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邨4|八旬好客髮型師 盼捱過年與街坊說再見 平民屋宇:恕不延期

香港紀事
·
·
IPFS
·
在大坑東道,舊樓掛起「大昌眼鏡」的巨型眼鏡招牌,旁邊是黃底紅字的「麗宮髮型屋」招牌,它們如大坑西邨的標記。大坑西邨僅餘六間商舖,當中麗宮屹立 50 多年、大昌有 43 年歷史,是邨內的老店。大坑西邨重建迫近,商戶須於年底遷出,且不獲補償。老店伴隨邨民成長,守業人細訴段段街坊情懷。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

攝影|陳朗熹

在大坑東道,舊樓掛起「大昌眼鏡」的巨型眼鏡招牌,旁邊是黃底紅字的「麗宮髮型屋」招牌,它們如大坑西邨的標記。大坑西邨僅餘六間商舖,當中麗宮屹立 50 多年、大昌有 43 年歷史,是邨內的老店。大坑西邨重建迫近,商戶須於年底遷出,且不獲補償。老店伴隨邨民成長,守業人細訴段段街坊情懷。

離別在即,年屆八旬的麗宮理髮店老闆黃師傅,如常開店,繼續與街坊談笑風生,說重建便會順勢退休,只望可延長租期至明年三月,與街坊過年,說聲再見。63 歲的眼鏡店老闆李先生,15 歲入行,學磨鏡框、驗眼,慨嘆無本錢轉行,盼獲一點補助,另覓舖位經營,以保留這塊「地標」招牌。
圖片來源:集誌社

髮型屋旋轉燈 照亮冷清走廊

民興樓二樓,糧油雜貨舖、茶餐廳都已結業、關上鐵閘。周三下午三時半,走廊人流疏落,麗宮髮型屋仍亮燈,門外的兩盞紅白綠旋轉燈,如常轉動,似在向客人招手。 

橢圓鏡、熱風機、石油氣 保留舊裝修

推開門,傳來電視新聞的聲音,伴隨著師傅與客人的談笑聲,拜關帝神檯置在中間,香火味飄散,舊式髮廊裝修映入眼簾。兩邊牆上,貼著一張張造型照、舖頭舊照和圖畫,也掛起橢圓型的鏡子,和吊著兩台有數十年歷史、電髮用的美國熱風機。 

店內坐了兩位滿頭白髮的女士,正在電髮,客座有腳踏,讓客人「晾腳」。踏著一格格由 60 年代鋪成、至今仍平滑堅硬的小階磚,走到擺放一張洗頭椅的小房間,熱水爐仍沿用石油氣。

為表專業 不讓客人見白頭

「你哋係邊個,影乜嘢?」正在電髮的客人,慌張問記者。身兼髮型師的老闆黃師傅聞言,風趣的說:「影吓我靚仔囉!影吓我幾廿歲,仲有咁嘅能力去做嘢!」

80 歲的黃師傅聲音響亮,喜愛談笑,替客人電髮時,也跟客人鬥嘴,聊個不停。他染了黑髮,在店走來走去,第一眼看不出他已年屆八旬,但在髮根和眉宇間,看到一點稀白。「我唔係吹水,你知唔知我幾歲呀?我都八十歲人啦,唔係好驚訝吓嘛?」黃師傅笑說。

他堅持染髮,因覺得這是專業表現,「招牌嚟㗎嘛,(如不染)啲人會話『師傅你都老啦、收工啦,你得唔得㗎』。唔應該啡啡流!一個人要裝飾吓自己,連自己都唔識裝飾,點做人、做事呢?」

開業半世紀 曾有八名師傅

黃師傅 1959 年入行,當年付了 150 元介紹費,到彌敦道一間上海理髮舖,由打雜做到師傅。位於大坑西邨的麗宮髮型屋,在1965 年左右開業,到 1975 年,黃師傅到麗宮當理髮師,再過一年,他就跟表哥拍檔、接手麗宮,「租上租」交大約四千元租金給原本的老闆,而老闆就再交租予業主平民屋宇。

