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位憑證皮夾試玩心得

豆泥
·
·
IPFS
·
從開案至今過了半年,數位憑證皮夾的沙盒系統這週上線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玩玩看。可以下載皮夾的測試 app,還可以申請發行卡片/驗證卡片的帳號。這意味著你不需要會 coding,就可以體驗從發行、持有到驗證的整個流程。

已經很久沒討論白天工作的內容,這次趁下班來分享一些個人意見。以下只代表個人觀點,其他有意見的部分請盡量寫客服信箱,或打爆客服電話。我在崗位上一直都是意見最多的人,每一個意見都足以成為推動的力量。

從開案至今過了半年,數位憑證皮夾的沙盒系統這週上線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玩玩看。可以下載皮夾的測試 app,還可以申請發行卡片/驗證卡片的帳號。這意味著你不需要會 coding,就可以體驗從發行、持有到驗證的整個流程。

台灣的數位憑證皮夾是目前世界上極少數已經實現去中心身分(或分散式識別符、DID)的政府官方測試 app,走在全球的尖端著實令人悸動。DID App 的意思是,你領的卡片就是你的,要做什麼運用都需要經過自己決定。我仍然相信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會成為建構未來數位社會的骨幹。


才開放三天,共用區就出現了許多奇怪的卡片(which is 好現象),比如「貓咪奴奴卡」、「你的網路不會卡」、「中華民國貢丸駕照」,害我很想領領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這個測試,只要是台灣人都可以申請測試,外國人寄個信給客服也同樣可以測試。

我自己也弄了豆泥卡,也領了 Tofus 的「豆腐好朋朋卡」,測試一下流程順不順。以下是實作心得,以及突破性的意義。

開始有網友試做不同類型的卡片

真的想試玩,我的朋友 TonyQ 花了兩個小時做了一個可以懶人領取「豆泥卡」的流程體驗,可以試試看,而且還開源!(mashbeanvc.tonyq.org



A. 不只是影本,做到「可驗證」

這可不是將證件「影本」亮出來這麼簡單。

原因是因為所有卡片都是由發行者簽發出來,而且明確被你手上的 app 所簽收,這意味這張證件不僅是「影本」,還是正本,甚至是唯一的數位正本。

當你將卡片給別人驗證時,就是將正本拿給別人看。我們第一次實現了「數位正本」的概念,而且比紙本證件還要難被偽造。這樣的概念,叫做「可驗證憑證」(Verifiable Credential, VC)。


B. 實現「選擇揭露」

解決了正本的問題,下個問題就是每次提供證件資料時,會被看光光。比如說每次領講師費都要附上身分證影本,還有些單位要證件反面的影本,實在是搞不清楚為什麼。常常還不能塗黑,實在氣鼠。

但我們做到了選擇性揭露,意思就是我只需要揭露你需要知道的最小資訊。比如說餐廳會給當月壽星一些好料的,我就不需要讓他知道我哪一年出生。

這是怎麼做到的?數位憑證皮夾使用了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所制定的標準,名為 SD-JWT VC。SD,就是選擇性揭露(Selective Disclosure)的意思,把每一個欄位都各自上鎖,只有自己授權才可以各個解鎖。

或許選擇揭露的下一步就是支援黑科技——零知識證明(ZKP),變成隱私超強化完全體。我連一丁點個資都完全不用揭露,你還是可以知道我符合資格。比如我可以證明我成年,但不用知道我哪一年出生。

事實上,西班牙的數發部,第一個數位皮夾的應用案例就是成人網站的年齡驗證...這可不是假新聞,還是數發部部長自己出來講的。


C. 達成「合成展示」

看到這個功能被實作出來,我個人很是感動,因為「合成展示」走在時代的尖端,其他國家也很少有人做到這步。什麼是「合成展示」?其實就是「雙證件」的意思。

我可以讓驗證者一次驗證兩張卡片,合成到一張可驗證的「展示單」(Presentation)裡面,供對方簽收。這表示未來「線上驗證雙證件」是可行的,我們不用再跑臨櫃帶各種證件印影本留存。當然,中間還有一萬個現實問題待克服。但可喜可賀的是,技術面有解了。


D. 「信任清單」雛形上線

我不相信你,但我相信被OOO認證的你。

OOO可說是一門獨到的藝術,它可以置換為任何政府部門、商業組織或非營利單位,它們發行的各種證書、證件、收據等,都足以作為建構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身分。

比如說我發的豆泥卡,目前是由「數位憑證皮夾沙盒」發行出來的,如果你相信沙盒,你就可以相信豆泥卡是真的(當然這是講反話,沒有人需要相信沙盒)。

但是如果你手邊有工商憑證,就可以解鎖進入「信任清單」。比如讓你發行的卡片獲得「藍勾勾」,這是因為你的組織進入了「信任清單」。

這實現了「我不相信你,但我相信被OOO認證的你」,你的工商憑證就是那個OOO。(希望之後不只開工商憑證)


E. 少數實現「完全」自我主權身分架構的國家

自我主權不是指台灣主權,而是指使用者自主使用其證件的精神,全名為自我主權身分(Self-sovereign Identity),簡稱 SSI。國際上各大講得出名字的人權團體、數位標準組織已經大力推廣 SSI 多年。

但是,仍然沒有國家真正完全實現。我覺得主因是太少公務員參與標準組織,或者太少標準制定者成為公務員,兩邊不清楚彼此的狀況,這題之後再來研究。

在嚴格的 DID 國際標準中,信任清單需要放在第三方公證的資料庫,以昭公信,通常是區塊鏈。這麼嚴格的架構全世界講了好幾年,但台灣是第一個做到的,如果不是第一個也是第二個,其他國家都採用封閉式的企業區塊鏈居多。

數位憑證皮夾的信任清單,目前放在多條公共區塊鏈上,作為測試,比如便宜又安全的以太坊二層擴容協議 Arbitrum 與 Polygon zkEVM。在我的研究中,我知道今年開始有許多條專門服務 DID 的公共區塊鏈會上線,著實令人期待,或許未來可以遷移過去。


F. 至於如何管理信任清單,這題還需高手解題。

如何管理藍勾勾或是信任清單,這就是「治理」(Governance)議題,不大可能官方與民間的證件都是由政府認定,因此網路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模式便非常值得學習了。

高手在民間,這意味著數位治理,絕對需要民間多方參與,實現真正的、接下來國際上會遍地開花的數位信任架構(Trust Framework)。


結語

實際上在公部門待了 2 年多,深知一個計畫推動從無到有如何困難,這是一個長期的接力賽,每一手、每一名長官都不能掉棒,計畫才能成功。

數位憑證皮夾是一個充滿人權價值,卻同時又可以提升便利性與數位經濟的專案,定位上難能可貴,個人能從萬事起頭難的時節,就參與其中,已經是非常感恩,希望接下來順利(合十)。

但回過頭來說,有沒有人想要領豆泥卡,下載測試 App,我就發給你。一起壓力測試,給點意見吧!

數位憑證皮夾官方網站 wallet.gov.tw/

APP 下載連結

  1. iOS: https://testflight.apple.com/join/gxr3mQFj

  2.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apps/testing/tw.gov.moda.diw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