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態】上篇

文明之眼
·
(edited)
·
IPFS
·
人類在地球混不下想去移民火星,但火星的生存條件可比地球艱難多了,如果連地球生態都沒弄明白,冒然前往火星還有生路嗎?

地球人需要地球生態這毋庸置疑,地球生態是否需要人那可就難說了;為了新冠防疫,人類的活動消停了不少,但卻愕然發現,在沒有人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霧霾明顯減少了,其他生物更為自在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過去人們為了火星殖民,雄心勃勃地做了生態圈二號實驗,一號生態圈意指地球生態;該實驗是在荒漠中建造封閉生態系統,內有氣圈、水圈、森林、海洋...,還有將近四千種生物,八個人進入其中自給自足。

火星移民的試金石:生態圈二號實驗

這個實驗風風光光地開始,卻灰溜溜地結束了。無論氣循環、水循環都出了問題,人們無法自給自足被飢餓所困,實驗生態中對人有益的物種大量滅絕,對人類無益的害蟲卻大量繁殖...;經過十年閒置,卻發現植物繁茂充滿生機。

生態圈二號的環境可比火星條件好太多了,在火星日夜溫差極大、重力與地球不同、所有空氣、水流、森林、海洋、生物都需要從地球移植過去。

上述生態實驗,證明了人們對地球生態並不了解,地球生態並不只是物理化學,而是所有生物共同組成的整體;其實,所有生命都是由其體內生態共同組成,顯然地球生態是活生生的,但也並非蓋亞假說中寓意的『神靈』。

因人類有為而導致的共生關係變化

地球生態生長在地球的表面上,就像是覆蓋在蘋果表面上的一層皮,如果想真正了解地球生態,就應該先了解地球;雖說目前科技對地球的了解遠不如地球生態,但仍發現許多明顯卻難以解釋的地球特徵,例如地球表面帶負極電、地球磁極交換、地球角速度增加自轉震盪等現象。

上述地球特徵與電子特性極其相似,有電極便可以安排路徑,磁極交換可以造成偏轉,轉角震盪可為角動量,這也正好是人們對微觀探索的進度,今日,人們已用量子的特性設計演算邏輯,或許量子電腦再過不久就能普及問世。

地球就如同電子,太陽系就如同原子,銀河系就如同細胞,我們的宇宙就如同人體,只不過宇宙是祂們的身體,地球是祂們的物質基礎;倘若地球是祂的物質基礎,那麼地球生態呢?是祂的靈魂基礎,至於生態的演化趨勢早已注定。

《德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於無。

地球生態建構在有的基礎上,而電子生態是小宇宙生命有的基礎,也是第四層宇宙的世界載體,四、三、二、一探究到最初便是無,唯意識而已。

目前考古發現,地球最早的生命在42.8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該微生物,當然不會是地球最早的生物,地球生物的起源勢必更為悠久;地球生態中的小宇宙,是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猶如自由星系,可以不受小宇宙隸屬支配,而獨自存活於世界環境中,故其本身即小宇宙。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