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 自我介紹 v2.0
開頭好難。
你好,我叫楊文逸,朋友都叫我阿通。1988 年出生。職業為平面設計師。

學習是重要的
求學時期的我並不是一個喜歡學習的人。會讓我開始喜歡學習,主要是接觸平面設計。一開始對這行業有興趣是因為單純的喜歡「創作」。做到一個階段,發現自己有些不足,發現自己的作品、知識、能力等,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樣。掉到谷底,重新建立對自己的自信,也重新開始學習。
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對「學習」是有興趣的,我喜歡認識各種不同的想法、新科技、理念等。比如最近看的書《脫單指南》,或一個前 CIA 探員訪談的 podcast,透過這訪談來了解 CIA 都在幹嘛、他們如何做訓練等。這些東西都會讓我覺得很有趣,想要了解更多。
也因為時間的前進,在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看見自己的改變。發現我能夠在許多議題上闡述自己的意見,平面設計的能力也確實的提升。我稍微的,更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
這讓我覺得學習是重要的。
互相理解是重要的
主要是「爭執」讓我覺得互相理解很重要。在自己有情緒,或他人有情緒,甚至是團體與團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執,我都認為是對彼此不夠了解。如果我們都了解彼此,100% 的相互了解,我認為不會有爭執出現,一定會存在意見不同或價值觀不同,或為了其它目的而產生爭執,但因為了解彼此,所以不會去踩對方的地雷,或體諒對方,了解對方的難處。
為了減少爭執,我覺得透過溝通來達成互相理解是重要的。
雖然我覺得溝通是一件麻煩的事,但比起不溝通,雙方毫無交流,永遠無交集,導致事情爆炸什麼的更麻煩..。
互相理解並不是說要同意對方,而是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等等。理解對方後再來想是否要同意或怎麼樣。
當然某方面來說也是因為平面設計這個工作讓我覺得互相理解很重要。因為只有通過溝通,才能知道對方有甚麼樣的需求、有什麼問題,他對專案有什麼期待,我對專案有什麼想法,想走什麼樣的方向等等。只有透過溝通來達成互相理解,專案才能進行的順利。
從過去的經驗學習改進,讓未來更好
應該說我討厭一直犯同樣的錯誤。如果自己一直犯同樣的錯誤,我會對自己很氣餒。過去會陷在那負面的情緒中,苛責自己。雖然現在並不是馬上就能恢復,或馬上進入解決問題的模式,但與過去相比,自己對自己稍微好了一點。現在是把注意力專注在「如何改進」上,透過反省來盡量的讓自己不再掉入同一個陷阱。
比如我發現自己有段時間會很有生產力,不管是工作、看書、個人專案、運動等等,所有有規劃的事情都會在某段時間非常有動力。而過了一段時間,就會進入有點算冬眠期,完全沒動力。過去進入冬眠期會苛責自己,該做的事都沒做到底在幹嘛,然後因為苛責自己,讓自己的心情更不好…。
因為持續的在學習,現在會想辦法讓冬眠期縮短,比如規劃工作時間、拆分工作內容、排列事情的優先順序等。或練習對自己好一點,不對自己這麼苛責。看了些書和文章都在講「把自己當作最好的朋友看待」,我不會對自己最好的朋友說出苛責的話,相反的,我會想各種方法幫助他度過難關。
在工作和生活也是如此。專案結束會整理過程,思考我還可以如何做的更有效率,如何做的更好。和家人朋友聚會結束我會想我有沒有表現失禮的地方,或這個聚會讓我感覺如何等。
我覺得歷史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從過去的經驗學到教訓,讓未來更好。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這麼覺得,我會這樣要求自己,不會用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不管他是誰。
不擅長社交
在一群人裡面,我是屬於比較安靜的那個。我不會完全不說話,還是會找人攀談,或如果場合需要,我也可以配合演出。但相較於那些〝社牛〞,我會靜靜地坐在眾人旁,觀察其他人在幹嘛。
有段時間我羨慕那些很會社交的人,他們很會炒熱氣氛、幽默風趣、反應很快、知道要如何回應他人等等。而我很常會不知道如何做回應,或相較那些社牛,他們會用自己的幽默感讓對方感到開心,而當焦點轉移到我身上時,氣氛的熱度很常會降下來..。
有段時間我也想跟那些社牛一樣。但又過了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更喜歡獨處,比起一群人,只有少數幾個人我更自在。我懂一點基本禮儀,在社交場合,為了禮貌,我會表現出有親和力的樣子,但不會強迫自己在要成為最矚目的那個。
我接受這樣的自己。
另一方面,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走的方向」。
比如那些社牛,因為他們喜歡社交,喜歡和他人談話,喜歡那種氣氛,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在社交上,然後久而久之,社交能力越來越好,最後成為社牛。
