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售樓書|怪獸大廈原貌 太安樓海景重現 萬本樓書見證港樓逾 70年變遷

香港紀事
·
·
IPFS
·
「呢啲文獻扔咗就會好可惜。其實佢係有佢歷史價值,我覺得,有啲香港小市民,會想睇返呢啲嘢。」王龍卿說。他翻揭著一本 60 年代中環半山西摩道的「海景洋樓」售樓書,封面上的寫實市景,停留在英殖時仍有單層「熱狗巴」的時代。一本又一本售樓書,附帶的樓價表,記錄著樓宇價格變化,由50年代「樓花」開售不足十萬元,飆升至近年動輒上千萬元。
王龍卿至今已收藏約約一萬本本港售樓書,以重量計,約有 1.5噸。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何逸蓓
攝影|陳朗熹

走進旺角收藏小店「龍兄錢幣」,細小空間,放滿陳舊文獻,包括一本已消失逾半世紀、紙頁泛黃的「璇宮戲院大廈」售樓說明書,也有60年代時新落成的筲箕灣「太安樓」、70年代入伙的「太古城」等售樓書,都一一橫列玻璃案上。該店老闆王龍卿如數家珍,他至今已收藏約約一萬本本港售樓書,以重量計,約有 1.5噸。

撰文:何逸蓓、攝影:陳朗熹

「呢啲文獻扔咗就會好可惜。其實佢係有佢歷史價值,我覺得,有啲香港小市民,會想睇返呢啲嘢。」王龍卿說。他翻揭著一本 60 年代中環半山西摩道的「海景洋樓」售樓書,封面上的寫實市景,停留在英殖時仍有單層「熱狗巴」的時代。一本又一本售樓書,附帶的樓價表,記錄著樓宇價格變化,由50年代「樓花」開售不足十萬元,飆升至近年動輒上千萬元。

惟收藏近 20 年,王龍卿花逾百萬「成副身家」搜集,由開埠初期、日佔,至英殖香港的歷史文獻,尤為收集售樓書,遭到不少同行、家人揶揄他收藏「廢紙」;加上租金連蝕,心灰意冷的他打算本月初結束店鋪。如今,他只盼望遇上有心人,平租場地作為展覽,讓港人知道售樓書承載的歷史價值,並非「一張廢紙」。

一本又一本售樓書,附帶的樓價表,記錄著樓宇價格變化。

收藏 1.5 噸售樓書

「樓花」開售的起源,可追溯至50年代。當時,已故地產富商霍英東開創賣「樓花」的先河,透過「分層出售」及「分期付款」,吸引不少「打工仔」漏夜排隊,搶購「上車盤」。那個年代,37歲的王龍卿還未出生,但熱愛收藏的他,卻對早期樓書情有獨鍾。

「當時(售樓書)好薄㗎,唔同依家。」王龍卿邊揭邊說:「以前(售樓說明)就會寫到好清楚囉。我見(私人樓宇單位)寫萬幾蚊,69 年六萬幾蚊咋。」他透露,這批 1950 年至 2010 年的售樓書,他是自2022年年底,從一位地產商人收購回來;少量 50 至 60 年代的售樓書,則從其他收藏家入購。連計複品近一萬本,即約1.5噸。

「璇宮戲院大廈」是「皇都戲院」的前身,按售樓書描述,佔地3.6萬餘呎。

璇宮戲院大廈 用「英國最高力度之鋼鐵」建成

除了炙手可熱的樓盤,他所收藏的,還包括了一些已消失的大廈,如50年代末於北角英皇道落成的「璇宮戲院大廈」。它是「皇都戲院」的前身,按售樓書描述,佔地3.6萬餘呎,「不惜重資,將璇宮院戲及相連之地,重新改建為一戲院、商塲、夜總會及高等住宅之綜合新型建築」,並強調使用「英國最高力度之鋼鐵」建成;惟大廈於1957年底結業。

王龍卿聽聞,這本售樓書全港不多於三本。當時,他花了一萬元,向一位即將移民英國的本地收藏家購買。其他售樓書,還包括位於北角的「繼園樓」,它曾為著名文學小說家張愛玲的旅居落腳地,如今已遭拆卸。

花園大廈當年最便宜 667 呎分層單位,僅售 2.6 萬元。

五十年代 尖沙嘴 667呎單位售 2.6萬元

細看上世紀 50至 60 年代的售樓書,不少私人樓宇預售的「樓花」,不足十萬元可達成交易。例如1958 年落成的尖沙嘴「花園大廈」,最便宜 667 呎分層單位,僅售 2.6 萬元;最昂貴的 1,523呎單位,亦只不過是 6.85萬元。又如觀塘「華麗樓」,在 1960 年代的開售價只為 2.6 萬至 4.3萬不等。

除了標榜「價廉」、「容易負擔」,上世紀 50 至 60 年代的售樓書,由封面的樓宇設計,至內頁平面圖,全由人手繪畫,沒有電腦美工。當時不少售樓書強調,官契「年期」「999年」,即為本港最長年期地契,買家無需憂慮年期屆滿後的補地價問題。由於早年尚未有鐵路,屋苑附近有電車、巴士或渡船,亦成為售樓一大賣點。

太安樓內曾設「金明戲院」

另外,從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售樓書封面,亦可窺探香港城市規劃的改動痕跡。如1968年落成、座落於西灣河筲箕灣道的「太安樓」,其售樓書封面以海景作為賣點;樓宇二樓更特設平台,讓住家享受維港海風。惟隨著填海面積擴大,鯉魚灣及嘉亨灣先後建成,太安樓如今已無法觀賞海景。另如太安樓內的「金明戲院」,在昔日的售樓書內特別劃出空間,但戲院不敵時代淘汰,最終於1995年結業。還有如今被稱作「怪獸大廈」的鰂魚涌海山樓,以英皇道,大單邊作招徠。

