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夜觀角鴞體驗|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達悟傳統文化,有些東西千萬別帶回房間裡

陳伯軒
·
·
IPFS
·
這些環境、文化、生態與自然生物們,可以親眼看見都是無價的,而導遊傳遞出來的知識與他身為達悟族人的第一手觀察,也都讓我覺得這一場導覽值回票價!

久沒有寫蘭嶼的文章,主因是因為照片太多,也因為回憶太多太美好,實在讓人很想回去。

來回顧第一天晚上,我們去參加夜觀角鴞體驗。

本來應該是浮淺活動的,不過我自己私人滿想看角鴞這種生物。加上當天東北季風來襲,連船班都停駛了,我實在不想下海,畢竟還是怕危險。(某部分也是不太愛玩水)

後來我們在民宿櫃台跟老闆換了活動項目(生態導覽比較便宜),他說那就晚上在門口集合就好,而且他說因為氣候不穩定,這可能也是這幾天裡面,最後一晚有人願意帶團的夜晚。

於是晚餐過後,我們跟著嚮導騎車上路。

我們中間又到另一間民宿去接人,之後一行人加上導遊人繼續往前騎行。

沒過多久就看見導遊隊我們招手,示意全部人停到路邊,還一邊很神祕地說:「接下來安靜一點,趕快熄火!」

大家緊張地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他一言不發,領著大家走上一個斜坡,我看見一個社區。不同於遊客聚居的民宿或觀光區與餐廳,這邊看起來是當地人的聚落。

導遊手拿著手電筒,一邊發出「嘟嗚~嘟嗚~」的聲音,這時突然聽見社區門口的樹上傳來鳥聲應和。

大家有找到在哪嗎?

導遊這時候小聲地跟大家說:「在樹上,有蘭嶼角鴞。」

所有人立刻興奮起來,但又不敢發出太多聲音,都小聲地彼此問:「你有看到嗎?」

同行友人拍攝。

此時導遊把手電筒對準角鴞下方,原來就站在離我們不到三公尺的電線上。

但正當我打算拿起手機拍照的時候,就聽見一陣聲響,角鴞已經不在原地了。

但我還是看見了!蘭嶼角鴞那嬌小的身軀,與貓頭鷹這種掠食動物的印象完全不同,像是站在樹梢的白色精靈,當下是又驚又喜,畢竟這麼近欸!這種保育類動物就離我不到三公尺!

還好有嚮導帶路,否則我這種眼瞎心盲的人自己完全發現不了。

他說剛剛看見的已經是成鳥,大概比成年男子的拳頭再稍微大一點而已,的確是種非常嬌小的鳥類。

而且也沒有築巢的習慣,窩在樹枝斷掉後形成的小樹洞裏面就可以了,我心想角鴞這種生物還真隨興,也許是蘭嶼島上沒有比他更大型的掠食者吧?

雖然角鴞有多種亞種,但蘭嶼角鴞的確因為離島的特殊環境,讓他在全世界範圍內,就只有這裡才看的見,而與他這麼近距離面對面的我,該有何其幸運啊!

正當我們都以為角鴞離去的時候,導遊卻說還在!他緩緩地把燈光移動到樹上,角鴞移動到接近樹梢的地方,離我們更遠一些。

我這時候才拍到照片。

導遊說我們很幸運,不是所有人參與生態導覽都可以看見蘭嶼角鴞,而且這個地方也是只有他跟幾個有在做生態導覽的當地導遊才知道的私房點,剛剛來接我們之前他已經來附近找過,剛好每年都在這棵樹上棲息的角鴞還在,他才拐到民宿那邊接我們。

他還說,也許明天晚上氣候再糟糕一點,接近平地的地方就不會有角鴞了,牠們得到更深的樹林裡避風,所以我們這7人小團是真的是運氣很好。

不過他還說,其實這也是近幾年開始遊客比較多,加上蘭嶼角鴞被劃入特有種後才開始有保護牠們,以前部落要是有人看見角鴞,可是要拿石頭砸死的,因為他們的含意與報喪鳥類似,都很可能會讓村子裡的人發生不好的事情。(我記得他現場有說,但我忘記了,好像是諭示農作不好還是有人會死亡之類的)

