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也可能是野蛮)将至的多瀑沟|川西行(三)

阿布拉赫
·
(修改过)
·
IPFS

去多瀑沟的路上,小N一直念叨,攻略说路不太好,不知道我们的车能不能通过。我安慰他,通不过原路返回就是了,不会怪你的。

从德格县城出来,沿着国道215线往白玉方向,在丁曲河大桥左拐,进入县道。一路在山谷间穿行,植被茂密,不像是高原。

德格是甘孜州18个县里寺庙最多的县,总共有57座。不只是数量多,我们一路上所见,即便是那些不怎么有名,连小N也叫不上来名字的寺庙,在我们眼中也是各种雄奇壮丽,仿佛神话中的所在。

宗萨寺便建在荒达村口一条主街尽头的山崖上,离地百米。进入主街之前,全无预警,转过弯,它突然就出现在眼前。连绵的红房子,占据了整个山头。我们就齐声喊,“哇!”小李最激动,嚷嚷着要飞飞机。

无人机俯拍的宗萨寺
人类仰拍的宗萨寺

停车的地方,恰好是个取水口,有位藏族姑娘来取水。告诉我们走到山后,可以拍到更完整的宗萨寺。

取水的姑娘

我其实是有些懒散,但小N从不放过这种机会。等小李的无人机降落,开车绕到山后,再徒步登上一个小山包,宗萨寺全貌便尽收眼底。小李一开始说不上来,无人机帮他看完了,等我和小N在山头指点江山的当口,他又慢慢腾腾一步一步挪上来,说还是要亲眼看下,不能光靠无人机。

这个小山包和宗萨寺所在的山头之间,道路和村舍之外,是一片平整的农田,有人在扶犁耕地,在田间打着来回,映着对面高处的寺庙建筑群,很有些中国国画的意境。我试图让两者各居画框一角,勉强能成,但照片终究是照片,和画还是有区别。

犁地的人

拍完照下山,在路边车旁解决午饭。小N带了很多月饼和其它零食,还有从宾馆的早餐中拿顺的鸡蛋,这就是我们的午餐。拿鸡蛋这件事,我有些不好意思做,宁愿饿肚子。我们自嘲的时候,开玩笑问小李,今天偷鸡蛋了没有啊?小李说当然,你们都不愿意偷,这脏活累活我只有亲自干。小N哈哈大笑,说明天报纸头版,某上市公司高管,于某宾馆偷鸡蛋四颗,人脏俱获!

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白水煮蛋尤其棒。

饭后继续赶路,到多瀑沟的导航,到了麦宿就显示结束了。而我们就是在那里,抬头偶遇云端上的嘎谷菩提林禅修院的。导航结束,但水泥路没完,沿着走,两侧是高山,长满某种直立高耸的杉树林。很多杉树只有枝干,没有叶子,像是死去很久仍有心愿未了的人。

路上很荒凉,没人,小N也没底,它是从别人的攻略里知道这个沟,只说很美,其它不详。

好在,几公里后,遇见山坡滑塌的维修施工队伍。我摇下车窗问路,藏族小哥凑过来,很热情,满脸笑意。问完正准备走路,他示意我等一下,原来前面有块石头,他跑过去,把石头挪开,我向他道谢离去。小李说,要是在城里问路,大家都怀着戒心,而这里,每个人都这么坦诚,其他人随声附和。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才再见到人影。仍是施工队伍,在路的尽头修木屋。停下车,和工人师傅闲聊几句。木屋是全榫卯结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的工艺。木头全来自俄罗斯,樟子松。我抬头看看满山遍野死去的杉树,疑惑为什么不就地取材,莫非是这里的杉树质量不够好?师傅说,不让砍,就算是死树。

屋顶上的人,一边干活,一边唱歌

木屋旁边是河水的宽阔地带,水浅但清。特别清的那种,没有水草,视线可以毫无阻碍看到河底的砂石,以及还不及手指大小的小鱼成群结队,见人靠近,倏忽逃离。

看不到鱼,因为风太细碎

我们在那个河滩,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休息、拍照。除了建房子的人和我们,那里没有文明痕迹,之前一路横亘在相机和风景之间的电线,在这里也不见踪影。他们很开心,可以毫无阻碍地拍照。

有个废弃的院子,不知道是牧场的临时居所,还是曾经有人长居此处。想起李娟在《冬牧场》里住过的地窝子,虽然于世隔绝,但也留下过哈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假如这里也曾住着一家人,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否男人也像爱开玩笑的居麻,女儿也像聪明能干的加玛?不不,当然不是,他们定然有自己独特的模样。这么好的山水,配得上那么好的人。

曾经有一家人住在这里,于世隔绝,身后是山,门前有河
山谷的尽头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乡村日记(十一)

那当然是跑步

乡村集
1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