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坦荡荡“见自己”——母亲教我的人生一课

西柚范伟
·
·
IPFS
·


01

母亲生于1940年,今年已八旬。

母亲是文盲,除了本人的名字,我从未见过她写过其它文字。

近10年,耳朵越发地“背”了。面对面讲话,我也得像给学生上课一般,刻意提高嗓门,她才能大致听得到。


我常常说,母亲永远“活”在上个世纪八十或九十年代中。

一方面,她本人没有看电视或听广播的习惯,了解外界的渠道仅限与人聊天;“耳背”问题严重后,信息就越发地闭塞了。

另一方面,对现代科技工具,她基本上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排斥”的状态。我给她配置了两种助听器,她是基本不用的;偶尔被我们做子女的批评多了,就拿出来充个样子,让我们高兴一下而已;手机要么是忘记带在身边,要么是忘记充电,总之基本上没有正常使用过;固定电话不会拨号,勉强会接听,还常常把话筒挂错。


我自以为在经历、见识都远远超过了母亲的知识范畴,从未想过在当下母亲还可以给我上一课。


02

2019年三月份,母亲在居住的小区内被汽车撞伤,住进了医院。

虽然只是尾椎骨折,并无直接的生命危险,考虑到她的年龄,我们仍然做了最坏的打算和讨论了对她后续生活的安排。


幸运的是,母亲身体的恢复情况很好。

两个月后,已经可以穿着护具自己走路了,只是每走几百米,就得停下歇一歇。


这种情况下,她无论如何不肯听从儿女们的安排,仍然坚持要自己一个人住。我们都很担心,很无奈,却也毫无办法,只能顺从她的意愿。


03

这个矛盾 ,由来已久。

大约9年以前,父亲因病去世,考虑到母亲已年过七旬,就想安排她跟任何一个子女一起生活或者去养老院。所有建议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选择独居。

她只是说,腿脚不好了,爬楼不方便了,想要从原来居住的四楼调换到一处靠近农贸市场的、一楼的房子。


为什么要靠近市场呢?是为了方便她继续做生意:批发塑料方便袋,送货给商贩。

这是在东北的市场上流行的一种奇葩的做生意方式,还有一套带迷信色彩的潜规则:市场上的卖家认为,每天自己的生意“开张”之前,先付钱给别人是不吉利的,这时候收货只能是赊销模式。因此,为了卖几捆方便袋给市场上菜贩、鱼贩或肉贩,不仅要一大早(清晨4-5点钟)送货上门,还要先赊账;下午4-5点钟再专门去收一次帐。

每捆方便袋,几十个至上百个不等,一般利润只有1-2角,最多不过5-6角钱。而收到的通常都是零钱,旧钱,甚至是缺角、折断的残币。每天花在清点、收拾这些零钞的时间又是1-2个小时。

就是这样一门“鸡肋”生意,母亲一做就是20多年。


某种意义上,母亲也算是天才了。

她是文盲,没法手写记账,做生意全凭记忆和心算。每天几十笔这种小生意,而且每笔生意中所涉及方便袋的种类和数量全不相同,这么多年下来,母亲居然极少出错,至少还能保证每天盈利,也算是奇迹了。


04

最近几年,母亲身体状况渐渐不如从前,每天没法背很多货去市场,生意也仅限于十几家老主顾了。

不过,以母亲这种闲不住的性格,很快就发展了另外两项“工作”:捡废品和听“养生保健课”。

我开玩笑说,老妈您现在是身兼三职,每天比全职工作的还忙。每年假期回去看她,想一起吃饭、聊天,得提前跟她预约,否则到家里都找不到她的人影儿。

对于母亲后面发展的两种副业,我们当然更是极力反对的。

捡废品,对身体有害,又容易发生危险。我们怀疑,这次在小区内发生车祸,可能与她低头捡废品有关。

至于说每天赶去好几个地方听所谓的“养生讲座”,也无非是贪图每次听课后可以领到三两大米或两个鸡蛋这类所谓奖品罢了,最后不免被忽悠买一些三无的保健品回来。


05

讲到母亲如今生存状态的种种问题,似乎在老一辈人中很常见,也谈不上有什么正面意义,又何来给我上课一说呢?

我真正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东西是:她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们每次谈到对她独自生活的种种担心,母亲两句话就让我们的千条、万条理由都无法再说出口了。她说:

第一,活了这么大岁数,根本不怕死;也不用担心可能出现什么意外,命里该来的就来吧,担心也没有用。

第二,大半辈子都为家庭、为别人活着;到老了,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谁也不能干涉,除非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母亲是一个贫穷的、大家庭的长女;父亲是一个同样贫穷的、更大家庭的长子。

早年间,他们是两个家庭中唯一的、“挣工资”的人。

几十年来,他们背负的责任,从父母到兄弟姐妹,再到子女,甚至到孙子。他们几乎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考虑。

那些艰辛岁月,我们做子女的也都是亲历者。面对母亲的这种态度和要求,我们又能再说些什么呢?