鰂魚涌海山樓

60年代深水埗唐樓 「一廳四房.寬裕有餘」

還有60年代的唐樓,以深水埗基隆街「西式唐樓」為例,當時售樓書強調「理想住宅」、「一廳四房.寬裕有餘」、「光猛通爽.空氣清新」、「分層水錶.無管理費」,「六層西式唐樓最難求!」。如今,已劃成劏房,濫收水電費,甚至一層十餘伙。

至70年代起,香港經濟起飛,私人屋苑不再以「價廉」為首要賣點,反強調「高尚住宅」。以70年代入伙的藍籌屋苑「太古城太湖閣」為例,其 585 至 678 呎單位預售價為 12萬至 19 萬元。當時樓書示範單位圖案,採用數碼印刷技術,強調「新型」、「高尚住宅」的設計。如今,同樣的呎數的單位,已倍升至600萬至1000萬元以上的成交價。

細閱樓書陳跡,王龍卿不禁慨嘆,「以前(售樓書)直情有啲會講,附近有碼頭、有咩設施呀。新嗰啲(售樓書),你會睇到啲男女主角呀,你會睇到法國景呀,無端端有個鑽石呀,有啲咩男女主角,唔關事嘅,浮誇囉。依家嗰啲好厚㗎。」

樂高大廈
樂高大廈

19歲起從歷史文獻淘金

他直言,不少港人或因情意結,專程向他購買所住樓宇的售樓書。惟已消失的樓宇、大廈,他卻惜「書」如金,絕不開賣。

然而,說起往事,王龍卿一吐辛酸。

王龍卿不是以收藏售樓書為起步。他自小就有收藏錢幣的嗜好,至 19 歲時,途經商場,向一位老人家購買了幾張陳舊文獻,轉手賺了一些錢。這種滿足,令他開始「鍾意到中晒毒」,不惜工本搜羅更多香港早期文物,也包括本港早期的股票書,近年才轉為收藏售樓書。

「我本身供緊層樓嘅,四、五年前買咗層樓嘅。當其時我老豆都話,阿仔你十年內,你要供晒層樓㗎喇,你仲開鋪做生意呀。」王龍卿續吐言,「我唔知點解鍾意到,中晒毒咁樣,即係可以慳到衫褲錢都唔買,旅行都唔去,咁就成副身家扔晒落去。」

他稱,十數年前,他只是一名「打工仔」,兼職幾份工作;一晃眼近20年,他花逾百萬元積蓄,從其他收藏家、拍賣會、收拾老人家遺物的「收買佬」等途徑,買下「心頭好」。例如他曾在一位 80 多歲的收藏家臨終前,收購香港早期罕有的女性人力車夫牌照、商人何東的地契文件等;亦曾從拍賣會,購入一張九巴前身「九龍汽車」的股票,刻有創辦人雷亮的簽名;該股票書,他聞說由雷氏後人放售。

一張九巴前身「九龍汽車」的股票,刻有創辦人雷亮的簽名。

「可能有啲好貴嘅證件,佢(老人家)唔知㗎。」王龍卿說,90年代,有些「收買佬」會在老人家臨終或搬屋前,收購有價值的物品或遺物。「可能以前有啲士多牌,四、五十年代,可能阿爺留落嚟,有啲人唔知、唔重視,扔了。但對於我嚟講,可能我識有啲人出書嘅,咁咪覺得有價值囉。」

他說,雖然自己不是修讀歷史出身,對歷史典故不熟悉,但在搜羅過程中,聽著上一手收藏家或老人家「說故事」,慢慢「知道好多歷史嘢,感覺係用錢買唔到」。

王龍卿決定在本月初結束店鋪,有關文獻、售樓書會繼續儲放在家,及所租的兩個迷你倉。

夢一場空 盼搞展覽認識本土歷史

只可惜,放滿一屋的收藏品,在家人眼裹,只視為歷史屍骸,「一張廢紙」。例如他曾把50年代保良局總理的遺照放在房間,母親怒火中燒,「你唔好攞啲咁嘅嘢返嚟啦!先人嚟㗎!我哋好棹忌呀!」而收購售樓書,同行也揶揄他收購「廢紙」,市場上這一批售樓書根本「賺唔到錢」,血本無歸。

儘管如此,王龍卿依舊鑽進執著。四年前,他決定在旺角開店,盼望收購更多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惟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夢,大多日子無人問津,令他心灰意冷。他透露,雖然曾有一名地產商人一口開價,願意花逾 50 萬買下所有售樓書,但該名商人即將移民,王龍卿拒絕把香港文獻「移根」,「我覺得係賺到錢呀,但賣咗等於無咗香港」,「我寧願賣畀香港人,都唔係咁想賣畀外國人」。

面對冷淡的生意,連年交了十多萬的租金,王龍卿決定在本月初結束店鋪,有關文獻、售樓書會繼續儲放在家,及所租的兩個迷你倉。他盼望能遇上有心人,廉價出租場地給他作為售樓書的展覽,讓港人從書冊的陳跡,認識到本土歷史。

放滿一屋的收藏品,在家人眼裹,只視為歷史屍骸,「一張廢紙」。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新城市廣場 40 年|沙田友憶從音樂噴泉到迷失 20 年 學者:周遭商場滿足生活需要用途

黎巴嫩戰火|被戰火吞噬的兩歲女嬰 「她活在驚恐、痛苦中」

彈劾尹錫悅|離席阻投票 執政國民力量稱會讓總統有序請辭 在野民主黨矢言每周彈劾