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艾碩讀哲
·
·
IPFS
·
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個個名字響噹噹,很容易陷入大思想家崇拜的問題,所以首先弄清「這個哲學家有什麼特別」,就有機會避免哲學中二病。

初次接觸梅洛龐蒂的哲學理論,與以往學習其他西方哲學理論比較而言,在起初可謂有一種詭怪的感覺。一般而言,哲學活動是透過理性的能力和求真的態度,就哲學問題或理論去進行探討,分析和論証是必經的過程,而在這般過程之中,或多或少總有「揭開表象」和「挖掘本質」的階段。經過此階段後,總期望對某問題以至某觀念有一種更新的理解,彷彿哲學所追求的解答總是與經驗與經歷有所出入,唯有透過理性的能力剖開表象,才能夠得到真知。

然而,在現象學的理論,特別是梅洛龐蒂的肉身主體現象學裡,不少的理論觀點和其闡釋,與其說是一種解釋,反倒更像是一種鋪陳,或描述。而描述的內容由於很多都涉及一般人的基本知覺經驗,彷彿他只是把一些早知道,甚至是早知道到一個本來認為沒什麼好探討的地步的經驗和觀察,重新說一遍。上文提供的詭怪,就是源於這裡。而要脫離這種詭怪感,則需要把肉身主體現象學,放置於現象學的發展,以及現象學於西方傳統哲學(或稱由笛卡兒開始的現代哲學)的脈絡下,去理解梅洛龐蒂的哲學問題意識及理論反省,始能解脫於見樹不見林的境況。

以筆者現階段的淺見,若要從西方哲學傳統的脈絡下,梅洛龐蒂作為現象學哲學家的獨特之處,則需要把其理論置於人學(人性論)的範疇下,肉身主體現象學作為現象學人學(Phenomenological anthropology)如何在承接及回應現代哲學中的主體問題上,透過發展及批判胡塞爾意識現象學以及海德格現象學存在論,以更新哲學理論上的主體觀念。

梅洛龐蒂從超越(Transcendence)、實況性(Facticity)及實存(Existence)這三大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論結構性元素,發展出對肉身主體多面向及多層次的描述內容,因篇幅所限本文將不進入肉身主體在上述層面中所展示的特質的內容,而先直接跳到基於承認肉身意向性之首要而帶來的哲學意涵:「前反思狀態下的我在(I am)和我能(I can)先於我思(I think)」。筆者認為此理論結果是梅洛龐蒂在主體觀念上的重要貢獻,亦是在人性論上對人觀的一個重要革新。

笛卡兒透過「普遍懷疑」的哲學方法論證出人的思維作為心靈之物的不可懷疑性,並提出著名的心物二元論開啟往後各種主客二元對立學說,把人的身體排除於思維主體之外,而被僅視為廣延之物的存在。縱然長久以來不同哲學家及哲學傳統提出過不同的理論體系,以至康德從先驗範疇論去解釋觀念主體的先驗結構,並解釋理性的運作原理及知識的成立條件,試圖終結經驗主義及理性主義的理論矛盾。然而,一般而言西方哲學仍是受困於主客對立的二元框格,而對人作為主體的理解,亦是集中於把其看待成超脫於現實場境的觀念存在。直至由胡塞爾創立現象學,他於其早期研究中,所採取的哲學方法於操作普遍還原及現象學懸擱後所得出「現象學剩餘」,亦是不可懷疑的意識本身,在主體觀念上並未有超出上述西方哲學傳統的局限,縱然他在其晚期研究中,有就人的身體作為肉身主體而非物體的描述,但就肉身主體作出顯題化及具存在論層面的處理,則是由梅洛龐蒂開始。

基於上述的西方哲學傳統脈絡,方能開始理解梅洛龐蒂以人作為肉身主體的存在,開啟其現象學理論工作的意義所在,並瞭解縱然其肉身主體現象學的描述於一開始接觸時,有一種只把最基礎已知的知覺活動重新鋪陳的感覺,卻是源自於他對西方主體觀念的理論反省,以及對人的基本知覺活動仔細洞察的結合。

從另一角度說,現代哲學傳統的主體觀念圍繞著意識的證成及運作來說明人的本質,然而相關的探討均是在意識作為反思狀態下的存在來進行。梅洛龐蒂則說明肉身主體作為意向性存在,其運動機能比起反思狀態的意識,屬於更為本源的意向性,在存在序列上位於更首要的位置。而意識則是必須透過肉身的中介才得以存在。相比於我思主體觀念,肉身主體的成立及承認其本源位置,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特別是有關於主體的超越性問題。在肉身主體現象學下,肉身主體並不如同過往哲學的意識主體般,能夠擁有純粹的超越性。反之,主體而是必須在實況性的基礎上方能展開他的超越性格,亦即肉身主體的實存特質。

肉身主體的「超越—實況性—實存」性格,在主體觀念上比起過往的哲學傳統,更加貼近人的現實存在處境,由於身體的生物性存在,事實上添加了為主體內容描述的空間,特別是由於主體不再是純粹的觀念存在,現實處境中的殘缺狀況得以被納入肉身主體描述的範圍,在理論的建立上亦不需要事必追求一種自足圓滿的主體觀,而是把那此殘缺不齊真實存在的內容納入肉身主體當中,透過身體圖式的引入及的統一意義的建立,整理出更緊貼人的真實存在狀態。

有關肉身主體現象學作為現象學人學的內容,梅洛龐蒂留下大量的精采描述及理論發展空間。而在直至現今為止的理論學習經驗中,透過回顧西方哲學傳統主體觀念的發展,以及梅洛龐蒂的哲學貢獻,不期然會對整個哲學發展提出一個疑問:前人忽視肉身存在並不斷往純粹觀念發展,但肉身本來明明就與思維共存,為何要繞如此遠路?


參者書目: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Eng. trans. Donald A. Landes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2012).

劉國英. (2018). 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 臺北市: 漫遊者文化出版.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艾碩讀哲哲學文章、筆記、書評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