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政】“海克斯科技”的科技与“鹰派科普”的狠活
最近的舆论热点是“海克斯科技”。它本是游戏《英雄联盟》中设定的一种魔法与科技融合的技术,但在两位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刘怂的演绎下,它的含义变成了利用食品添加剂将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的加工技艺。短视频博主打着揭露餐饮行业黑幕的旗号,做出了许多在大众看来堪称变戏法的实验结果:一勺三花淡奶制作出的“羊汤”,用明胶片、植脂末和糖浆做出的“即食燕窝”,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一点肉的“科技淀粉肠”……
在民间舆论火了一个月有余后,官媒才姗姗来迟地进行评论定调,所说的观点无非大同小异:短视频博主有哗众取宠、挑拨焦虑之嫌;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才是问题;消费者应理性、科学看待食品工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商家的监管;社会各方应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工作;云云。平心而论,大众关注“海克斯科技”的出发点是对“舌尖上的安全”的关心,官媒作出的这些评论也都很老生常谈。
然而,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某些著名的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平台上,对两位短视频博主的批判之声显然就高了一截,不少人指责他们科普的不专业,这些短视频对大众的误导性,以及其粉丝的低智商低学历,并抖机灵式地称食品添加剂“学历越低,毒性越大”(就差放出能终结一切这类讨论的万能图“中国网民学历结构”),最后毫不意外会呼吁要通过多搞(正经的)科普甚至是灌输来解决问题。类似的言论在过去涉及科学知识的争议热点中都能看到,它们有个颇为古老的名字“鹰派科普”。
我相信这些人有过硬的科学水平,发言也足够真诚,然而科学自身却并非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现实是,这边天天喊着讲科学搞科普的同时,那边又在不断诞生更多的反智现象,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生越科普越反智的情况,可见问题并非出在科学的内部,而是外部。
首先,科学发展至今,其理论体系已经变得极其复杂,应用也极为广泛,不仅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就连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出了自己的专业范围后,在其他领域依然可能会知之甚少甚至犯错误。这就产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科普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普及的要求?鉴于谁都不可能穷尽已有的科学知识,这个问题显然与个人知识储备的下限有关,即日常所谓的“常识”的边界,低于这个边界就会被人说“缺乏常识”。
不必急于回答问题,其实现在就有一个现成的下限,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犯下低级错误的人(尤其是某些公众人物,如明星)在网上会被称为“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因此,不妨请各位读者回想一下初中所学,看看有什么知识能用来认识上文所说的“海克斯科技”?很不幸,没有。初中化学只教了最常见的几种物质和化学反应,尚且做不到用它们认识“海克斯科技”。
那么把下限提高到高中呢?毕竟现在的高中教育虽无义务教育之名却有“义务教育”之实,用它来当下限也很合理。因此,请各位读者再回想一下高中所学,看看能否理解“海克斯科技”?其实是可以的,高中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化学上讲的知识已经能够让人理解一些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怎样起作用,也能够让人不必对酶的使用大惊失色(同时去追捧“酵素”产品)。然而,这还是挡不住“你敢保证这玩意吃了就对人没一点问题”之类的灵魂拷问。
那么要继续提高下限吗?有人不仅觉得应该提,而且常常给想了解某方面知识的人推荐大学专业的入门课本。确实,一些入门课本本身也是好的科普读物,但是,第一,这对于“科普”的目的来说已经大大超出了,如果有人只是想了解“量子”,你推荐人去看大学物理课本,结果了解是了解了,但是人为什么要去算一维薛定谔方程?第二,任何一个专业的入门课本,本身蕴含的知识量都比初高中所有课本加起来还要多,如果要人一门门科目地看,恐怕人在达到各科目入门的目标之前就已经先累死了。
讨论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仅靠个人学习来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抵御各种反智现象的道路并不现实。因此,与其要求人面面俱到地自学,不如让人在面对这些具有冲击性的流言(流言并不一定就是错的)时能够方便地获取到相应的科学知识(在这方面,果壳等科普平台和 B 站的科普 UP 主带了个好头)。当然,最好是能获取到专家(包括上文提及的鹰派科普分子)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通常来讲,我们这些外行普通人,就算再怎么自学成才,也没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在该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专家的水平,况且每次遇到问题都去自学也不现实。
那么,专家能否担负起这样的责任?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专家之死。这不是说现在没有专家(恰恰相反,打着“专家”名号的人数不胜数),而是说专家的信用在大众那里已经破产。前段时间,“建议专家不要建议”频频上热搜,和“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 6 月到 10 月是购房好时机”等专家建议同台竞技。虽然只是个别专家遭到大众抵制,但这背后体现的是专家整体的风评已大不如前。
专家的遭遇冤不冤?要我说其实不怎么冤。专家虽然有比其他人(在某一领域)更渊博的学识,但他们的立场未必就会客观中立。更常见的情况是,由于他们往往同时也是中产精英,因此会经常站在精英的利益角度去发声,比如专家建议买房,其背后多少有为房地产公司去库存的考虑在,但他们建议的对象——广大打工人青年,如果真听从他们的建议,就很可能会面临楼房烂尾、失业断供等风险,而此等打工人的困境在中产精英的视角中不会被考虑到。再比如,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提出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是“私家车拉活”和“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还说这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结果此言一出,立刻就被网民讥讽为当代“何不食肉糜”。
如果有人觉得我上面举的专家的领域是社会科学,属于灵活性比较大的话题,而自然科学领域会更加客观公正,那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出现了数次抢购和炒作双黄连、连花清瘟、板蓝根等的热潮,表面看是大众盲目,然而其背后少不了各路专家站台吹风的魅影。更不用说自然科学学术界大量存在的实验造假、成果剽窃、论文撤稿的事实。
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能提供另一个角度的借鉴。新冠疫情以来,美国爆发了大量疫情相关的反智阴谋论,诸如 5G 传播新冠、口罩藏 5G 天线会致癌、新冠疫苗含有纳米芯片或机器人等,矛头直指主张科学防疫的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和比尔·盖茨等科技巨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甚至拖累了美国的疫苗接种率。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世界科技强国,拥有最丰富的学术资源(许多人留学目的地首选美国的原因之一),有许多可以让公众免费获得的优质教育产品(B 站常常能见到字幕组搬运翻译的 YouTube 科普视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也在世界前列。因此,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显得极其荒谬,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局面?
当然,要具体分析的话,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至少有一条是,美国的底层群众认为精英阶层与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已经越来越大,精英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抛弃了群众。因此,底层群众这种不信任精英和保护自己利益的想法延伸到科学上,就变成了认为(精英提倡的)科学只服务于精英的利益(科技巨头扎堆投入脑科学研究,一看就是邪恶的精英在试图研究控制大众的手段),因而不信任(精英提倡的)科学,而是选择相信宗教、传统、阴谋论、伪科学等(看起来)站在自己利益这边的替代品。
不要觉得这只是大洋彼岸的整活,事实上,中国也有这样的迹象——看看现在网上有多少人讨论问题时言必称“资本”吧。就在此次“海克斯科技”事件的后续发展中,辛吉飞注销了抖音账号,对此就有人说这是他触碰了“资本”,所以“资本”出手了。面对这种种情况,“鹰派科普”的狠活又能玩到何时?
作者:ConsLibSoc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