接手之時,黃師傅和表哥跟家人借了六萬元,全店大翻新,當時來說,這已是一筆大數目。「唔係搏一鋪,我知道一定掂!」黃師傅總是自信滿滿。當年九龍仔人流暢旺,髮型屋也有四至五間,但唯獨他們的裝潢是如此新淨、整理,從而奪得優勢。那時麗宮生意極佳,一共有八位師傅,時常滿客、客人甚至要坐滿中間的通道,黃師傅更租了樓上的單位,煮飯作員工伙食。

圖片來源:集誌社

「有客緣便有客源」

雖然區內人流暢旺,但畢竟坐落於二樓,黃師傅坦言,地利較地舖輸蝕,致勝之道是「客情第一、技術第二」。他說,上海理髮舖工作比較認真、重紀律,也很嚴肅,工作時甚少說話,那時他在上海舖出身,說話太大聲也會被老闆罵,「冇嘢做都唔可以亂坐啲櫈。」他坦言,他並不習慣這種「侷促」的風格,更重視與客人交流。

「技術行頭唔得,一定要客情。畀人感覺係好好傾,或者師傅你個人幾好,過得去,你自然有生意做。工夫嘅嘢,唔係個個識欣賞,呢啲我得罪人。」他相信,「客係人做出嚟」,就算開在二樓,有客緣便有客源。

黃師傅替兩位年長的女士電髮,手勢純熟,執起一束頭髮、滴藥水、繫上髮捲,不出十分鐘,便替客人捲好髮;再過十多分鐘,他拿起剃刀,刮清客人後頸的毛髮,再把牆上的熱風機拉下來,替客人電髮。

他談起剪髮技術時顯得專業,濕剪、乾剪有何不同;剪額前瀏海,要鬆手、不能拉得太實,否則放手、頭髮彈回頭,便會發現剪得比想像中短。「只能留長不能過短,否則短過頭無彎轉!」

他一邊工作,一邊吱吱的說話,客人牢騷,嫌黃師傅話太多。黃師傅笑說:「你唔講嘢個肺唔夠力㗎!啲牙丫仔出世,唔喊都打到喊啦,知唔知點解,就係需要個肺呼吸呀嘛。」

「唔好嘈啦,我聽電視。」婆婆說。那時電視正播游泳賽事的新聞,黃師傅不用一秒便反應說:「電視愛黎睇㗎嘛,聽咩電視,你識乜嘢啫游水。」這個下午,髮型屋滿是街坊之間的你一言我一語。

重建迫近順勢退休 客情不再

麗宮屹立逾半世紀,大坑西邨終迎來重建,數十年的客情將不復再。平民屋宇向邨內各商戶發律師信,通知終止合約,商戶須在今年 12 月 31 日或之前遷出,不提供搬遷津貼。麗宮在內的六個商戶,去信平民屋宇,要求延長租期至明年三月,與居民一同遷出。

「我以前講過一句說話,車!憑我嘅氣力,我做到八十歲都得啦,我三十幾歲嘅時間講過呢句說話。啱啱八十歲,真係準時!吖…冥冥中都有主宰住,又會咁橋。」黃師傅說,店內的師傅近年陸續退休,只餘他夫妻二人,慨嘆自己年事已高,已難獨撐,正好重建迫近,成為退休的契機。

「一個美滿旅程的完結」

「呢度要拆,我冇乜要求…我唯一想要求,就係想做埋個年尾。」黃師傅重情,這數十年,看著熟客來來去去,尤其這幾年疫情,很多老街坊都因病離世,他不求搬遷補貼,只望延長租期至明年三月,跟街坊過農曆新年、好好道別。

「通知啲客,拜拜啦。幫襯咁多年,好來好去。我哋呢啲古老思想嚟,唔係新潮思想,講人情嘛。最後一次黎幫襯你、走啦,所謂一個美滿嘅旅程完結,哈哈。」他淡然道。

平民屋宇:恕不能再延期

不過,平民屋宇拒絕延長租期。平民屋宇透過律師向商戶表示,終止租約的通知期為三個月,平民屋宇已給予租戶較原本為長的通知期,「恕不能再延期」。

未能跟街坊過年,是黃師傅的遺憾,但他仍豁達面對,沒有指責平民屋宇,坦言自己有合約在身,明白這是商業決定。「唔好話冇人情味,自私一句說話,掉返轉你自己做老闆,你會點諗。」

