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打工博物馆|工劳小报 #22

工劳小报
·
·
IPFS
2023年5月20日,位于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告别仪式。而就在不久之前的“五·一劳动节”,博物馆才刚刚迎来十五周年。

本文转载自工劳小报,原文:https://newsletter.laborinfocn.com/issue22/

01 本期重点
再见,打工博物馆

2023年5月20日,位于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告别仪式。而就在不久之前的“五·一劳动节”,博物馆才刚刚迎来十五周年。

皮村打工博物馆,创办于2008年5月1日。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博物馆不断遭遇迫迁和关闭危机。2016年,村委曾以“断电”的暴力手段,试图逼迁博物馆。最后,皮村“工友之家”通过自行购置发电机,才得以继续维持社区及博物馆的供电(来源)。2017年11月,北京大兴新建村发生重大火灾,当天皮村居民即被管理单位要求“当日傍晚6时前撤离”(来源)。从那时起,许多基层打工者就逐渐离开了皮村。直到今年5月,打工博物馆因面临拆迁而宣布无限期关闭。微信公众号“皮村工友”写到:

作为北漂15年才搬一次家,已经算是幸运了,不稳定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会显得更名副其实。所以我跟大家讲,可以遗憾但不要悲观,可以难过但不要停止脚步,这只是一站,我们的征程刚刚刚开始…

皮村,打工者的圣地延安

孙恒是打工博物馆最主要的发起和策划者,也是新工人艺术团(现名谷仓乐队)的主要创作者。围绕打工博物馆和新工人艺术团,许多打工者互助团结的、发扬新工人文化的新东西在那些年诞生,它们包括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学校”、皮村“工友之家”、工人文学小组、工人大学、“打工春节联欢晚会”等等。皮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城边村,曾被称为是中国打工者的圣地延安。一位工友王春玉写道:“战争年代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千里奔赴延安,我却像回家一样虔诚地奔赴皮村。”

在皮村的行动者眼中,打工文化博物馆一方面是在记录打工人群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用实物、文字、档案等构筑起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另一重发声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扎根于皮村社区,服务于本地居民文化生活的直接诉求,并以凝聚社区认同和促进成员沟通(来源)。

博物馆共有5个展厅,主题分别为打工者历史、女工、流动儿童、劳工NGO和实物展示厅,展品包括各类照片、信件、暂住证、工资单、欠条、生活用品、工作服、书籍、政策文件、打工文艺作品等真实记录打工群体的文化和历史的物品(来源)。例如,一张暂住证的背后是那些年折磨无数进城打工者的收容遣送制度。博物馆的“故事墙”上有一位广州工友的留言:“我在洗澡的时候被强行拖出来查看暂住证,在一切手续都齐全的情况下还被莫名罚款了200块。当时绝望极了。”

一座属于普通打工者的博物馆

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这是与打工博物馆相伴而生的新工人艺术团的标语,它代表着一代皮村打工者的诉求。用工人自己的话语唱自己的歌、写自己的文学、建造自己的博物馆,在社会上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其名为“新工人”。

现在,国内广州、深圳等一些地方也有了政府建造的农民工博物馆,皮村的打工博物馆也不再是唯一。但从打工博物馆和各官方博物馆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看到皮村真正的可贵之处。

根据去过各地工人博物馆的朋友的经验,这些官方博物馆的论述可以归结为“感恩、奋斗、成功”,与大多数主流叙事相似。感恩是感谢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奋斗与成功指的是这些博物馆往往选择突出少数典型的成功者,例如工人成为人大代表、高管、老板、知识分子或作家,来强调工人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和政府政策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虽然其中内容也有现实依据,但显然粉饰、掩盖了数十年来农民工的实际苦难与困境。而皮村的打工博物馆,则属于为数更多的、普通的、不那么成功的但依旧在努力的打工者。

一些对比或许可以更明显地描述这种差异:

  • 关于暂住证,官方博物馆也会提及收容制度,但皮村则留下了工人曾经因此制度受苦遭罪的证言以及地方政府吃拿卡要的情况

  • 关于协助打工者的力量,官方博物馆只有各种官方的政策方针,皮村则包含了数十个民间劳工NGO的展示板

  • 关于工人的家庭,官方博物馆甚少提及或完全略过,因为流动儿童不是工人,但皮村则会展示这部分议题,他们是工人的子女,也是下一代工人

  • 关于工人的居住,官方博物馆会展示少数“模范工厂”提供的样板夫妻房,但皮村展示的只是一间很常见的、也实际有人居住过的出租屋的情况。

谁更贴近工人的真实情况?谁将工人当作花瓶?谁能真正代表基层的打工者?一切都很明显了。虽然皮村的打工博物馆也依然有缺憾,例如主要聚焦在工人个体,未提到工人之间的团结、集体行动等,但它仍然是二十年来最贴近工人处境的一座打工博物馆。

