撑起的日常。

我也曾经问他们:购买外面的蔬菜,难道不担心食品安全的问题吗?回答通常都是:虽然担心,但是没办法。一来完全购买有机蔬菜太贵,二来他们也不太能感受到两种蔬菜之间的区别。

诚然,有机蔬菜是否更加营养美味是无法确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农场蔬菜的生产方式有助于生态保护,而消费者对这一点并不是很重视。除却自身的食品安全,还有对整个人类生活空间、环境的照护,多数人都很难能考虑到这些,通常还是个人因素支持他们来消费。

制定种植计划时,还要考虑到每位会员的喜好。

三、想象的田园和作为补充的商业

有时我还会问会员:在这里一年花5000块包一分地,才收获了这些蔬菜,你觉得值得吗?他们的回复总是:算上油费、过路费,不知道能在外面买多少菜,所以不能光从吃菜上看,关键是能带小孩过来玩。

食物并不是他们来到这里的唯一追求,这块土地还承担了众多都市人群对乡村田园的想象:直接从院子里采摘新鲜蔬菜;欣赏和城市不同的自然景观;让小孩子接触自然。

可能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象,才会出现有些会员租地两三年都还不认识玉米苗,也不知道那些菜能吃哪些菜不能吃的情况。一年5000元的租金,并不代表他们对这块土地和土地上劳作的认同。蔬菜搭配上其他在乎的东西,一起组成了刷卡时的支付动机。

房车会员晚间聚会的情景。
农场举办的自然教育活动。

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农场必须付出更多种地之外的劳动:保持整洁、提供可供玩乐的空间和设施、雇更多人手帮会员种菜。除此以外,农场还需要依靠自然教育和其他活动的额外营收,才能够弥补土地收入的不足。这就要求专事农业的人学会营销、教育、客服,成为全能型选手,投入更多的心力。

好在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磨合,想象的田园和真实的场景逐渐结合,融为一体。会员中也不乏真正关心农场、真正在乎这片土地的人。

雨天配菜时,叶菜的根部会带着很多泥土,看起来确实很脏,但没有会员来投诉。如果配菜过程中菜没有摘得非常干净,或者因为天气原因只能长期配送某几种蔬菜,也很少有人抱怨。最近天气热,叶菜摘下来几乎立刻就蔫掉了,更不必说第二天到达顾客手里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我相信,如果是在外面消费,许多会员肯定更愿意选择处理得更加干净的菜。要是把农场的菜放在外面卖,他们甚至不会多看一眼。曾经有会员告诉我,如果是去超市买菜,肯定会早点去买新鲜的,哪怕多放一晚上也不行。

可现在,至少部分消费者通过农场的土地和蔬菜开始慢慢改变。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反季节的蔬菜,认可按照时间节律吃菜的饮食方式;也开始知道夏天的叶菜会被虫吃光,能推断出市场上好看的叶菜肯定是打过农药的。

雨天配菜时,叶菜根部沾上了泥土。

四、你会留在这里吗

到农场后不久,实习生小朱就问我:你会留在这里吗?三个月以后我重新反思这个问题,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我的工作内容好像并不需要一份大学学历——那么我能够做些什么?

事实上这也是会员经常问我的问题:你来这里干什么,只是种地吗?记得3月10号我来到农场的第一天,我们的工作是到农场的昆虫营地铺石子,周边聚集了好几位211以上的本硕博学生。当时我只感觉,可能陆家嘴的学历贬值都没有这里严重吧。

图中铺石子的五个人里,就有三位毕业于211院校。不过铺石子的工作挺累的,我居然还不是很能胜任。图片由农场提供。
铺草皮也是农场日常工作之一。

确实,无论实习生或是消费者,很多人感觉漂浮在城市中,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虽然有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也只是在格子间做数据男工、数据女工,所以才想要到农场感受脚踏实地的生活。

消费者已经找到了他们的意义。每周末甚至每个月一次到农场体会放松和丰收的喜悦,让他们在被焦虑和不确定性包裹的生活中找到某种稳定感,甚至得以重建城市中的生活——把农场的生态蔬菜送给或许并不是很相熟的邻居,打开了新的社交网络。

但实习生们或许还在路上。我曾经问过农场的主理人袁老师:那些放弃原有工作选择做农业的人,是不是因为经历更多,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够摒弃外界人的眼光和世俗的评价投身农业?他说,这和年龄没有关系,跟你自己是否有计划有关,有些人看着年轻,但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我和其他实习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好像都没有足够清晰,我们还在各种选择之间徘徊。在城市和梦里田园之间,不仅农场需要采取策略,变通处理,像我这样的实习生也不例外。即使有位实习生宣称自己想要“叛逆”地脱离寻常道路,才来到家长眼中绝无出息的农业领域实习,但还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了乐田这家不传统的农场,并希望从中学到一些在其他职业中也能够使用的技能。

在回味这一段农场之旅时,我发现农场提供了一片暂时的间隔空间,把我和这个崇尚物质的社会隔离开。也因为真正体会到种地的辛苦,我开始真正珍视食物,吃饭只拿我能吃完的东西。即使最近返回学校,这被隔绝开的一部分也没有离开我的生活,让我还可以保有坚守的底气和清醒的头脑。农场像是一片暂留地和充电场,虽然停留之后要重返原本的生活轨道,但你会从土地里学到一些什么。它们长久地跟随你,最终也许你就会受到影响,加入这个行业。

新技能开发中:和面。

关于生态农场实习生项目

2023年初,食通社发布了第二期“生态农业实习项目”的招募。最终有21位实习伙伴通过第二期筛选,他们已经陆续进入全国9家生态农场,开启了2个月至1年不等的实习期。

我们希望把有意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和成熟的生态农场对接起来,既能让前者掌握务农的知识和技术,也能把资深农夫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并且解决农场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欢迎持续关注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

如无说明,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编辑:王昊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拒绝草甘膦,我把大草坪改造成朴门菜地

孟山都事故频出,美国政府监管为何一再失灵?

AI时代,权力在向谁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