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年前的今天,《北華捷報》上的一個翻譯小案

MaryVentura
·
·
IPFS
·
145年前的今天,《北華捷報》上一小則針對翻譯出錯的讀者來信展示了一個「求甚解」學生對於翻譯準確性的字斟句酌態度。這位學生挑戰被廣泛引用的譯者的翻譯,寫了封處處諷刺的信,且來信被《北華捷報》出版,讓我們看到145年前的今天在《北華捷報》上演的一場「挑戰權威」的文字戰。

閒話少敘,今天我因為找一本書的原因,誤打亂撞看到了一張《北華捷報》1878年8月3日第585號報紙的電子版,因為剛剛好是同月同日,就翻開裡面一探究竟,至少想看看冥冥中這145年前的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最近剛剛看完Ali Wong的《怒嗆人生》,其中她扮演的Amy的日本藝術家丈夫的一個觀點尤其在今天這張報紙中迴響。他說,一歲的孩子對時間的感知跟我們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年對於一歲的孩子而言是整個生命的全部,而隨著你年歲漸長,對於時間流逝的感知會逐漸變得淡化,一年的時間越來越短,佔據整個生命的很小一部分。我想,這可能就是我為什麼一頭扎進這張舊報紙老眼昏花地看了個究竟的原因吧——我想,這是過去跟現在的連結,是時間流逝奧妙一般的存在。

《北華捷報》是什麼?

《北華捷報》1878年8月3日第585號

《北華捷報》由英國人Henry Shearman於1850年8月30日在上海創刊,後又稱為《字林西報》。您可能想到現在的《南華早報》,而「北華」就是長江流域以北的中國。每週六出一刊,曾經是中國出版最有影響力的英文報紙(摘自維基)。👆《北華捷報》的版面大部分就是這個樣子的,可是,你若是以為它是全英文就錯了,其實我開始也是這樣以為的,直到我翻到這一頁👇

內頁

沒錯,這份報紙是會夾雜一些中文的,尤其是需要解釋一個詞或者遇到中文中特有的詞彙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排版的,因為經常閱讀有關中文的文章,很多時候糾結於不知道拼音代表的是哪個字,於是,成了堅定的「應該附上漢字」派。

另外,《北華捷報》又名North China Daily News。

《北華捷報》讀者來信中的「翻譯大戰」

說是「翻譯大戰」,其實不然,因為首先,並沒有「大戰」,而是一位匿名為「學生」的人在指出一位被廣泛引用的中至英翻譯的錯誤。這位指出錯誤的人應該是個精通英文的清朝人,我的猜測——因為面對一位「權威」將中文譯錯的問題,使得這位「學生」十分憤慨,來信中通篇可以感受到他的沖天怒氣,真感覺是自己的文化被殖民者或者說洋人曲解了的憤怒學者在寫信咒罵;可是,落款又一個急轉彎,回到中式的極致謙遜👇

落款

我第一次見簽名時寫「Yours obediently, 」有點好笑,又有點傷感,是不是,這個寫信人是為女性呢?如果是,她對於細節的專注倒是對得上(有點刻板印象了)。

那麼,這位「學生」指出的究竟是誰的錯誤呢?是Thomas William Kingsmill。Kingsmill是一位英國土木工程師和地質學家,生於1837年,1910年死於上海餘杭路3號自己的住所處。他翻譯有些書籍,其中還包括《道德經》等。「學生」指出的他的翻譯錯誤是在《the Ancient Language and the Cult of Chows》裡。

哈哈哈哈,其實這封信寫得很詼諧,把一個二把刀英國人不懂中文卻勉強翻譯的造型描述得淋漓盡致。首先,「學生」說我抱著很大熱忱來讀這個「able and exhaustive」的paper,可不嗎?能把「天子」和「公子」、「帽子」中的「子」相提並論的「譯者」的文章讀起來可不是要筋疲力盡了?哈哈哈哈哈

定了調之後,「學生」又說,「I beg to submit that...」我懇求您了,「天子」就是一個「classical phrase」,咱不爭了好嗎?能讀出「學生」的frustration。

「學生」又舉例子。「天子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句,Kingsmill給翻譯成了「天子是人民的父母,王是他在地球上的代表」(Tien Taze is the parent of the people, and the king is his representative on earth. )Well,Kingsmill老先生的翻譯肯定是錯的,但是我理解他,他的翻譯似乎受了很大的基督教影響,主啊是lord,那受難的耶穌不就是主派到地球上的代表麼。所以,任何人都受制於自己的經歷。我們都是自己過往經歷的奴隸啊⋯⋯在這裡,「學生」指出了,「天子」和「王」是一回事兒啊。因此,這句的意思應該是,「天子 is father and mother to the people, in order that he may be sovereign over the whole earth.」哈哈哈哈

好像Kingsmill還覺得懂中文的話必須要知道點梵文,「學生」於是在信末尾諷刺了一下,「要是懂梵文和比較語言學是理解中文的必要條件,那大清朝懂自己母語的人還真沒有幾個了。」我必須要說Bravo!無論他/她落款再謙遜,這都是一篇好棒的諷刺文!

好奇心的驅使下,查了一下Kingsmill老大爺。👇

圖像出自ancestry網站

他草下結論、不求甚解應該也不是這一次。在《The Book of Chinese Poetry》裡,他老人家的名字又以這樣的形式出現👇

Kingsmill「jumps to the conclusion」!這是在討論商、周時期的王,他覺得其實不過是Zodiac。嗯,不好說,但他可能有點草率了。

指出錯誤

其實,我很想知道這個「翻譯小案」的後續。1878年的時候,Kingsmill還健在的。我想知道他如何回答這則充滿諷刺的讀者來信。往往從他對於被指出錯誤後的反應可以知悉一個人的性格一二,更甚,可以知道他今後的學術造詣是否將有改觀。

145年前的這則讀者來信,不知道會不會像今天的社交媒體一般引起軒然大波;而這位幽默、有學識的「學生」是否成長為一代文豪了呢?不得而知。他/她是不是真的是Kingsmill的一位學生,怕被報復所以不敢具名?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這則小案確實應該在漢語被翻譯成中文的千百年來的過程中舉足輕重。145年過去了,誰能說有多少改變?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人生多長?能容納多少情節?

淺談蘇蕙【一】

書評•評書|如何才算個「完美的納粹」【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