因為我知道要成為社牛,和其它所有技能一樣,要花時間下去經營。而我更想要在我的工作上取得一個成就,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所以在精進自己的平面設計能力和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這兩者,我選擇了前者。
每個人在其他人心中都會有個形象,或當說到某個人,會直接的聯想到某個事件。比如說到馬斯克會想到太空火箭、電動車、AI等。或講到自己的親人朋友,自己認識的人,都會對那個人有個印象,大概知道對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不只是一些頭銜或標籤,而是他的個性、喜好等等。
目前的我想要讓他人有:「喔~那個做平面設計的人」這種感覺。我想要讓其他人有設計的需求時,第一個會想到我。我想讓自己強到那種地步。所以做了些取捨,捨棄掉某些想做的事,某些在他人眼中重要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老實說我還是很迷惘,但我不想再讓自己覺得遺憾,不想讓自己活在過去。所以我嘗試去接受過去無法接受的自己,我嘗試把視線看向未來,持續往前。
其它廢話
難寫個半死…,自我介紹真的是有夠難寫..。
但也終於..,終於把自我介紹生出來了!想寫自我介紹..至少想了快兩年吧?主要是過去自己寫的自我介紹..都很制式的感覺,一點都沒有認識我這個人的樣子。但到底要怎麼寫老實說過去我一點頭緒都沒有..。所以就一直在搜尋、思考,終於在今年寫了這份,自己覺得還算及格的自我介紹。
-
不久前聽 podcast,裡面講到人有三種生活,分別是「社交生活 public life」、「私人生活 private life」和「秘密生活 secret life」。社交生活是在社會上呈現的形象,在工作的場所、在學校、大眾運輸、社群媒體等地方,是人們展現給外界看的形象;私人生活是只有身邊的人才會知道的自己,比如吃什麼會過敏、生日幾月幾號、最喜歡的食物等等;秘密生活是自己最深、最私密的內心世界,包含不願被任何人知曉的黑暗秘密,比如自己有外遇、過去有被性騷擾的經驗、家庭暴力、債務問題等。
這個自我介紹是設定介於社交和私人之間。
有想要嘗試寫一些秘密生活的東西,但有點不太明白提到秘密生活的東西是要幹嘛。假設寫自己過去受到的一些暴力行為,然後或許將這事件導向自己的某個個性養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個性。但這事件讀者也會知道,會知道這個人有過這種經歷,當然這可能會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因為分享自己最私密的事情。
恩…我也不知道。或許我是覺得沒必要講這種東西,也或許是覺得秘密生活,要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吧。
-
然後之前忘了是看什麼演講,只記得講者叫其他人做自我介紹,結果每個人都只是說他是在哪間公司工作、做什麼職位之類的。講師表示這些標籤並不能代表你這個人,講了這些標籤,還是不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也說:「如果拿掉這些標籤,你還剩下什麼?」
也是因為看了《活出意義來》,讓我開始想「自己相信什麼?」
所以這個自我介紹,目標是透過一些價值來認識我這個人。
上面的內容也是目前的我所相信的。當然我相信的價值並不只這些,還有比如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認識自己等等也都很重要。會挑上面那幾項,是我覺得那些價值是真正代表了我,讓我和他人不同之處,能夠真正的初步認識我。
-
然後這份自我介紹老實說,我覺得有點過於抽象..,缺少實際的例子。
在寫的過程有意識到過於抽象,也有想說要增加一些例子或故事,但我發現這樣會增加不少文字..,會拉長文章的內容…。我不想讓這自我介紹弄得廢話太多,所以就只是對一些概念做說明。可是自己還蠻討厭過於抽象,或不切實際的東西..。
目前是沒找到可以保持文章簡短,又能夠提出實際例子的方法..。老實說有點煩。
我還覺得這自我介紹有點過於〝正向〞,講的好像自己有多上進..。當然是沒有到說謊,我也確實的有在做提到的那些事。就是..有點「社交媒體」的感覺,像 Instagram 那樣,只看的到光鮮亮麗的形象,真正是什麼樣子,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境等等,沒有人知道。
這好像就是上面提到的「秘密生活」?
恩…可以再想看看。
-
最後這個自我介紹是 2.0 版本,也就是說有 1.0 版本。相較於 1.0 是釐清了不少問題,也是真的更認識自己。但某方面好像有點怪?不是上面提到的問題,也不知道是哪裡怪,就是…我自己覺得有點怪,也不知道如何改,所以就這樣了..。
至於會不會再推出 3.0 版本,3.0 要怎麼寫..?
恩..不知道。
我只知道有夠難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