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燒幾時開始又腍又甜?

呂嘉俊
·
(修改过)
·
IPFS
·
"塊叉燒好好食,又腍又甜。"已經不下數十次,聽同桌飯腳讚揚面前叉燒的味美。夠腍夠甜,彷彿成為近年叉燒好味的標準,但想深一層,叉燒腍甜,真是一件好事?
以往有兩個部位常用來做叉燒,一是豬脢頭肉,另外一款已經失傳,那是挑骨腩叉燒,用豬腩位挑走骨頭做成。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現在已很難找到用炭燒的叉燒,大部分都以太空爐燒製。

燒一塊叉燒 —— 要軟,加鬆肉粉就是了;有良心的,可以下木瓜(酵素可軟化豬肉)。要滑,在面層加生粉水就成事。要甜,更簡單,調點現成麥芽糖就可以。而不少餐廳把叉燒弄得腍甜,是出於懶惰。豬肉用雪藏脢頭,貪其來貨穩定,工夫少,再加鬆肉粉醃,做得夠腍,食客一定無投訴。醬料用現成貨,不炒醬醃肉,再用大量麥芽糖的死甜掩蓋所有味道,出來的叉燒就只有一陣普通的甜味;這樣,過腍過甜的叉燒就「因利乘便」成為主流。

到底叉燒幾時開始大變?應該大約在十多年前吧!那時西班牙黑毛豬普及,很多餐廳以此為賣點,用來做叉燒,成為一時佳話。後來不少餐廳東施效顰,令這種軟腍死甜的叉燒擴散到各式小店,甚至影響一代人的口味。

當腍甜成為好味準則,我們的叉燒失去了一些東西,那就是肉味和口感。還記得從前叉燒的味道嗎?醬料不會蓋過肉味,也沒濃濃的麥芽糖包裹整片叉燒,咬下去有肉汁,有肉香,帶點煙韌的口感,是愈嚼愈有肉味。現在元朗冬菇亭的添記便有這種古老叉燒,肉汁多而有肉味,屬不花巧的樸實滋味。

最近在大班樓吃過一件叉燒亦有驚喜,咬下去有久違了的「豉味」,這個字詞近年少見,因為很多食物都失卻了,其實豉油、磨豉醬,都應該吃得出豉味,豆製品該有的味道。大班樓的叉燒用本地豬的第一刀(豬背脢頭位)做,用自家調的磨豉醬、南乳、酒等醃肉,表面棄用現成的麥芽糖,改用自己漬的玫瑰糖,甜味輕巧有層次,第一刀的肉質爽而有肉香,醬料調味剛剛好,不蓋過豬肉的味道,是精心計算的成果。

元朗添記還可找到肉味很夠,又不會有太多蜜汁的叉燒。
大班樓的叉燒用「第一刀」做,肥肉帶爽,醃料有豉味醬香,甜味有層次而適中。


閱讀更多:呂嘉俊:叉燒幾時開始又腍又甜?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

千里送荔枝上京,不如留意身邊好味道

救救牛油皮蛋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