傍晚,黃師傅拉閘準備收舖,他笑著說:「好啦,收檔啦,唔影冇得影啦」。記者替他在店內留影,黃師傅好奇問,數碼相機的照片是如何沖曬,問記者可否送他留念。店內的工具、擺設,他說已毋需保留;但牆上一幅幅承載回憶的舊照片,別人替他畫的店舖畫像,他都會帶回家。

從二樓走到樓下,仰頭看民興樓騎樓外牆,除了麗宮的黃色招牌,最搶眼的,必然是兩幅巨型眼鏡霓紅招牌。這兩副眼鏡框中的不是鏡片,而是一邊一字、寫著舖頭名「大昌」。幾間屋邨小店,正正棲身於招牌之下,包括兩代人經營的大昌眼鏡。

偏橙色的燈光,打在玻璃櫥窗,一副副眼鏡亮眼反光,有新潮的韓國和日本牌子,也有數十年前的德國和法國款式眼鏡,它們都貼著一張標貼,寫上「大昌電腦眼鏡中心」。

「初期驗眼機是叫電腦。那時很多眼鏡舖都買不到那部機,因為好貴,所以買部電腦返嚟好威!」大昌老闆李先生提起往事便興起,談到當年父親用三萬元買了一部「電腦」,如買「水壺」電話一樣,是件威水史,所以就把「電腦」都寫在舖名之中。

圖片來源:集誌社

東邨搬西邨 斥巨資投標租舖

大昌進駐大坑西邨 43 年,但它的歷史要由六十年代說起。李先生的父親為謀生,年輕時便去跟師傅學磨眼鏡框和驗眼。六十年代,李父在大坑東邨徙置區租了一個舖位,經營眼鏡店,店名是「東成」,寓意大坑東邨和成功。李先生也在 15 歲、16 歲入行,在舊舖開始便跟爸爸學藝。大約在 1979 年,大坑東邨重建,他們便以逾 18.8 萬元投標價,成功租得位於對面的大坑西邨地舖,並改命為「大昌」,寓意大坑西邨和昌明,開始架起門外的巨型招牌。

那時投標競爭非常激烈,連麗宮的八旬老闆黃師傅,當年也有意競投,他還記得那時的標價起價 16 萬元,最後李先生一家以 18.8 萬元投得。李先生憶述,那時買一個住宅單位,也只是 22 萬元,他們相信適逢大坑東邨重建,附近人流開始暢旺,有信心成功,故以「天文數字」競投該舖。

兩代一直是做街坊生意,光顧大昌的多數是該區居民,李先生說,這些年賺到的除了兩份人工,還有跟客人的關係。他跟樓上黃師傅不約而同的,提到「客情」兩字。

「少少津貼都冇」

大坑西邨即將重建,平民屋宇飭令商戶須在今年底遷出,不予搬遷津貼。李先生嘆道,重建如切斷與幾十年街坊的連繫,他們亦要覓新舖位、搬遷費用或要數十萬元,搬舖後更如重新起步,坦白難以承擔,憂心忡忡,批評平民屋宇缺乏人情味,「喺度租咗幾十年,一啲人情味都冇。我哋咁樣搬出去,啲伙記冇嘢做係好麻煩……少少津貼都冇。」

如無津貼,或難覓新舖經營,門外的巨型眼鏡招牌,李先生說或會忍心扔掉,「佢趕你走,連飯都冇得食,仲搞呢個嘢做乜,伙記又要遣散。」李先生說,自己十多歲便開始做眼鏡行業,現時已難以轉行,如能獲得津貼,仍希望能覓新舖,延續本業。

平民屋宇回覆《集誌社》表示,有別於大坑西新邨的住宅單位是以低廉租金予有需要基層家庭租住,邨內的商業單位是以市場方式,讓商戶按一般商業運作模式租用營商。現時邨內仍有數間商舖出租予商戶,因大坑西新邨將拆卸重建,平民屋宇會按租約條款收回邨內商舖單位,不設回遷方案,但可免除還原有關舖位。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院舍調查 2|「封閉式」探訪監察難 女兒屁股潰爛 職員沒察覺 照顧者:活在不安

院舍調查 1|殘疾人士疑誤服蚊怕水後死亡 院舍認涉疏忽 社署發警告未列詳情

院舍調查 3|全港近百間殘疾院舍 八成限「指定地」探訪 五間限每周探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