導遊說,蘭嶼人對於「夜晚出沒的東西」都沒有好印象,所以這種只出沒在夜晚的鳥類,也是所謂傳統定義上的壞東西。

後來天氣迅速轉壞,雖然在出發前導遊就叫大家準備好雨衣,並說要是天氣狀況不好,大家就得取消行程,即便有了準備,但大雨捲過來的速度依舊讓大家猝不及防。

看完角鴞後向南移動沒多久,我們就得停在路邊穿雨衣。

其實我是滿感謝這位導遊的,畢竟這種雨天,他大可直接宣布散團,也沒有人怪他,畢竟大家都可以諒解,但他還是盡力讓行程繼續下去。

後來,我們停在公路邊看花。

我曾在公視節目「我們的島」片頭曲(舊版)看過這種花,從花托開始漸漸從白色到粉紅色,最後尾端再來一點桃紅色,這種細膩的花朵讓我印象深刻。

畢竟哪有花朵的花瓣是一根一根的。

在黑夜中暗自盛放,如果不拿手電筒照,我還真不知道有這麼美的花朵就在環島公路旁而已。

導遊解釋說這種樹叫做「棋盤腳樹」。特別的是,棋盤腳花只在夜晚綻放,從傍晚開始開花,到隔天清晨就會凋謝。

還說他自己都稱這種花是金針菇,邊說邊把手電筒的光線移動到地板上,照著地板上的落花。

他說因為開花時間很短,所以通常早上起床才看見這些落花,一束一束的花瓣掉在地上,不就像極了丟進火鍋的金針菇嗎?

話說到這裡大家都笑了,還真的是挺像!雖然在樹梢開花的時刻有如仙女般擁有曼妙的姿態,但掉在地上的樣子,還真的挺有煙火氣的。尤其是被比做金針菇。

隨後,導遊撿起路邊的四方形小包裹,跟我們說雖然現在有些民宿老闆並非當地人,是台灣人跑來蘭嶼開的民宿,這些老闆可能沒這麼在意這種傳統。

但依舊有些當地人非常介懷,要我們記得這棋盤腳的種子,別因為這東西「樣子特別、好看」就帶回民宿,老闆可是會氣炸的!

棋盤腳在當地人的口中,別稱就是魔鬼樹,如同剛剛蘭嶼角鴞只活動在夜晚的不詳含意,由於棋盤腳花只在夜晚盛放,同樣也是不祥的,還請我們千萬記住。

我自己去蘭嶼前查資料則有各種傳言,說如果蘭嶼人因病逝世,親友會把遺體埋在棋盤腳樹上,因此得名;也有人說由於棋盤腳樹的材質過於脆弱,如果不小心用來造船,會讓船隻無法安全返航,像是魔鬼帶人離開一樣,因此得名。

我無法確定哪一種說法正確,但總之這棋盤腳樹對於蘭嶼人來說,的確有著很不好的含意,針對文化這一點,我們這些外地人可得謹慎尊重。

後來,我們在雨中的另一個路邊停下,導遊說要帶我們去看另一個「原本蘭嶼人都不知道的生物」,他說這是遊客跟他說的東西,他原本都不知道也沒有帶這個生態點,但每次都有人問,問說:

「那個白蝸牛在哪?」

他也一頭霧水,最後才知道這東西我們這些本島觀光客很稀罕。所以後來他都會固定帶來這邊給我們看一下。

在樹叢上緩慢爬行的白蝸牛。

導遊從樹葉上把他輕柔地拿下來,還放在地上的葉片上讓大家好好拍一番。

畢竟其他東西可能沒這麼好拍,現在手中有這爬行緩慢的,上鏡的白色蝸牛,我想也是大家可以為這夜晚探險之旅添加「清晰」照片的好時機吧!

畢竟蝸牛能爬多快?