06

母亲这一辈子,不知休闲娱乐为何物。

她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她不会打牌,不喜欢跳广场舞,更没兴趣游山玩水。

做事和赚钱是她一生的责任,甚至变成了唯一的乐趣和爱好。

哪怕是辛苦、琐碎到令人发指的“批发”方便袋这种奇葩生意,她几十年甘之如饴;翻垃圾,捡废品,这种不卫生,不健康,不体面的事情,她“屡教不改”,甚至乐此不疲。


如果说,早年间,她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是为大家庭的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话,今时今日,从经济上讲,这种生活是毫无必要的。

她自己的养老金每个月就有2000元出头,以她目前的生活水平,每个月一半都用不完;更何况,我们几个子女都是处在中等生活水平以上,负担母亲的各项花销毫无问题。

唯一的解释,这是她想要的生活。

面对她的坚持,我们的劝说都是苍白的,也是无效的。


孝道千万条,尊重第一条。

无论我们自以为有多少正当理由,也不能把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硬”加给别人,哪怕是至亲和至爱。


07

一般人所谓体面的、优雅的生活方式,母亲从来不会考虑,更不会纠结。

她从来都是直面真实的自己,从未想过要虚言掩饰;她选择遵从自己价值观的生活,也是她想要的生活。


她常说,日子是给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我们做过尝试,把母亲接回各自家里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带她出去旅游。

最终不得不承认,她只有在自己的房子里“过自己日子”的时候,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更好,也更加从容自在。


仔细想来,母亲一生的生存观念基本有两条:一是少给别人添麻烦,哪怕是至亲;二是多给亲人留点财富,哪怕我们一再说不需要。


08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从心所欲,可以不必走过千山万水;明心见性,可以不必追求普渡众生,做个自了汉也是一种修行;可是,哪怕宅在家中度过一生,终究还是躲不过要面对自己。


有些话,有些道理,母亲不会说,但是她的内心是通透的,了然的。所谓,明心见性,自性如来,不过如此。

母亲的一生,无论如何艰难,从未逃避过自己的责任;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清醒的认知。

没有可能时,选择隐忍;时机到来时,无论是18岁,还是80岁,都会主动地去实现它,绝不放弃,也不妥协。

母亲现在所做的,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既然选择了为自己而活,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每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不过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09 

从社会意义上讲,母亲只是一名平凡的劳动者。

她的一生所求,充其量就是做一个自了的“罗汉”罢了。

从家庭角度来说,没有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这种过苦日子的生活方式,可能我们每一个子女都不会有今天的生活。在我们心中,她是不折不扣的“菩萨”。


改革开放40多年,如果说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秘诀的话,就是中国有亿万个母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她们的隐忍和努力,加上能够让人做事的制度和环境,还有一点点的运气,终于让这个国家走到了可以同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

母亲不是一个老师,无法讲出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她所做的一切,“教”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一课。

后记01:打脸的病毒

本文的初稿完成于2019年7月从中国飞往美国的航班之上。

一年后,在疫情肆虐、二次居家避疫的情况下,重新修改旧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冠病毒,江湖人称“打脸病毒”,它对于世人思想的“震撼”程度,比之于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亦不遑多让。

无论是上帝的圣名、皇权的威严,还是民主的灯塔,抑或是主义的光环,只要不符合“实事求是”这个客观标准,统统都被准确、快速地打脸,绝无例外。

其实,新冠病毒很像是理工男最爱的一类高效实验工具。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能够把复杂的或者长周期的问题,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关于主义、制度之争,前人费尽无数笔墨、口水,甚至上百年的社会实践,都未必能给出明确结论。我相信,新冠病毒将会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制度缺陷都昭示于世人面前。

至于能否引起世人的警醒与反思,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且看有多少人愿意践行实事求是的理念吧。


残酷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是用大量生命的消亡来凸显的。

果然,每次危机都是“奢侈品”,绝不该被浪费。

后记02:人生终须“见自己”

对于单独个体的心理问题,新冠病毒同样是有效的检验手段。

长时间居家避疫,很多人都会面临心理方面的焦虑和困境。说到底,还是如何“见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己的“出埃及”之路,大概率还是不曾“见到”真实自己的缘故。


对于绝大多数人,每天忙碌于应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才是常态;长时间与自己独处,则是十分罕有的经历。

疫情之下,如何认识和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如何建立与自己的相处之道,是一个躲不开的挑战。

解决方法,也还是“实事求是“四个字而已。


长达几个月的独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新解读/认识/重构自我的过程。

长期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戴着多重 “面具”,穿着几套“华服”。

剥离面具,撕下衣服,直面自己丑陋的、真实的血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觉悟”的必经之路。

“我以为”与“其实是”的自己之间,差距巨大;“我应该”与“我想要”的生活之间,也难以兼容。

无法在认知层面与自己达成妥协,无法在行为模式层面建立新的平衡,是独处所带来的焦虑之源。


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时刻,再次想起母亲“教”我的一课:如是观照,直面自己,然后才可能活出自己。


母亲一生的际遇,算得上坎坷。

她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豁达。我们几乎从未见到母亲有过焦虑或失眠的时候。

无论何时何地,想睡觉,则5分钟之内必定进入熟睡状态;该吃饭,则“就地取材”,吃饱吃好。

困境中,母亲常说的是:愁有啥用?该干啥就去干啥。

先接受现实,然后才可能解决问题。

这种豁达和坦荡,是因为母亲对人,对事,对自己,一以贯之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才是一切的根基。


疫情仍在继续,持续的时间恐怕会远远超出预料。

想少一点被当场打脸,想“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想改变现实生活的困境,从走出虚妄,坦坦荡荡“见自己”开始吧。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