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疾而终的垃圾分类|成都系列

阿布拉赫
·
·
IPFS

今年二月,中国垃圾分类的传说甚嚣尘上。上海是试点,据说随后将向全国推广,成都的正式生效时间是三月一号。那段时间,全国看上海,上海人一边自豪于“全国素质最高城市堪为垃圾分类表率”,一边自己也紧张兮兮。传言很复杂,网络上各种段子满天飞,最著名的是说垃圾筒旁随时有人指导如何扔垃圾,那每次有人拎着垃圾袋过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你是什么垃圾?

垃圾在指垃圾的时候,它就只是垃圾,但一旦指代人类,它变成了个不带脏字却能要多脏有多脏的骂人话。因而,那个问题一度变成了大家相互问候的流行语,却不意在骂人了,而变成了自嘲,变成了玩笑。

我们小区楼下的垃圾筒也随着宣传及时经过了更换,原来大杂烩,后来增加了筒子,分别标上了"厨余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等字样。我跟我妈讲了从网上听来的上海关于垃圾分类的各种传说,我妈很紧张,担心真的在楼下的垃圾筒处装摄像头,把垃圾没分对的人每天贴出来示众。我也紧张,我妈八十多岁了,学会把垃圾扔垃圾篓子再拎下楼扔垃圾筒也没几年。我们农村的垃圾,大部分都填了炕洞或灶火,烧不了的,喂猪喂鸡,至不济还能倒地里沤成肥。成都一旦要像传说中那么严格分类,我妈肯定搞不定,最终这些艰难困苦将会转嫁到我的头上。

还没等到我多买几个垃圾篓来,我妈先采取了行动,他用网购装东西的纸箱,自己分类,瓶瓶罐罐放一个,其它东西放一个。她大概只能做成这样,而我,也只能听天由命。

很庆幸,垃圾分类这件事,最后无疾而终。如今大半年过去了,新换的垃圾筒和旧的一样用法,那些以前挂得到处都是的宣传标语却不见了踪影,没有指导扔垃圾的人,垃圾筒前当然也没有装摄像头。

也不知道哪一天哪位大人一时兴起说了一句话,像这个国家的很多事一样,最后演变成了一场运动。后来另一位更大的大人说了另一句话,运动便胎死腹中。没有人告诉大众,这件事因何开始,更没人讲它为何结束,一切只能靠猜。

虽然我说庆幸政策无疾而终,但实际上我个人是支持分类的,而这支持是仅凭一种十分不可靠的直观感觉:分类其码会整齐些吧?!至于分类倒底是否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垃圾处理效率,我是没有费心去研究的。那时候舆论争论的时候,有些没有用的反对意见,转发过一些科普类的文章,说其实不一定。

正常的社会,这些大的政策实施前夕,该是向民众科普的好时机,一是争取广泛支持,二是顺便提高民众科学素养。但对于不正常的我们来讲,这两者都豪无必要。

我那时候想,真要那么强硬地执行,这时候可不该社区和物业出马,跟小区里主要负责丢垃圾、没什么自学能力的大叔大妈来几场现场教学吗?但一直没有,只听见喊口号,紧螺丝。我就想,应该至少不会那么严格。大家都不会,你怎么办?

果然。

现在,事情回到了以前,我也仍然不懂怎么分类。但我对于垃圾分类最终极的疑惑,是如果垃圾车一周只来一两次,夏天的厨余垃圾怎么办?我们小区,楼下的公共垃圾桶,每天清理几遍,出入仍不免闻到臭味。而我自己,夏天每顿饭之后都及时清理厨房垃圾,不然蚊虫很快会找上门来。

成都的公共卫生,算得上很干净。垃圾桶足够多,人的整体素质也在提升,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他们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干着辛苦的工作。在有些城市,考核指标还是扫灰称重,不干净也不行啊。

PS:这是和@魔鬼小編 的“纽成一片”系列,本期她出的题目:垃圾。下期我出题:租房。@Kurten 很久以前的提议,又正值社区活动,看看能不能一箭双雕,嘿嘿。

小编本期文章在她的个人网站:為什紐約街頭這麼多垃圾?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乡村日记(十一)

那当然是跑步

乡村集
1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