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在做什麼

弓長先生
·
·
IPFS
·

以前是工作狂的我,連出去玩都喜歡把行程排得很滿。

新進人員報到這五年來,讓我對生活的體悟(明明是年過四十的感慨),越來越懂得享受「沒在做什麼」的狀態。儘管還是有三明治世代的壓力。

每年至少都會安排三到四次的為期五至八天的長旅行,單純「沒在做什麼」的旅行,幾乎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換。

民宿的草皮露台

昨天(8/16)上午到清境農場,走走看看後中午就到住宿的地方。接著就耍廢到現在(8/17 的晚上),哪兒都沒去。在住的地方,看看書、玩新進人員或被新進人員玩。

民宿陽台椅外景色

一直以來會跟新進人員說: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我的誰,也不是因為我是你的誰。更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或你學會了什麼或你為了我做什麼,而只是很單純的『你是你』」

在關係裡,這不也是一種單純「沒在做什麼」的存在。


七月初某天傍晚等待新進人員下課時和老闆聊到那天看到一段文字「教育,教孩子如何表達」非常有感。

因為長時間都在協助新進人員如何正確表達,包含需求、感受和情緒,儘管我們自己有些地方還不夠細膩,不過至少我們很努力。

隨後聊到我在工作中常遇到的狀況,很多為人父母不懂如何表達。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協助父母如何表達。

想到曾經對話的一對母女,媽媽跟我陳述她相當開明,過程中媽媽也跟女兒說:「你要知道,爸爸媽媽一直都很愛你,所以你要認真讀書」接著女兒的表情閃過一絲輕蔑。其實這樣的狀態,時常在關係間看見。

這樣關係裡的「愛」似乎是「需要做什麼」才值得擁有。儘管,說出這句話的父母,也許沒有那意思;但,子女的應對是最真實的。她接收到什麼才會造成這樣的反應。


另一種情況,也是很多時候都覺得「應該做什麼」的情況:

端午連假第一天,新進人員正在收拾玩具,我坐在地上看書。

新進人員從我面前走過突然伸手一拍,將我的書拍落在地板。

我:「OO,怎麼了?把我的書拍掉呢?」(客觀事實)

新進人員低頭不語。

我:「發生了什麼事你會有剛剛那個動作?」(客觀事實)

新:「因為想跟你玩」

我:「這樣啊!我知道了,不過你剛剛把我正在看的書拍掉,我有嚇一跳!也感到不太舒服」(客觀事實與陳述感受)

新進人員泛著淚看著我。

我:「這樣的行為不妥當,你不能這麼做」(建立規矩)

我:「雖然我不舒服,但我還是很愛你,知道嗎?」

新:「知道」我:「把握時間收拾吧」

在表達上,這樣的情況也是減少好像「需要做什麼」。很多身為父母的朋友,看到這樣的應對,很多都回:「這樣就好?」因為總覺得這情況下「應該」要在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

而我的概念裡,這樣已經很完整了。

因為完整的溝通包含:

1. 觀察而不評論(客觀事實)。

2. 陳述感受。

3. 規矩的建立(彼此的底線)這部分通常歸類在陳述感受,但獨立出來會比較清楚。


或許,當生活中可以多一些的「享受沒在做什麼」,對於一些事物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退場

參考

言教?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