而我们缺少的、失去的,并不是一座打工博物馆而已。那是一代打工者的记忆与文化,也是他们在北京的家。离家从来都是打工者的宿命,打工博物馆的关闭也不意味着新工人文化的结束。新工人艺术团的歌曾唱到:“聚在一起是一团火,散开之后是满天的星星”。生活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斗,为打工者们的战斗致敬。

02
工人动态

—— 工厂工地 ——
河南一煤矿采区发生火灾致5人遇难

5月9日,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耿村煤矿13采区出现高温火点,5月10日凌晨火情突然扩大,导致现场5名煤矿职工失联。后经专家组研判,认定5人已无生还可能。目前暂无关于此次火灾事故原因的进一步说明和披露。阅读原文

广州一工人发现工会意见箱多年无人开启

5月13日,广州一工厂员工发现其所在工厂的工会意见箱尘封多年,打开后发现箱内积存有多封手写信。根据报道显示,仍可见当年员工撰写的给工会领导的意见信。当事员工表示对工会此种“表面功夫”感到失望。工会本应该代表工人利益,反映工人诉求。如果连简单的意见信箱也无法发挥功用,又如何让人相信工会能替工人代言。阅读原文

基层劳动者工资出现分化,富者越富,贫者薪资停滞

5月23日,中国劳动趋势发布报告,称根据人社部数据分析后,发现2018-2021年间,不同行业的基层劳动者间出现了收入分化,第二产业工人工资增长率大幅领先第一、第三产业。在同一职业内部,高工资收入劳动者和低收入劳动者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服务业各职业内部分化最严重,收入为前10%劳动者的工资为后10%劳动者工资的3.66倍。阅读原文

—— 服务业 ——

河南汝州市多年未发放油补,出租车司机集体上访维权

5月8日上午,河南省汝州市的出租车司机集体上访,要求政府补发连续5年来一直未支付的油价补贴。司机们将一百多辆出租车停靠在市信访局门前的马路上,以示抗议。公交、出租车补贴拖欠问题频出,反映了近年来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阅读原文

54岁医院护工工作时猝死,无劳动合同索赔遭公司拒绝

3月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护工巫平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晕倒,抢救无效去世。而他所工作的公司华露公司却一直拒绝承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也拒绝给予赔偿。但根据去世护工妻子的说明,护工的工作服、培训、工资结算、工作安排,是由公司统一进行管理,这些都符合劳动关系的基本条件。此外,去世护工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长期的疲劳也可能是猝死原因。阅读原文

—— 白领 ——

河南34名教师绝食抗议,要求政府履约给予工资和编制

5月15日,河南三门峡市34位教师绝食抗议,要求主管部门落实编制,给予对应的劳动合同、工资、社保等。这些教师在2019年8月份参加了三门峡市直属学校的教师招聘考试,并且通过了完整的考试程序,公示合格后被录取为“公办编制教师”。因为当年度存在支持民办教育的政策,他们实际上应以公办编制身份前往当地民办学校任教。但在2021年,此政策被废除,被录取的老师们也被一直悬置。后续,三门峡市教育局承诺将解决问题。阅读原文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员工“转制”风波,公司门前集体维权

5月11日,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多名员工聚集在公司门前抗议。多名员工表示,浦发银行要求将其劳动关系从劳务派遣合同转为外包合同,他们认为这一做法侵犯了其劳动权益,致使其收入锐减,并质疑此举意在迫使员工主动离职。根据浦发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信用卡中心职工数达11975人。阅读原文

一女性求职者入职前被公司要求进行孕检

5月初,江苏南京一位女性求职者收到聘用offer后,被通知需完成孕检后才能入职。当事人感到招聘方这一要求充满“对适龄未婚女性的恶意”,并随后拒绝了该公司的offer。现在,国家政策积极倡导生育,而企业却在歧视未来可能怀孕的求职者。与其发明各种生育新政策、新补贴,不如好好整顿职场,给女性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阅读原文

