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無論多紅 都逃不出的五指山
我想大家都有聽說過,韓國影視很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倩女幽魂》和《英雄本色》曾經在韓國家喻戶曉,周潤發、張國榮和王祖賢在韓國人眼中都是超級巨星。韓劇《請回答1988》之中有不少關於港片的情節,可以佐證這個說法。
上世紀末,香港電影從高峰滑落,產量一年比一年少; 而韓國演藝界,卻正好相反,從1998年的《八月照相館》開始,好電影一部接一部:
1999年的《生死諜變》,看完後久久不能釋懷。2000年的《觸不到的戀人》,一方面捧紅了全智賢,另一方面,開啓了韓片既有藝術感,又有商業價值的大門。2001年的《我的野蠻女友》,令韓國商業電影,開始在亞洲電影市場佔據重要席位。
上列幾部電影的男主角,韓石圭、李政宰(對,就是《魷魚遊戲》的456)以及車太鉉,也令我對韓片更有好感:因為「靚仔」不是唯一標準,個性和演技才是成為男主演的首要條件。
短短二十多年,韓國演藝已經攀上世界第一流水平,《上流寄生族》斬獲奧斯卡最佳電影、Blackpink紅遍全球、《魷魚遊戲》打破Netflix收視紀錄⋯⋯把他們當初學習的香港,遠遠拋離於身後。
韓國演藝事業為何得到大成功,原因多得可以寫成一本書,但以我親身經歷和體會的,有三個:
1. 重視分工
演藝事業表面上是明星的天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耀眼的巨星、名導演身上。韓國電影很早就拋棄了這種膚淺的想法,二十多年來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最明顯是製作方面,他們對每個環節,譬如攝影、美術、佈光、調色,都同樣重視,不像某國的電影,說是高成本大片,卻把七成預算放在明星身上,剩下的製作費只夠拍一部C級片。
以我比較熟悉的視覺效果為例,我曾經參與過一部特效大片,此片的主力視效團隊是韓國最大的特效公司。拍攝期間,他們一行四十人,每人身上都掛着一個iPad,用自己公司研發的軟體,統籌每個人的工作,確保每人都清楚了解該組鏡頭的要求,以及自己的位置和工序。
而香港、大陸的特效公司,一般都只會派一兩個人,在現場「憑經驗」給些意見,並無既定的流程可以跟隨。
2. 重視劇本
「劇本很重要」對很多幕前幕後人員來說,都只是個口號,嘴巴上說重視,實際上並不。
韓國人卻嚴厲奉行這一套,尤其在電視劇方面,只要毃定好劇本最終稿,拍攝時就不輕易修改。一來顯視了編劇在韓國的地位,二來,不亂改劇本,也避免了牽一髮動全身,白費了所有人籌備時付出的心血。
韓國電視劇的劇本,比我們的要厚二到三倍,不是因為他們的編劇都是話癆,而是,編劇會非常細緻地描寫畫面,連角色穿戴的衣服和飾物、周遭的環境,以至出現的道具,都會寫在劇本上,讓工作人員在籌備時有所依據,確保拍出來的效果和感覺,與編劇的構思大致上一樣。
這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 不讓明星獨大
韓星紅得很快,一部好作品,馬上成為萬人迷,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韓國明星往往爬得快,跌得也快。
韓星冒起之後,很少會一帆風順的紅到老,一般都是紅了一、兩年之後,就會靜下來好幾年,必須等待更好的作品、更優秀的演出,才能再攀事業高峰。
原因之一,是要去服兵役,只得暫停;但更主要的是,韓國的整個演藝界,對藝人有絕對的掌控力,不會讓藝人「一朝得志,語無倫次」,不會把他們捧到天上,也不會讓他們的片酬無限上漲。當他們紅到一定程度,就會適當地制限,更不可能讓他們有掌控劇本和拍攝方的話語權。
2016年,我曾經和 @Cherryyoko櫻桃陽子 一起參與投資宋仲基香港粉絲見面會,親身接觸過韓星以及韓星「難頂」的經紀人,也體會到韓國明星如何被困在經紀人的五指山之中。

櫻桃把這段有趣但又氣人的經歷紀錄下來,想知道韓星為什麼逃不出經紀人的掌控,可以收聽這一集的播客:
綠茶教室 EP02
驚人的韓娛控制力!為什麼有那麼多韓國明星自殺?
🔊 Spotify
在其他播客播放器,如Castbox, Overcast, Castro, Podfriend 等搜尋「綠茶教室」也可以找到哦!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