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赵景宜〈離散的中文 - 當馬來西亞人說華語〉有感

eastwalker | 赴東行者
·
·
IPFS
·
單單是台灣,北部人與南部人有些東西的用詞就已經不同!同理可對應到分治已經 129 年(2024 - 1895)的海峽兩岸,有一卡車、難以細數的英文翻譯詞彙,兩岸之間的譯詞,也是非常「離散」,呼應該文的主題!

上週的〈方言事,一籮筐〉有提到,讀赵景宜〈離散的中文 - 當馬來西亞人說華語〉這篇文時,它是激起我寫該篇文的主因,但因有太多細節值得反饋,所以,今日就好好地來反饋!

我一直很好奇,父母親雙方母語不同的家庭,是怎麼教育子女?子女對父母親雙方的母語,又是如何看待?

我的母語是閩南語(台語)和國語(普通話),大學在美國留學,也通過了加州州大體系的 WPE 英文作文考試,當時苦修過英文作文,練就我現在中英文交錯的寫作習慣。

早年在台灣讀專科時,需要修日文課,所以讀日文假名 50 音沒問題,就業後有一段時間,也曾再回鍋修日文,但一直卡關在五段動詞,不知道來日何時再點燃熱情,重拾日文?書架上還供奉著三本日語字、辭典,我一直對明治維新後,大量中文詞彙翻譯自日文、以及日文(不見得)通用的漢字詞彙,深感好奇!

我甚至還收藏著一本,這一、兩年內才買的《超好背韓語漢字語》,望有朝一日也能懂一點韓語諺文字母……

前些年,我曾一度栽進廣東話,雖然現在的粵語能力仍差強人意,但我深明,從國語、閩南語轉學粵語,最容易卡關在哪裡,更是對民初趙元任先生說他通曉 33 種漢語方言(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既感佩服,卻仍持某種保留觀點!得找機會研讀他的《我的語言自傳》,才能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現在,滿滿地感謝父母親當初送我出國唸書,讓我擁有基本的英文能力!

我現在沒小孩,但我若有自己的孩子,我會有衝動跟小孩用閩南語、國語、和英語溝通……,可是我不知道,這到底對小孩來說,是福是禍?自己會主觀地以為,小孩或許會跟我一樣,感恩父母親送我出國留學,也會感恩自己從小就給他三語交融的語境?!

我去過新加坡幾回,對新加坡華人的印象很粗淺。但我讀過李光耀總理的回憶錄,他對於一手推動的新加坡中英雙語教育,相當滿意,是以構築起這幾十年來的新加坡國際競爭力。

可沒想到,從赵景宜這篇文中知悉,新加坡華人的許多用詞,與其他地方的華人有差異。個人以為,這與我於 2014 年時,到廈門考察當地閩南語,有點異曲同工!一樣是講國語、閩南語,某些用詞的習慣,會因地而異。

現在仔細想起來,這其實很自然,不用講物理距離相隔太遠的兩地,單單是台灣,北部人與南部人有些東西的用詞就已經不同!同理可對應到分治已經 129 年(2024 - 1895)的海峽兩岸,有一卡車、難以細數的英文翻譯詞彙,兩岸之間的譯詞,也是非常「離散」,呼應該文的主題!

文中寫道:「教材是學校自己編寫的,選用的課文、整體語法都很糟糕,缺乏邏輯,有時標點符號都弄錯了。」錯把西藏寫成山東,確實是很離譜!

但講到海外華文教育,不禁讓我想起,馬英九在擔任總統時,曾因接見美國華僑,也是討論到海外華語教育,從而向大陸建議「識正書簡」的主張!

「從事寫作的童言,對文字很敏感。」

我自己也對文字的感受,極為敏銳,所以才會寫下一系列〈簡字玄義〉的選集!

至於赵景宜文中所提出對「遷徙」一詞的異議,我在此深表贊同。

「在新加坡,華人和華人之間一般講英語,不少人家裏也說英語。小朋友只在課堂上接觸華語,課堂下卻沒有機會說。」

「他們學習華語有一種學習外語的心態」(相對於馬來西亞華人)……

這點讓身在台灣的我感到很意外!我在臉書上一直都關注著福建、香港、星馬地區的華人社群動態,例如:「閩人閩語」、「港語學」、「Revival of Singapore's Non-Mandarin Chinese Mother Tongue 新加坡華人方言母語復興運動」、「馬來西亞漢服運動官方:禮儀師團交流區」……;現在,更是感恩在馬特市裡,可以遇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筆友們!

新加坡的華語談完,接下來就進入馬來西亞華語……


1.「字的筆畫還要數?英文單詞就不需要。」

乍見這個子標題,瞬感無言,這是漢字的非戰之罪,但這些也學過英文單詞的小朋友,應該少有人知道,日本嘗試過廢除漢字,卻失敗了!