—— 青年劳动者 ——

青年失业率20.4%创历史新高,横向国际对比亦居高位

5月15日,统计局最新公布的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值20.4%,为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近两倍。虽然2022年疫情后同样都经历了青年失业率飙升,但是在疫情过后OECD国家青年失业率已经恢复到较低水平,而中国青年失业率却继续攀升。在东亚、东南亚14国中,中国2022年青年失业率水平也高居第三名,仅次于文莱、蒙古。阅读原文

03
深度与评论

I. 中国劳动趋势:管制劳务派遣,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是一篇英文论文的翻译。现在,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是企业单位降低用工成本、规避劳动法规的常用手段。但曾经,2014年左右劳动部门曾有意管制派遣用工乱象,制定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该规定是为了降低派遣人数、保障工人权益而制定,但最后却失败了,文章从法律漏洞、地方政府关系、国家动力等多角度分析背后原因。阅读原文

II. 人物:准点下班被辞退后

准点下班就活该被辞退?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新人职员小王因连续两天准点下班被开除,开除的理由为“无故顶撞上司,工作主动及工作纪律差,不以公司利益为首”。之后,小王提起劳动仲裁。最终,公司赔偿了小王一个月的工资。想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除了法律行政的手段外,劳动者的自我维权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小王所说:如果自己都不在乎自己,不为自己发声,还能指望谁呢?阅读原文

III. 灼见名家:专访潘毅,贫穷限制青年想象未来,社会须聆听他们的声音

该文章通过访谈中国劳工议题专家潘毅教授,深入探讨了香港年轻劳工的就业和生活困境。潘毅教授指出,“躺平”的风潮同时在中港两地的年轻人中兴起,年轻人更愿意成为自由工作者或从事零工经济来养活自己,以求更大的自主性。虽然科技在进步,但年轻人的待遇和向上流动的能力却在下降。他们承受大量的工作压力,工资水平却长期较低。因此,潘毅教授呼吁社会需要聆听年轻人的声音,企业要改善人力资源制度,政府要提供更完善的基本劳工保障,以及失业保障制度。阅读原文

IV. 凤凰深调:39人生死绝境,远洋渔船上真实的船员生活

《蟹工船》揭露了廉价而短命的船工被渔船所属的资本家无止境剥削压榨的血淋淋的事实。时至今日,远洋渔船上的工作仍是一项高危职业,且劳动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在该访谈中,船员王旭的待遇看似丰厚(月薪10000~12000元,可能还有奖金),但工作异常辛苦——一周七天,每天至少参与12个小时捕捞作业,有时可能连续工作两天都不休息;合同规定在船上呆满一年无法回家。此外,不少船员属于劳务派遣,有的公司甚至不与船员签订劳动合同,更别说代缴社保和商业保险了。阅读原文

V. DT财经:2023加班报告,年轻人加班有多严重?

5月初,DT财经发起“这届年轻人加班有多严重”小调研。调研数据显示,95.7%的人在最近工作中加过班, 64%的人经常加班,超6成人在周末加班, 51.2%的人一次性加班时长超过3小时。金融业、互联网、房地产是加班的重灾区。此外,通讯设备助长了隐形加班,大约6成人经常隐形加班。虽然“整顿职场”新闻屡见不鲜,但现实中约25%的人不抵制加班,只有10.5%的人尝试过直接拒绝。在关于有偿加班的问题上,30.6%的人觉得挺好,可以靠加班费赚钱。阅读原文

VI. 端传媒: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强制性的分流安排,被污名化的职校学生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无法为学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在大众心目中,职业教育也被标签为低等教育,许多人眼中的职业教育约等于中短期技能培训项目。近期,国家在大幅调整职业教育政策,但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所面临的生涯坎途却未被真正看到。这篇文章穿过政策争论的迷雾,透过作者实际与职校生的接触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的问题。阅读原文

VII. 澎湃:漂在医院,护工的群体肖像与生存图景

医院内,护工正在逐渐替代家属角色,成为住院陪护的主要人力。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于护工群体访谈、调查后的结果。医院护工大多是来自外地农村的农村中年女性。她们既承担着照顾病人赚取收入的责任,同时也是自己中的主要照顾者,一旦出现小孩上学、需要陪读照顾时,她们便被迫中断照料劳动生涯。护工除了要负荷琐碎忙碌的照顾工作,睡眠碎片化也是问题:护工每隔2、3小时就需要查看病人情况,有护工更直言二十年没睡过真正的床。阅读原文

