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裡的微生態 - 溜滑梯口的叢林法則
不冷不熱的下午,我坐在公園長椅上,看著小孩們在遊樂場裡奔跑。滑梯總是最受歡迎的設施,滑梯口則是一個微妙的場域。那是一個不被明文規定卻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出口點:該讓開的位置、該結束的遊戲、該轉身離開的時機。
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滑下來之後,懶洋洋地坐在出口不動。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他們剛剛結束一段刺激的下滑,也許還想回味那份快感,或者正在等一個朋友。於是下一位孩子就撞上去了。再下一位,又撞上第二位,堆成一個小小人塔。
我本來以為會有家長出聲,但很多時候,大家都只是遠遠地看著。包括我。說實話,我並沒有特別想介入,也沒有那個心思。那是一種既不是冷漠也不是無情的態度,更像是某種默許,一種對混亂秩序的默許。
滑梯口慢慢建立起一套小小的叢林法則。有人學會大聲喊:「讓開啦!」有人選擇繞道去玩鞦韆。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嘗試制定順序規則,甚至站在階梯旁指揮上下。你會看到某個特別會講話的孩子忽然成了小領袖,也會看到原本霸道的孩子被別人合力推下「王位」。
沒有人真正制定規則,但秩序就是這樣慢慢生出來的。像一棵草,在不被注意的角落裡,長出來。
其實是一場無人導演的社會實驗。孩子們在這裡學習什麼是「讓」與「不讓」,什麼是「可以等一下」,什麼是「等太久就會有人生氣」。而我們這些大人,只是站在邊界的觀察者。有時候甚至刻意選擇不去當那個「設限」的人。
當然,不是每個大人都選擇沉默。偶爾也會有一兩位多嘴的家長,試圖在滑梯口建立更「合理」的秩序。他們走上前,用一種半親切半嚴肅的語氣說:「要滑完就趕快起來喔,讓下一個滑下來的人不會撞到你。」語言是簡單的,但語氣中藏著一種無形的秩序感,有點像在扮演沒人選出來的里長。
多半孩子會聽話地讓出位置,那語言的力量來自於大人身上的一種天然權威,也來自於這種話聽起來「不容置疑」,而且「聽起來沒錯」。這樣的干預雖然突兀,卻也有效,像是在一場混亂的議會裡突然有人提出一個大家都勉強接受的提案,不算完美,但能過。
這些多嘴的大人並不一定令人討厭,有些人甚至會被小孩默默地視為滑梯守護者。他們不是園方職員,卻主動巡視秩序;不是親戚,卻出聲像是自己的長輩。儘管他們有點怪,介入方式略顯多管閒事,但在這個開放的場域裡,也許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使那條隱形的秩序線變得稍微明確一點。
而這些普世價值的介入,有時讓我想起交通警察的哨聲,或者排隊時的那句「請自動排隊」。你可以不喜歡那個聲音,但它確實阻止了混亂的擴大。有時候,那些看似多餘的規則,其實是一種集體協議的體現,不一定高明,但好用。
我繼續在旁觀察,滑梯上的小王國持續變化。有時自發、有時被引導;有時鬧哄哄地混亂、有時又被一個多嘴的聲音短暫穩定。這就是小孩世界裡的秩序模擬場。沒有法律,只有默契;沒有權威,只有音量;沒有結局,只有下一場輪替。
而我,繼續坐在邊界,靜靜地看著那場人類社會的濃縮版本演出,不加入、不評論,有時微笑,有時小心不笑出聲。
我不是一個討厭介入的人,但在這裡,我總覺得自己的安靜是一種保留,也是一種允許。讓那個滑梯口,成為孩子們的第一次叢林,也是他們第一次練習如何不撞得太疼。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