文中提到來自馬來西亞的吳小紅,在家說客語,但遇到其他華人,會改講馬來華語,而馬來華語比較接近普通話!這是我第一次讀到「馬來華語」這個名詞,有點好奇,這馬來華語跟普通話的發音差異在哪裡?難道「馬來華語」跟「馬來腔普通話」有不同嗎?知名的馬來西亞歌手,巫啟賢講的普通話,不知道他是否有特別練過?我倒是聽不太出來他的口音,帶著馬來腔?!過去在美國讀書時,也有認識來自馬來西亞的師長和同學,但我並未特別感到他們講話的口音奇特……

「華文均為選考科目,但近些年來放棄選修華文課的學生越來越多,這與華文考試相對更難、國民中學忽視華文課教育直接相關。」

這話講得斬釘截鐵,卻也讓我聯想起在台灣備受爭議的一〇八課綱,文言文篇數刪減的問題。華語在海外列為選考科目也就罷了,我這樣說,不代表我支持華文列為選修,卻是一份身在異鄉,奮鬥格外艱辛的感慨……寶島台灣這些年的教育改革,淪為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但我仍堅信,誠如北一女國文科的區桂芝老師所言,這些修改課綱的政客們,必將遺臭萬年!若要問,我這般堅定的信心,到底出自何處?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改天有機會,再專文討論!

2.艱難的華文學校

本段落簡短交代了馬來西亞的教育政策,還是很欣慰仍有 61 所中學堅持用華語教學,儘管馬來西亞教育當局並不承認其合法性……

文中也帶到,馬來西亞的華人,華語水平不一,我滿能類比在台灣所看到的情況,而且,感受甚深!我觀察到台灣的藍領階級(我的幾份工作曾是藍、白領混雜,他們都是我的同事),就是因為不愛讀書,學歷有限,所以只能選擇勞動身體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他們的書寫表達能力不好,這其實是有方法可以改善,可是他們多半一方面沒有主動的學習動力,二方面也欠缺有心人去輔導、鼓勵他們,把他們的語文能力搞好,很多人的國語、台語都不標準,更別說要「字正腔圓」了!

3.不同的華文表達

此段落描述了語文啟蒙老師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到吳小紅講的華語,總會夾帶一些馬來語和閩南方言。這跟台灣的情況也很類似,台灣因爲曾受日本殖民統治,台語中摻雜著日語名詞的情況,非常普遍。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深受台海兩岸的用語影響,交織出馬來西亞華語特有的表達:

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標題用繁體,內文用簡體,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我,讀到這個段落,格外感到新鮮!

本文最後,探討了學習多門語文課程,會不會到頭來什麼都學不好?這我倒是有深刻的「定見」,我記得自己曾在〈張羅生活、來點古樂、覺悟生命〉裡,手抄過《諸葛亮給子書》: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立志、下決心很重要!「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每種語文都是通往不同文化的工具,我也認同,各個語文,存在著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尤其在做多語翻譯時,格外明顯!偶爾,我總會遇到一些機會,把單一語文的文本,翻譯成英、日文,母語是中文的我,自然多半以中文當作最初文本,然後在轉譯的過程裡,由於思考的語文不同,一方面涉及字彙、一方面涉及文法,導致思路不同,幫助我在打磨多語「用字遣詞」的過程裡,每多增譯一種語文,就會豐富我最初文本的內涵,讓它顯得更為寬廣,更具包容力!

以上,就是我的:讀〈離散的中文 - 當馬來西亞人說華語〉有感。¶


後記:上週起,宣告要改成每週二發一篇文,本文花費我幾天,從每日有限的時間裡琢磨才完成,我發現這項改變,由於整個書寫過程,因為有了時間上的間隔,讓我有機會重讀本來寫過的內容,讀著讀著,就會發現哪裡的重複字、詞太多,趕緊修改過來,遇到不知不覺間寫出來的長句,也能輕易地達成某種程度上的「換位思考」,所以,可以將這些自己讀起來都不舒服的長句,安插標點符號,讓眼睛在視覺上,得以喘息……

後記 2:本文特別對該文作者,赵景宜,這三字特別以簡化字處理,主要是尊重原作者自己的閱讀習慣。每每在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大陸網站或文件,被修改成簡化字時,總感到一份莫名的不自在,不知道大陸的朋友們,看到自己名字被改成繁體字時,是什麼樣的感受?


Get to know more about me?!【相逢此遇拓交誼】:https://linktr.ee/eastwalker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eastwalker | 赴東行者養生 | 書法 | 音樂 | 文學 | 影音 | 影響力 | 漢服 健康第一 | 熱愛中西合璧事物 | ☮️ Chi-Hippie ❤️ 識繁書行草––大中華文字統合芻議 INFJ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守靜應萬變AKA日常與無常

扭曲真相的精神疾病「研發商」

「常想一二」–– 最想回到過去那一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