VIII. 越来越好:印尼德彪女工谈性骚扰

图片为当事人,仅为劳动现场示意图

这篇文章是两位在印尼打工的中国女工的口述。她们的经历既是越来越多的出国打工者的缩影,同时也是许多女工无论在国内或国外所遭遇的性压迫困境的呈现。文中,口述者提到自己被中介欺骗、没收护照、想投诉却被劳动局拒绝,以及在劳动现场遭遇的领导和同事间的性骚扰。口述者无奈地表示:“你有靠山,就不怕。你没有依靠,就不好过。”权力关系比在国内时更赤裸,压迫也更严重。 阅读原文

04
调查与报告

  1. 前程无忧:《全职妈妈再就业调查》

  2. DT财经:《2023加班报告》

  3.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2022北京市通勤特征年度报告》

  4. 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

  5. 易居研究院:《30个重点城市租房市场分析》

  6. 智联招聘:《2023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05 工运谈
消失的劳工NGO

打工族,安全帽,手牵手……这些主要关注劳工权益问题的NGO,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在南北方工业区出现,现在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因为官方压制、资金断链等等各种原因消失。目前还留存的几个机构,也已转型不再做劳工权益话题,并在重重压力之下想尽各种办法坚持。

劳工NGO存在的20多年,正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批劳动者背井离乡,从农村转向城市务工,劳资矛盾、冲突迅速累积、爆发的时期。

彼时的劳工机构配合着工人生存与抗争的状态和节奏,开展了很多活动。在2010年前后,工人集体行动势头最为高涨,也有一定政治空间的时候,工人和劳工机构的互动也最为活跃。源源不断的工人来到机构,参与文学小组、法律学习、爬山郊游、节日联欢等各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工厂、地区的工人进行交流。劳工机构也积极参与到工人的集体行动中去:有些机构通过宣讲政策,组织、鼓励工人写联名信,向政府相关部门表达不满和要求,进行政策倡导;有些机构,通过参与、促成工人的集体行动,试图引导建立自主工会意识和做集体谈判的推动。在这些活动中,各机构挖掘培养了一批工人积极分子。另外,通过劳工机构的平台,工人群体和记者、律师、学者、学生、公民组织、左翼人士等不同社会人群,围绕劳工权益问题发生了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

尽管分散在各地的数十家劳工机构,比起数以亿记且流动性很强的劳动者群体,能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里面也混杂着各类不同目的、意图的活动者,试图引导工人行动到不同的方向。但在国内除官方工会以外,合法工人组织长期空缺的状态下,劳工机构客观上发挥了一个促进行动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其他群体间连结,延续工人积极分子活动,推进工人行动演进的作用。

这也是劳工机构在新时代到来时,不再被官方允许存在的因素之一。国家逐步把工人的权益问题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最大程度推广普及投诉、仲裁、诉讼等等法律手段,把工人群体性问题化解为个体问题,消减集体行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钳制舆论、监视抓捕、砍断资金来源等手段,防止、压制民间关注劳工话题的人们形成新的组织。

老一批劳工权益组织已经在2015年之后逐渐消失。但劳资矛盾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被进一步刺激发展。各行业汹涌而至的降薪裁员潮,导致大批劳动者生活水平下降,产生新的生存问题。这些不可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也不可能依靠本来就极为不公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多少。虽然面对各种不公和生存困境,个体反抗不会停止,但能通过什么形式,把被行业、地域、工种等各种因素分散的人们,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合力向这个不合理制度提出挑战,也是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06
资源推荐

乐团:新工人艺术团

这是一个土到掉渣的乐队,但他们的音乐直接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来自呐喊。他们的歌为讨工钱的工人而唱、为去世的工伤者而唱、为电梯姑娘而唱、为每一位曾失意漂泊的打工者。听听他们的歌吧,虽然是大白话中的白话、简单到不行的旋律,但可能让你在某个想家的夜晚不自觉与他们一起合唱。(2022年,新工人艺术团改名谷仓乐队)

《劳动与尊严》专辑:Youtube酷狗

07
法律与维权

判决1:用人单位“巧躲”员工加班费,弄巧成拙!

江苏省苏州市某电子公司员工杨某数次周末加班,却被公司拒付法定的双倍工资加班费,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带薪假期和病假员工未出勤,抵消加班日数”。法院经查认为,该电子公司这样的计发标准是在剥夺员工带薪假日的权益,将带薪休假划入请假范畴而不计出勤,以此为借口扣除加班费的行为,实属利用强势地位,对依法享有带薪休假待遇的劳动者的加班时长进行不当扣减,同时也在逼迫员工放弃劳动合同中的带薪休假日待遇。法院判决该公司应支付杨某工资差额一万余元。原文

判决2:下班紧盯微信算不算加班?法院判决:“算!”

