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老子所說的「大智若愚」之真正深意心境
Kin190
大珠小珠落雕欄,雨滴輕聲敲醒了沉睡的耳朵,夜空劈下了一道紫色閃電,雷公將我從思緒之海拉出。經一番自我思想的洗滌後,我領悟了何謂「大智若愚」四字。
起初,小學認識這成語的時候,以為是「裝傻」之意,看似愚笨但其實很聰明。後來,再大一點的時候,我覺得它是有「心機」的詞,看似純樸憨厚,實則機智狡猾。如今,我終於明白這句的真正含意,它最早出處來自《老子》《周訓》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不僅是指「才智出眾而不露鋒芒」的人,它更是一種心境。
當我們不帶任何期待或偏見,不給自己或人事物貼標籤,接受任何發生的可能性,如同孩子般充滿了好奇心與無畏,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到達了「大智若愚」的心境。而如此面對世界的態度很容易成為他人眼中的「天真無知」,但事實上,正是因為經歷過了千錘百鍊,博覽古今,才能明白這便是讓生命活力源源不絕的真理。
我們總有許多緊抓不放的信念再阻擋自己,也深怕放下過去的總總那些,就不再是所謂的「我」,反而陷入了痛苦迴圈之中。「害怕」會讓人限制住自己發展的無限可能,最後還會因明明自己內心有所探求,卻又畫地自限而變得憤世嫉俗,埋怨自己不夠好、沒有人懂沒有人愛,但說穿了,這一切不過是自導自演,若一個人好好地觀照自己,相信自己擁有的無限多,就沒什麼好害怕失去,心靈豐盛了,還會去渴求外在的人事物嗎?無須「先苦後甘」或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諸如此類,莫把這些充滿矛盾的詞句作為座右銘,越是強調有多苦就會有多苦,這是如同一種腦控的概念。其實人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之所以難是因為錯把某些理念當成人生寫照,中了所謂的「木馬程式」才會這般天要亡我,一切宇宙萬物只在於心境的轉換。
人生自帶體驗流程,每個事件的發生便是生命所需要經歷的,實在無須再自作主張去創造多餘的苦難來折騰自己,喜悅從來沒有消失過,但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不過,這也是各自的體驗歷程,無所謂可憐可恨,只有不同的選擇。我們要想到達此般透徹的心境,便是要存在於純粹之中,處在當下,如實觀看各件事物,不帶任何念頭心態去解釋這樣的發生或存在,而是去觀察它的本質,如此,便得以洞察世界,成為一位真正「大智若愚」的人。
● 再延伸分享一則《莊子》《秋水》一篇中的小故事,闡述何謂「大智」的心境莫過於此。可以找個時間讀完整篇,豁然開朗不止一瞬。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 🠗 譯文出自網路 🠗 )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最小,可以嗎?」
北海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無窮無盡,時間無有止境,得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事物的終與始也無定因。因此,具有大智的人從遠近各個角度觀察萬物,所以他看到小的不以為少,看到大的不以為多,因為他知道事物的量是無窮無盡。他理解事物,必求證於今古,以今事證古事,古事雖遠,也看得很明白;以古事證今事,今事雖近在手頭,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因此他知道時間不會終止。他又看透了盈虛消長的規律,所以有所得不以為喜,有所失也不以為憂,因為他知道性分不會永遠不變。他又明白人生的大道,所以生活著並不感到喜悅,死亡也不以為是禍災,因為他知道萬物終始的變化也是不固定的。計算一個人所知道的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那麼多;一個人生存的時間,不如他未生的時間那麼長。人們用極為有限的生命智慧去探究無限大的境域,所以只會感到迷惑而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之末可以定為最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地可以作為最大的境域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