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自學出版的基礎功:編輯其實是資料的處理整合!

Sunline
·
(修改过)
·
IPFS
·
不論你是要做紙本書、電子書,你只要擁有「做好上面幾點的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那麼,你應該就能好好的做出一本書了;不論是之後你要自己排版/製作電子書或是請別人排版/製作電子書,都能幫助自己有更好的邏輯,不會東漏西漏的總是遇到問題需要再花時間去解決。

對於「編輯」這個職務,太多人誤會是只要會「作文」就好。比起「很會作文」或對「文字有一定的敏銳度」之外,編輯最重要的應該是對於「一本書」所需要的內容,有著非常強大的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

比如說,要把一個作家散落在各個專欄的文字結集成冊,得要知道如何分類,並且思考不同主題的內容能不能放在同一本書?若放在同一本書裡,它們的前後順序,是否在篇章裡能夠有節奏、有系統、有邏輯性的串接,而不至於會有「打斷閱讀」的斷點,或者即使是不同主題,也可以透過小小的章名頁、篇名頁去分類,而在閱讀的斷點告訴讀者:「嘿!我們接下來要換主題囉!」(若在廣播電視裡,有時候會以「廣告」作為一個斷點。)

或者,有些時候一本書的內容是由編輯與作者一起討論的:這本書要寫什麼?內容應該有哪些,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就像文章有「起承轉合」,那麼一本書也一定有它的起承轉合,如何開始、怎麼進行、結束在哪裡⋯⋯

自學出版或沒有專業的出版經驗的,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不是「文字好不好」這件事,而是沒有資料整合的能力。(文字不夠好還是可以出書啦,會不會賣而已啦!)就別說其他相關的文字處理的能力了,比如說:文字的潤飾、訂正、標點的使用,版面上需要留意的橫轉直、避頭點孤行、標點是否過寬或過擠,以及用字的大小,版心的位置,要不要有頁眉,是否要留白?有沒有統一左頁或右頁起⋯⋯諸如此類的細節很多沒有受過專業編輯的訓練的人都不會留意,而這些文字上的細節,也多半與資料處理整合相關。

對很多半路出家或是「突然想做一本書」的人來說,被要求留意極細節的部分,經常會感覺「做書幹嘛那麼龜毛」?啊不是像在word排一排,照片拉一拉,標題設一設,粗體點一下就有,圖片有就好了幹嘛管它什麼解析度,封面幹嘛算幾公分,書背到底要多厚,出血要多少,PDF可以印不就好了/電子書生得出epub不就好了⋯⋯

如果沒有「從頭」開始去理解「出版是怎麼一回事」,那麼,確實「可以印」「生得出epub」就可以了。但是,為什麼要要求那麼多細節呢?除了可以更專業的成為一個「出版的人」之外,更重要的事是:

一旦你將這些資料整理整合的能力融會貫通後,會讓你在產出結果的過程裡,更流暢的進行,並且減少走那些浪費時間和溝通不良的冤枉路。也當然,你把資料處理整合過,你就比較不會出錯,就算出錯了,你也會因為前期有過資料處理整合的過程,你要找出錯誤,就會更快速!(以電子書的epub來說,需要經過EPUB-Checker這軟體的驗證,你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越強,越能一次過關的驗證生成。)

*事實上,很多行業都是仰賴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來運行的,以出版界來說,行銷也非常需要,另外像人脈經營其實也是!(你需要知道你在什麼時候可以找誰,解決你手上需要解決的事。)

每一次接案,案主總是問我:這個你需要多少時間?我的答案從來都是:「你東西給齊來,越齊越快。」而他們接著會問:那你的收費如何?我的答案跟很多人不太一樣:「看你東西給來的完整度,越完整花的時間越少,錢不是問題,時間才是!」(半小時能做好的東西跟五天能做好的東西,價碼是不一樣的。)

而什麼是「東西給齊來」?就一本書而言會有這些東西:*天殺的為什麼我覺得這些事我寫過八百萬次了。


一,封面圖檔或設計方向。

紙本書會是「全書封」意指從書封、折口、書背、書底,而電子書只會有「正封」(正面封面的意思),但近期做的電子書,也會將書底從全書封切下來,放到電子書的最後一頁。

圖檔不要超過三張,然後跟設計說:你幫我挑。三張可以做三個範本,但給十張是怎麼回事?你都抓不準你自己的方向是什麼了,要設計掐指一算當你腦裡的蟲嗎?