江苏省的李某入职某公司担任产品运营员工,劳动合同约定执行“不定时工时”制度。李某在下班后、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共计加班超过500个小时,但公司没有支付加班费。公司称,休息日在线上客户群中回复不算加班。法院认为,虽然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但公司未进行相关审批。劳动者的被要求以通过电脑、手机灵活地随时随地提供劳动,造成“隐形加班”问题,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而否定加班。法院认定构成加班,公司应支付加班费。原文

08
图片故事

不是梗图,胜似梗图。这是河南省某医疗器械公司在墙上悬挂着的4个标语(来源)。员工还被要求背诵其内容,公司还会抽查考核。怎么说呢?现在有些公司不只是想着占用你的身体和大脑,还想要掌控你的灵魂。这不就是许多宗教中所谓的“恶魔”吗?

某缝合怪型招聘广告,需要的是横跨法学与交通运输的复合型人才。未来,也许还有会计司机、心理咨询厨师等多重新职业等待失业青年挑选......

09
劳动碎语

深圳龙华汽车站广场的招工板前,28岁的“小时工”韦俊杰徘徊许久,发出了一句感叹:“不知道今年7、8月,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恢复?”“龙华富士康”的时薪从18元/小时回升至21元/小时,韦俊杰还想再等等,因为相比去年这个厂开出的31元/小时的价钱,还有明显的差距。

来自《招工板上的中国经济新脉络》

她问父母为什么不供自己上学,父母总是解释说在深圳有多么艰难,她再问为什么其他家长都往家里寄钱,父母就长久陷入沉默。从16岁来深圳开始,点点已经在深圳打拼了十几年。“来之前说做完暑假工就回去读书。”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后,父母却不愿意让她继续读书,告诉她“想读高中就自己贷款”。因为上学的事,她和父母吵了很多次架,高中像是一个无法开启的旅程,永远定格在了16岁。

来自《中考结束,我被父母“骗”到深圳打工

事实上,现在的医学就业已经“卷”的离谱,北京大部分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招聘的门槛基本都是博士起步,而我目前正在实习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去年招进来的博士或者博后,几乎人人手上都有SCI累积影响因子100分以上的文章。这让我知道硕士毕业或者成果少一些的博士根本没有机会留在这里。而我记得8年前入学时,硕士进公立医院皮肤科还是比较轻松的,只能说:时代变化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来自《985医学硕士,卷不了编制,进不去医院

从今年初开始摆摊的吴敏如今已参加过不下五个集市,在她看来,集市越来越变味了。“集市里真正能够达到网上宣传那种程度的摊位只有几个,剩下好一点的挣到摊位费之余,还能赚点,更多的是苦哈哈地挣摊位费和材料费的小白。”吴敏表示,现在盲目摆摊的人太多了,很多集市感觉就是在收割新摊主。吴敏向锌刻度谈到自己的经历,有的集市管理得十分严苛,罚款条例过多。“下午两点没准时出摊要罚款,插座因为质量问题烧坏了也要罚款,感觉比上班还疲惫。”

来自《被集市收割、被买家嫌弃,“摆摊后浪”有点惨


本期小报周期(2023/05/09- 2023/05/22)

撰稿:非洲大蜗牛、星星儿、yemang、向日葵、Polaris、Han、Mengnan

校对:森林吐

编辑:非洲大蜗牛


在最后:欢迎订阅我们

以上是第22期工劳小报的全部内容。我们正在探索将日常的工人资讯定期整理为 Newsletter,希望你可以来信(editor@mail.laborinfocn.com)提出建议加入成为志愿者,同时也请你多多分享给墙内的朋友们。点击下方按钮可以订阅和阅读往期内容。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工劳小报小报网站及订阅:https://news.laborinfocn2.com/ 介绍:“工劳”这个名字是工人和劳动的简称,同时也是“功劳”的谐音。我们想透过工劳来强调基层劳动者在维持中国社会运转中的贡献。但同时,工人也是社会不公的最大受剥削者,长期处于失语、不可见的无力处境。我们反对此种现状,希望提升劳动者的能见度,期盼不同职业的、不同性别的、不同民族的劳动者能达成真正的团结。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阿姨”在中国|工劳小报 #51 新闻刊

【跨境漂流信1】身在海外,如何连接彼此,思考劳工/运动

老有所依,何以争取?|工劳小报 #50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