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網路專題 Ep. 4|真假資訊?

鋼哥
·
·
IPFS
·
中文的脈絡裡將消息以真/假區分,較難看出真假訊息之間的差異為何。從英文的字詞解釋裡我們能發現更多線索,英文的詞語中,將假消息分為兩種層次:蓄意誤導、非蓄意誤導。
劍橋字典上對於 “disinformation” & “misonformation” 的解釋

假消息與假新聞

中文的脈絡裡將消息以真/假區分,較難看出真假訊息之間的差異為何。從英文的字詞解釋裡我們能發現更多線索,英文的詞語中,將假消息分為兩種層次:蓄意誤導、非蓄意誤導。因此,便有了 “disinformation” 和 “misinformation” 兩種不同程度的「假」。劍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針對兩個英文字詞的定義分別為:

Disinformation: false information spread in order to deceive people
Misinformation: wrong information, or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misinformed

由劍橋字典的字詞解釋,我們可以得知 “disinformation” 偏向中文語境當中的「假消息」帶有刻意誤導、使人曲解內容的資訊;然而 “misinformation” 則偏向中文語境中的「謠言」,訊息本身為錯誤的內容,但是並非刻意設計用以誤導閱聽人。「假新聞」(Fake News)一詞則是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大量在社群媒體上傳播、使用的詞彙,劍橋字典上針對該字的解釋為:

Fake News: false stories that appear to be news, spread on the internet or using other media, usually created to influence political views or as a joke

由該詞條的解釋可得知,假新聞的涵義屬於 “disinformation” 脈絡之下的延伸。2018年,美國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資訊科學家 Sinan Aral 針對假新聞在網路上的散播模式做了研究,利用2006 至2017 間真/假資訊作為分析的數據庫。

Aral團隊發現假消息(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深度以及廣度,在這三個構面上都比真消息來得快速,假消息傳播的速度甚至為真消息的六倍(Sinan Aral, Soroush Vosoughi, Deb Roy, 2018)。過往類比時代的資訊傳播經常會受到媒介特質上的阻礙(如,紙本書、期刊、雜誌),然而,資訊越是不易更動的載體越有權威性(David Weinberger, 2011)。在網路平台上的資訊傳播,比起紙本載體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在傳播上幾乎沒有阻力;再者,網路造成的權力下放,使得每個網路使用者皆能散播訊息。Marshall McLuhan 形容電子時代的資訊傳播是「中心消失的開始」(Marshall McLuhan, 1964),這也是 David Weinberger 所述「網路的自由而造成資訊權威的瓦解」。

再部落化

如 McLuhan 曾描述,電化媒介的革新造成傳播上的時空收斂,將使得人類社會重新再部落化(re-tribalism),而重新形成的部落,成員間便可共享資訊(Marshall McLuhan, 1964)。美國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者 Clay Shirky 在著作中則將部落成員間的資訊共享稱為「小世界理論」(Small World Theory)(Clay Shirky, 2011),在網路化的世界裡,小世界理論經常發生於部落格(blog)上。小世界裡的資訊並非像傳統出版社,在發布消息之前會經過編輯審核;因此,小世界中的成員所共享的資訊經常不經查證便轉發彼此,反而造成資訊接收不對等的過濾氣泡(filtered bubble)(Manfred Theisen, 2019)。

過濾汽泡與媒體識讀

德國政治學者 Manfred Theisen 表示過濾汽泡容易讓閱聽人失去客觀的視野,從而選擇自己相信的單一視角觀察世界(Manfred Theisen, 2019)。尤其在辯論公共議題上,這特別容易讓議題變得難解而沒有出口。在現今「資訊過載」的世界反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資訊過窄」,因此,媒體識讀的能力對於身陷資訊深海的我們而言極度重要,不僅讓我們了解訊息的當下,也包含了過去以及可能的未來。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談到媒體識讀的能力時,首要提醒的,在接收到資訊的當下先問自己「為甚麼他們要讓我知道這些事?」(劉致昕,2021)。光是一個如此簡單的叩問,就能讓閱聽人停下腳步審慎思考接受資訊的必要性。

市面上關於媒體識讀的書籍相當多,包含如何做事實查核、選用媒體、甚至閱聽人本身可以如何避免錯誤地傳播資訊,族繁不及備載;然而,也正是因應科技而衍生出新的資訊傳播模式,進而導致媒體識讀的教戰手冊需要與時俱進。事實上,這也恰好驗證了人類可以經由許多管道理解世界,而這也是媒體識讀不變的法則「永遠保持開放的資訊接收來源」。正因為這個世界十分複雜,我們更應該以各種角度切入,否則極容易落入以管窺天的單向度理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你的腦袋爛掉了嗎?|《牛津字典》年度選字 brain rot 揭露AI時代的糟糕網路現況

📝📝:七日書第七天|手寫卡片

📝📝:七日書第六天|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