大家都拿起手機狂拍。

不過不得不說,白色蝸牛真的很精緻可愛,我家前院的蝸牛都又大又灰撲撲的,深褐色的身體加上咖啡色的外殼,怎麼拍都沒有白色蝸牛可愛。

雖然當下我記得我有問導遊這蝸牛的正確名稱,但此刻撰寫文字的我,已經都忘光光了。我想只能下次再度去請教了。


最後導遊還盡職地帶我們在島上繼續往南走,還在林間教了我們公、母蘭嶼角鴞的叫聲,他說:

「只要附近有角鴞,聽見就會回應他,這樣他就可以憑聲音在黑暗中找到牠們。」

果然專業,雖然我們後來又在某個建築物的屋簷下發現角鴞,但實在太遠手機無法拍得清楚,我就不放上來了。

最後我們在一個樹林裏面跟另一團相遇,他們完全沒看見任何一隻蘭嶼角鴞,導遊說他很確定。

我問他原因,他則說:

「因為這個地方是所有導遊的最後奮力一搏的地點,所以會把團客帶來這邊找大概是一無所獲,加上另一團有快30人的規模,一群人吵吵鬧鬧的,大概很難看到吧!」

他還說有時候要是走投無路,還得下河谷去找呢!我看見他手指著下方,如同黑暗中的深淵,想著:「我可不奉陪。」

暗自慶幸自己已經看過角鴞了。

樹木中段有兩個直向波浪紋的符號,大概在手電筒光線上面一點點的地方。

最後在林子裡面,雖然我們辨識出黑暗中有角鴞回應我們的叫聲,但可能太遠了,實在找不到。導遊也只能跟大家說聲抱歉,說今夜大概不會有其他收穫了。

不過他本人實在很健談,我也因此問了一些問題,包括蘭嶼的芋頭到底是旱芋還是水芋?因為我做功課的時候,看見A影片說島上只有水芋,但B電視節目找來的「導遊」又說只有旱芋,讓我很困惑。

他以當地人的身分則給了我解答,說:

「唉呦!只有水芋啦!那些在電視上說的都亂講,很多都要跑來找我上課哩!還學得亂七八糟!」

還順便跟我們說了島上由於風土與本島不同,明明是一樣的東西,帶來蘭嶼種植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花蓮大西瓜在蘭嶼種出來會變成小西瓜,但最多就這麼大了,還說了好幾種水果跟植物的相異點,讓我聽了嘖嘖稱奇。

最後他在離開樹林前指著某棵樹,說上面的記號其實就是標示這是誰家的樹的意思(上圖),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標記,代表誰當年爸爸在這邊砍了一棵樹做拼板舟,就會在這邊種下一棵樹,讓他的孩子也有木頭可以做船。而這個記號就是方便大家「別砍到別家要留給小孩的樹」,可是一種重要標記呢!

真的很讚的節目,看完可以更了解蘭嶼,了解達悟族文化。

我在公視看過「野性蘭嶼」,影片中帶著我們去了解蘭嶼土民情,我們跟著作家夏曼·藍波安,一起從無到有做出一艘自己的拼板舟,可以知道達悟族人要做出一艘船,必須在島上各地分別砍下數十棵樹,所以做一艘船可以說是一種考驗,一種追尋的過程,一方面達成所謂疏伐的作法,另一方面也有與自然共存永續的哲學。

讓我不得不佩服達悟族人,畢竟如果可以在附近就取得相似的木材,誰又想捨近求遠呢?而他們卻選擇這樣做,不論是為了傳統還是為了共存的思維,為了某些理念而做辛苦事這種事情,還是挺值得尊敬,也挺浪漫的。

最後,雖然同行友人再訪蘭嶼,被問到:「夜間生態導覽值不值得?」他們覺得不值得,但我自己是滿喜歡這樣的行程的,要我花錢再參加一次,我也覺得很OK,畢竟這些環境、文化、生態與自然生物們,可以親眼看見都是無價的,而導遊傳遞出來的知識與他身為達悟族人的第一手觀察,也都讓我覺得這一場導覽值回票價!

我個人推薦,如果你第一次去蘭嶼,可以體驗看看夜間導覽的服務,雖然不知道你看見地與我是否同樣精采,但起碼值得一試。

就讓蘭嶼角鴞選擇是否與你相遇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陳伯軒喜歡文字,熱愛閱讀。怪癖是買了新書之後會一邊嗅書本的味道一邊吃吃竊笑。 聯繫方式:boxuan053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由寫「七日書」|十二月八日:掠奪自己

自由寫「七日書」|十二月七日:福利社的油膩炒飯

七日書(7)物的體系,我的物件錄
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