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術館欣賞 NFT 收藏(北美館/混沌空間)

豆泥
·
·
IPFS
·
在美術館看到自己收藏的 NFT 是什麼感覺呢?《王連晟個展—混沌空間》逛展推介

幣價大跌的今天,大家過得好嗎?分享一個快樂的逛展經驗。


最近我收藏的 NFT 藝術品又在台灣展出了。這是第三次,而且是在北美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第一次是 Memo Akten 的 AI 視覺作品〈深度冥想〉在去年底台灣創意內容大會(TCCF)展出;第二次是王新仁的虛擬地景作品〈Path to the Future〉在《親愛的博拉克.陳》展出(不過我的是 Path to the End)。

這次是王連晟(簡稱蝦爸)在北美館的個展《混沌邊界》,我收藏的三件系列作〈地平線—海洋〉〈球形—太陽〉〈垂直線—森林〉都有展出。與其說是 NFT 在北美館展出,不如說是藝術家將同一件作品,進行不同的展示。NFT 只是其中一個適合的媒介,北美館的巨型投影機也是。

「混沌空間」展覽手冊,我持有三件作品 NFT
地平線-海洋|球形-太陽|垂直線-森林 NFT 連結
1. Sphere-sun #2
2. Horizon-sea
3. Vertical-forest #1

截圖無法展現其精彩之處,就不放圖片了,請點進去觀賞。
(可以立即觀賞也是 NFT 很棒的地方)


〈地平線—海洋〉〈球形—太陽〉〈垂直線—森林〉是一個以程式自動化執行的科技藝術作品。蝦爸寫了一支程式,下關鍵字以後(如海洋、太陽、森林),程式會自動去抓網路上的圖片,經視覺上的自動校正之後,合成成連續播放的動態影像。

根據作者與摺頁所述,這系列作品取自「人類分享的自然景觀,近一步造就共同感,推疊出純然的身體感與宗教性。」

整個脈絡與我前陣子科普 AI 藝術(CLIP+VQGAN)的文章〈利用集體心智創作的機器與藝術家〉相近,CLIP 這個人工智慧套件,也是搜羅網路上所有可以抓取關鍵字的圖片進行訓練。

而蝦爸的做法更簡潔,是「規則」的自動化。蝦爸統一關鍵字與視覺條件,以程式為手的延伸,搖晃出〈地平線—海洋〉〈球形—太陽〉〈垂直線—森林〉作品,產生人類的共同心像。


我自己收藏蝦爸的作品收的很感動,即使是在不懂脈絡的狀態下,也是很特別的視覺作品。其實我一開始並不知道後面的製作過程與脈絡討論,就先開心無腦收藏了。

另外,看到美術館有自己收藏的 NFT 作品,感覺蠻微妙的。

在過去的實體時代,不知道自己要留在醫院上班多久,年薪到什麼程度,窮盡洪荒之力才可以收得一張。且收到以後,家裡不夠大,也不知道該怎麼保存,更不用說使用到機械構建的大型科技藝術作品。

「到美術館欣賞自己的收藏」

NFT 便沒有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到美術館欣賞自己的收藏,是為了同步藝術家心裡理想的呈現方式(或許是更黑的房間、更大的螢幕、更震撼的音響);另一方面,或許也有點參與藝術「公共性」的自豪,雖然收藏的金額不高,但都是有回到藝術家身上的,多少可以在物質上與精神上幫上一點忙吧。(其實自我滿足的部分比較大)

在這個 NFT 也會進美術館的時代,名滿天下的日本上班族收藏家宮津大輔也會羨慕吧。


除此之外,也很推薦《混沌邊界》展覽,順便推薦一些書、Podcast,讓整個展覽更對味!

請搭配《混沌邊界》手冊電子版閱讀。

混沌空間展覽手冊

五件展品,推薦五種延伸。

一、〈地平線—海洋〉〈球形—太陽〉〈垂直線—森林〉

直接參考 Tezos 區塊鏈上面相對應的 NFT 藝術品。(偷偷說其實森林系列,還沒有完售,現在約台幣 250 元)

蝦爸位於 OBJKT 上面的頁面

蝦爸 NFT 頁面總覽連結

二、工蜂

工蜂是四軸無人機群,整點會起飛搜集展場資訊,並將資訊影響到最後一個展品。推薦閱讀:《監控資本主義時代》(時報出版),章節〈機器控制集體意識〉與〈蜂巢人生〉與蝦爸展品相映成趣。若沒有時間閱讀,也可以聽引書店 Podcast「EP. 16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之一』_ 雖然遲到但不缺席/GOOGLE的七人廣告部/邪惡史金納博士超能展開

三、人造瀑布

使用玉米澱粉 3D 列印出爆米花,藉由無限循環的輸送帶交織成人造瀑布。同時還有玉米植株與透明版製作成的長廊,通向瀑布。藝術家想要討論基因改造玉米與農作物生產工業複合體。在此想要推薦《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大家出版),討論工業化食物鏈,與美國玉米產業的巨大循環。同樣的,若無時間閱讀,也可以聽引書店 Podcast「EP.62 『雜食者的兩難』_『問題在於,該讓誰來吃我的大便(!?

四、召喚者們

總共六座,每座有兩隻手機,蝦爸將兩隻手機對擺,螢幕顯示的是以六大宗教為關鍵字顯示出的文字瀑布流,手機中間是電磁感應器單擺,與聲響、亮度連動。藝術家承認這件作品討論宗教的存在性,因此在這裡推薦《科技想要什麼》(貓頭鷹出版)加上《神的演化:西方三大一神教的起源、衝突與未來》,後面這本我沒有看完,但我覺得作為展品文本的對應蠻不錯的。

五、均等計畫

蝦爸弄了一個黑暗劇院,電影銀幕上展示的是台股個股的走勢圖,蝦爸同時使用開源建構的程式自動化預測個股漲跌幅,期望討論金融的反身性(reflexivity)。反身性是我私自添上的關鍵字,當資訊大幅流動時,將影響股市量價本身。我認為與蝦爸以程式套件影響股市漲跌的意圖相同。在此推薦《適應:金融演化新思維》(大寫出版),這本書最近讀完,真是讓我欲罷不能。作者羅聞全(Andrew W. Lo)的概念是,金融市場並非百分之百由理性人掌控,因此市場也不是百分之百理性運作,裡頭有隨機漫步、也是偏離理性的習慣與時機,此時便有套利機會。機會演化出金融工具,但高效的金融工具也將讓市場回歸理性,導致套利空間下降。整個市場便是一個演化史,作者從交易員、共同指數基金、量化基金、自動造市商、一路講到快速演化的對沖基金。書本身有點厚,可惜這本書引書店尚未有 Podcast 導讀給大家。


結論

這是我第一次在北美館看到自己收藏的 NFT。在科技藝術、演算藝術、加密藝術從邊緣逐漸走向中心的過程中,我們更能夠習慣且享受這件事。

(封面為王連晟另一件 NFT 作品:Parallel Universe Planet Project #2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譯文] 一年後再論D加速主義(d/acc)by Vitalik Buterin

《自主世界:雲端封建時代的安那其法則》中文版譯序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