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家乡·以影像及文字留存感知与记忆

yeyi
·
(修改过)
·
IPFS
随着身体与环境的分离及后续资料整理,在田野中收获感知的心情在时间作用下逐渐回归平静,我以摄影及写作的方式来留存行走中的感知与记忆。
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奶·摄影©yeyi,不可搬运

回到

夏天到来之前我回到了云南,这次是带有田野及创作目的地看向家乡。

大理是我童时到读书时都反复去往的地方,今天大理的样貌与我过去记忆里的不大相同了。但我想,这份陌生不仅仅是来源于城市样貌本身的变化,而是我看向城市的目光,我感到的环境中这样那样的变化也多半来自于我作为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语境下可以说大理对现阶段的我而言是相对陌生的,这份陌生能让我感知到更多新鲜的事物,我也依然能从熟悉的方言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在田野中发现及感知到新鲜事物那时刻是心潮澎湃的,但随着身体与环境的分离以及后续资料整理,这份心情在时间作用下逐渐回归平静。田野里所获的新鲜感知如何保鲜也是值得我再多思考的,用摄影与写作来留存行走中的感受与记忆是我目前的方式。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整理好了大概300GB的图像资料,分类、筛选、命名时间地点、调色等一个一个步骤像是再以电子脚步又走了一遍大理行程,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会与大家分享我整理修图好的影像资料。

文章中的图像及文字请勿直接搬运与挪用,如需转载或平台分享,请以文末的联系方式联络我。

关于织绣,我在电脑里敲敲打打写下了关于“民族技艺在今时的叙事”及“女性与民族技艺的关系”的个人理解:

①对于民族技艺,我期望在手工艺里能看见个体,我写下:“关心民族的技艺与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发展,就要关心与理解到在具体付出劳动的个人,其中包括技的传承人,也包括物的守护者。”

②对于手握针线的、民族技艺背后的女性,我写下:“织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民族内各年龄女性间沟通的特殊语言,通过纺织这一行为,年轻女性与母系长辈的时间线就此交叠,过去的故事被针线联通至当下”与“想要讲好织物的故事,就需要我先学会理解织物背后的女性”。

这些以文本为基础的深入思考,辅助着我在后续的田野中更准确地感知、找寻我所关心之事的线索,从“理解民族技艺”“看见少数民族女性作为民族技艺叙事者”到“本地行走及采访”都是为了能在相关研究里看见真实可视的个人。

工作室中的手工艺者·拍摄©yeyi,不可搬运

在场

如此回到大理每天的行走和晚上写笔记的时间,我都在思考着要如何去听到更个人的、更具体的女性手工艺人、女性民艺传承人…她们的故事。

展馆空间与在地环境是我行程的两个重要部分。

开端我便先去到了喜洲绣坊“大理芸作”与民艺中心“匠志集”做图像资料采集与简单访问,在展馆中看物件、听故事,思考着民族手工艺在今时今日的意义、仍在坚持的人们及认真做事的人们,她们作为手工艺传承者或手工艺创业者如何生活下来又如何发展至今。离开场馆我回到环境、回到日常生活中,开始在凤羽、喜洲古镇、银桥镇菜市、综合市场、龙龛、生久村等各村镇与集市中行走。用影像记录环境中民族女性们的服饰穿着、包袋背儿带等,随着拍摄量的积累不难留意到所拍下的照片总是集中于阿孃阿奶身上,从而我意识到需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白族中年、老年女性的找寻与访问上,她们是民族技艺的掌握者,于是随后我在村镇中多与裁缝铺的师傅嬢嬢及服饰店女老板交谈,也走到村落里寻找未在地图上标出的本主庙里开始与莲池会的奶奶们有了更多往来…

甲马拓印所用纸张·摄影©yeyi
甲马版·摄影©yeyi
匠志集民艺中心·摄影©yeyi
染坊体验·摄影©yeyi
芸作绣坊展品·摄影©yeyi
银桥综合市场赶集·摄影©yeyi
银桥综合市场赶集,头戴民族帽饰的小女孩·摄影©yeyi
凤羽镇一隅·摄影©yeyi·不可搬运
凤羽镇,凤翔书院,凤羽民俗文化陈列室·摄影©yeyi
凤羽镇路过的奶奶与孙女·摄影©yeyi·不可搬运
凤羽镇奶奶使用背儿带·摄影©yeyi·不可搬运
玉溪村本主庙·摄影©yeyi·不可搬运
龙龛本主庙·帘·摄影©yeyi·不可搬运
街巷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奶们·摄影©yeyi·不可搬运

这篇文章是我“民族技艺在今时的叙事”及“女性与民族技艺的关系”写作部分的又一个开端。从展馆到环境,我也仍在思考与行动的路途中,试图去想明白一些的问题还有很多,或许到我结束这个项目时也无法真正“想通、理顺”。自行动后,从自身投入的时间精力心力我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但却不影响我仍以认真求真地态度查阅文本资料以及在地行走记录。

从开始我对民族女性稍有模糊轮廓,到将目光落到织绣锦物与女性作为守护者的深刻羁绊上,带着对背儿带的初始情怀我开始多加找寻与做访问,在看着我印象里老样式的背儿带在步步不回头地走入博物馆的过程中感到无措,也在失落中继而加深理解“民间艺术遗产化”的意味及“民族手工艺、非遗技艺留存”的意义,才写下“关心民族的技艺与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发展,就要关心与理解到在具体付出劳动的个人,其中包括技的传承人,也包括物的守护者”;在环境里,我记录着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孃阿奶与她们带着的小朋友们,也与为绣品付诸数十年时间并在与我聊起绣品时落泪的白族阿奶相遇深入对话...在一步步地行走中推翻也略去在实地不可考只在文本中出现的内容,也从观察与谈话中又得到新的视野与灵感,提前设立的诸多问题“在哪一个场景里我与她们相遇?对话如何开启?信任因什么搭建?”在环境中我一一作答。用目光看见、用图像记录、也用笔记书写,在场的收获逐层构筑着我对于“民族技艺背后具体的女性”的深入理解,指引着我在民族技艺的研究里去找寻到可视的、真实的、具体的女性。

回到桌前,我重新审视之前的写作、影像及项目规划...在笔记本上涂写着,如果在乎民族技艺的现状与留存及女性在其中的主体叙事,那我从一个带着热情力量与思考但缺乏经验与沉淀的年轻艺术创作者出发——我要尝试去做的、我正在做的,以及我能做到的是什么。

先写这么多,我们下一篇文字见。


文字、图像请勿直接搬运转载,如需分享至个人或媒体平台,请与我联络。

也欢迎在同题方向思考行动的朋友们来和我打招呼 🌿

Instagram: Yeyi叶浥

邮箱:isayeyi13@gmail.com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yeyi已经在路上,也才在路上 ig:isayeyi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