圖檔的解析度要對:不論電子書或紙本書,所有的圖都請用300dpi,紙本書需要CMYK且需要留出血邊;電子書要RGB,不用出血。

書封上要放的字:作者譯者繪者名、書名副書名(或加中英文)

書背上要放的字:通常就是書封上的字加上書系的名稱(最上面)與出版社的logo(最下面)

書底上要放的字:會有文案、條碼、出版社的logo。

書封要不要有書腰(有些印書封的紙的邊邊會剩,就會拿來做書腰),書腰要放什麼文字?(通常推薦人會放在書腰上。)

書封要不要有折口?通常書封折口會放作者與譯者簡介(書封設計也會將自己的訊息落在這個折口的最下方)而書底折口多半會放作者的舊作簡介。


二,內文的文字與圖檔。

內文的東西依順序會是:書名頁(通常會拿書封來放,拿掉書名以外的字;有些會再加放書系頁,寶瓶文化的書常見)、致謝辭*、目錄、序*、各界好評*、章名頁*、篇名頁*、內文開始

(*不是每本都有,致謝辭、目錄、序、各界好評,順序不一定。)

內文是要至少三校過的。(科科,現在業界都不校那麼多次了吧!)圖檔的規則跟書封一樣。

這個部分就非常仰賴「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把內文的級別(大標,副標,中標,小標,引文,內文,注釋,粗體,斜體,宋體,楷體,說明,內文編按文⋯⋯)與相對應的圖檔分好,真的是一個編輯最基本最基本的功力了。

but,這裡有個很重要的but,編輯只需要給文字檔就好,不用雞婆地在word弄好「大標,副標,中標,小標,引文,內文,注釋,粗體,斜體,宋體,楷體⋯⋯」這種細節,因為叫進去排版軟體全部都是純文字而已。

正確處理內文的方式是

<H1>大標<H1>
<H2>中標<H2>
<H3>小標<H3>
<H4>副標<H4>
<ch>這段是引文<ch>
<b>這裡粗體<b>

以此類推,內文就不用特別標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word上拉得很爽的文字格式,不同電腦開啟看的就會不一樣,有時候根本看不出來你大中小標的差別,也就容易標錯!

*其中的<H1>、<ch>要怎麼命名隨你便,但要整理好它們各自代表什麼意思即可。


三,落版單

一本書假設有160頁,要寫清楚第幾頁是什麼東西。當然,你要會算多少字會走幾頁。電子書沒有這個問題,但電子書需要正確的順序,例如:書封,書名頁,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目錄,章名頁,篇名頁,內文,版權頁,書底⋯⋯

不論你是要做紙本書、電子書,你只要擁有「做好上面幾點的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那麼,你應該就能好好的做出一本書了;不論是之後你要自己排版/製作電子書或是請別人排版/製作電子書,都能幫助自己有更好的邏輯,不會東漏西漏的總是遇到問題需要再花時間去解決。

更重要的是,這個資料處理整合的能力訓練起來,你做其他事都會更有系統的去處理手邊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總是有先後順序,而它需要有一定的訓練;而這樣的訓練也會讓你在過程中,發現很多以前你認為「做書幹嘛那麼龜毛」的細節:原來,這樣做,比較快!原來,這樣的龜毛,少走了很多冤枉路!原來,早下班、不加班,不是夢!(科科)

*這系列可以改成「其實,加班是自找的,因為你從來不注重細節!」

做書其實滿好玩的,我致立於把最好的方法寫出來,讓做書更省力省時一點,生活應該多花點時間去做很多有趣的事。但時間需要從很多細節去省下來。用對方法,你就會有更多時間生活,而不是抱怨工作做不完。(起碼,你要能做到自己的部分能替自己減少時間工作,減少情緒抱怨。)

圖:20160627大阪枚方蔦屋書店,Canon EOSM3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5乙巳蛇年阿線畫畫商品終於上市!

女性運動劇的大格局《女孩上場2》

一個人獨旅,你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獨旅的浪漫》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