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遺書》的後記

野人
·
·
IPFS
·
昨天的投稿文章有的地方會令人費解,畢竟直覺上一篇遺書不會夾雜甚麼歡樂進去。但既然是投稿文,還是要負責任,於是寫一篇後記稍微解釋一下。

說到遺書,一般人會覺得沉重,畢竟是臨死前最後的話,慎重、誠懇等等,似乎是固定且必要的。

然而,那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一個假裝死掉的人對死亡的反思。

假裝死掉的人,無論是在玩裝死遊戲還是內心充滿了嚮往死亡的慾望。死亡對於這個人的意義,更多的是釋懷和解脫

所以那篇文章,是從一個有強烈死亡慾望的視角思考死亡本身的:

1. 結構

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死亡永遠是避之不及的。很明顯的是,在這種狀況下思考的死亡,無論多麼感人、真摯、嚴肅,仍然會局限在對死亡的絕對「批判」中。無論所得何種結果,都一定是對死亡本身的絕對否定,而非對死亡意義的探求。
所以那篇文在方法上有一點點《否定辯證法》的影子(我不配):從否定的視角探求否定;從死亡的視角討論死亡。

2. 內容

「遺書」這個符號,蘊含了一部分人對死亡的心理準備。在這種狀態下,很多在努力活著的時候重視的事情,在獲得了死亡的解脫感後,其實是會變得無所謂的:一些努力追求過的東西會變得索然無味;也有另一些會變得像要在不同的視角下重新思考和定義。

3. 「偽」

標題是偽遺書,也就是不是遺書的遺書。這裡有一個開放語義:或許真的是為了思考寫著玩的;又或許是怕看到遺書的人傷心,假裝在玩。但文章沒有提供必要的語境,所以這個開放語義沒辦法收攏。但誰知道呢,又或許哪天我真的死了,半年沒更新,半年後女友打開筆電發了一篇訃告,現實語境就能成功地將語義校正為後者了。(但是這不可能)

4. 一半結論

死亡是解脫,是不完備,是開心,是不可逆,是重新審視......但唯獨不是否定,這是在我看來,對死亡本身最基本的尊重:無論對於那些自願選擇死亡的人,還是對於那些沒來得及選擇就意外死亡的人。死亡只是沒有主體思維延續的其中一個不可逆結果,所以無論多令人傷心的死亡,最終還是會被接受。

當然,不包括死亡主體屍體本人X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野人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那在沒用的後記後面勉強附一篇文好了

聊玩

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